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自与我·生息》想要表达、触碰关于自我的存在、起源,以及生命本身这如同礼物般被赠予的神秘感。生命就像一个旅程,鼻息之间可以闻见花淡淡的幽香,手指律动可以感受清澈微凉的溪边流水,侧耳可以倾听那呼啸划过的林中风声,指入舌尖可以尝一口森林的红莓野果和蜂蜜。“诉说,思考,生命,探索,独立”是我想要用画面尽力呈现的思想内核,用行动诉说自我,思考本真,感知生命,用毕生去探索未知……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孟春之初,北方的人们还没脱去冬装,而版纳却已有夏日之感。版纳植物园奇花异草竞相开放,生机一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跳舞草,在一定气温条件下,它听到音乐声会随之摇摆舞动,吸引众多游人前来围观。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中国民间常将豹子和具有吉祥如意之称的喜鹊相结合,以谐音“报喜”来象征美好的寓意。本幅作品以金钱豹和喜鹊为主要题材,配以柞树、苇草、山石等,在生宣纸上以工笔为主要表现方法,展现作者对花鸟画严谨造型的追求,对大自然美好寓意的向往和繁荣美好的对新
时代的歌颂与赞美。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萨尔图,黎明湖。卖臭豆腐的大叔。五块一碗,七块加臭,来一碗,大雪纷飞。花家地,五号楼。自作五言诗一首。取法楼兰,彩印打磨,整一张,少年不再。参汉龟钮形制,取法汉官印、私印形象铸凿金银白文印四方。取法唐印、流派印,烧刻宜兴紫砂朱文印两方。创作文本选用古印度早期佛教派别大众部大天比丘教义五事。
《大天五事》系列——简牍,创作文本选用古印度早期佛教派别大众部大天比丘教义五事。参考资料主要依据张徳芳编著《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
书法形象取法敦煌简牍书法六种。作品材料以马圈湾简牍为母本,近似原形、原大、原色制作。与敦煌文献书法的创作研习互补,力求拓宽对敦煌书法形象、字符体系的认知场域。
《黎明湖少年》创作文本选用古印度早期佛教派别大众部大天比丘教义五事。参考资料主要依据饶宗颐编集《敦煌书法丛刊》。书法形象取法敦煌文献十九种,涵盖写经、道经、碎金、牒状、经史,字体包括篆、隶楷、章草、行、楷。是对敦煌文献类书法的一次初步认知与宏观感知。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艺术家们在面临黑桥艺术区拆迁的无力时,便收拾行囊,朝价格低廉、政策宽松的地方搬迁。在城市化的推土机吞并一个又一个艺术区的同时,他们在无人知晓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区。接下来的艺术村会以何种形态呈现,是否永远都在“在路上”?然而决定艺术区命运的并不会是艺术本身。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将树木人格化,通过树木展现出人在都市之中受到的压抑及困境和迷茫。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或许我们可以冒一冒险,对艺术,或者说对我们称之为经典的对象进行审视与思考,通过学习发现新的逻辑、图形技术和物体,使它重新和“我”在一起,“杜撰”新的原委、精神与意义。借助于电脑的动漫扭曲与抽象语言所带来的动感形式,将看似无意义的视觉衍生,将原有的经典元素分裂,使传统客观的镜像化为主观成像,添
杂自己无意识的逻辑。
利用娱乐的视角、当下的视角去重建。希望消解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肃的现实感。反映自己对世界真实的态度和看法。将生活中碎片化和抽离的感受转化到自己的画面当中,是对生活中生产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提炼。以爱的艺术和观看世界的视角克服孤独与自我消失的矛盾。
不再在娱乐至死中逃避, 而是通过自己的画面来面对娱乐至死对于个性化的消解,从而在信息量巨大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获得真正积极自由的自我。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新生细胞、组织由于生长不成熟、不均衡,往往会呈现出某种特殊的颜色和质地,看似美好的视觉体验,却让人感觉到的是刺痛、扭曲、变形。每一单个作品分别代表着一种治疗案例,但是不同于普通的与精神和审美等相关的艺术治疗,我运用反治疗和治疗两种方式去干预
不完整的组织和身体。反治疗是在与其本质不相一致的情况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治疗手段。当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在不被引起重视的时候,可能就需要转向被边缘化的或是伪科学的方法。抽象艺术治疗法与其他手段一样,不能解决生命和死亡,但能让人在活着的时候更向往生命,更能有尊严地面对死。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自我意识启蒙比较晚,在生活中被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这些画就是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不断地批判,直面自己各个角度。绘画是这个过程的镇痛剂,我每天都画,在绘画的世界中。得到抚慰。没看多少书,也没有深入思考,我的画更多还是感受的表达。我总是很急迫地想进步,这种功利心一出来,画面上也就体现出来了,进展反而慢了,有很多惯性和重复。作品和作者是一个整体,人要是不真实,画也藏不住。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外部环境强烈地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面具之下是曾经的生命。我们应该享有对自身的知情权。绘画常常被作为交流情感的辅助工具,所以希望通过高度自主的绘画方式,在没有预设的、模仿、象征、言语的游戏中,建立起特定领域的新秩序,以此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对本我窥其一二。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世界对于我,仍是陌生而未知的。天生性格使然,我不愿完全接受自己所处的世界,超现实与神秘主义对于我有着超凡的吸引力。圣徒在当今已然绝迹,更多的人愿意当一个活在乐园之中的智者,所见即所闻。而我一直在探寻内心某种不可名状的“幽微之境”,它来源于对不可见事物的观看,来源于永恒的主题:音乐、灵性、苦难、死亡、孤独、怀疑和自我认知。
制作铜版画的过程就像一场圣徒的狂欢,受难,挣扎,千锤百炼,洗礼,新生。我采用的制作方式需要无与伦比的耐性,意志的消磨、时间的堆砌是达成目的的必经之路,褪去浮躁,在静默如谜的深夜思考,才能一点一点地靠近内心的幽微之境,一些现实不可见之物方能清晰地浮现于头脑。然而这种状态不可名状,无法描述,转瞬即逝—“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唯有保持沉默”。若创作是一次殉道,踽踽独行的圣徒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虔诚?以眼泪,以沉默。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喜欢木头的温和以及减法造型的直接性,对和每块小料的直接对话以及“投机取巧”地获取形体的完整和饱满感到非常过瘾,沉迷于这种对“物”的挖掘和收集还挺有乐儿的。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爷爷的去世曾带给我极大的悲痛,他临走之时我也不在他身旁。对他生前最后的印象便是他躺在床上,既痛苦又安详。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系列作品原材料都是拆迁现场中的废弃物,但是它们似乎跟之前不一样了,那种肮脏的、破旧的、危险的,被人忽视甚至招人嫌弃的材料现在却让人禁不住去细细地品味和触摸。
这些破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都存留着人们生活的痕迹,我亲自将它们打磨抛光,从去年7 月份开始就一点点地抛光,时间很长。我选择用这种枯燥机械的工作方式一点点地改变这些“低端”材料的视觉与触觉,直到它发生变异。
作品的名称来自我们平时用的打磨砂纸后面的数字标号,标号越高,打磨出的物体越是细腻,因此我引用这个概念将之命名为《3000 目》,而事实也确实如此,“3000 目”既是一种效果也是一种态度。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是基于对壁画的一种“误读”,这些壁画在我眼里从来都不是静止的,相反,在我看来它们。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海底,深蓝之境,那是不同于陆地的生态系统,是窒息与压抑,也是幽秘与神奇。人类向上探索太空,向下探索深海。但是同在一个星球,人类对于深海世界的了解甚至还不如对火星来得多。未知总令人好奇、令人想象、令人向往。那一片深蓝中,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一头抹香鲸的骸骨沉于海底,生于斯长于斯又还于斯,能给许多深海生物带来长达百余年的养料。一个生命的消解,是无数生命的狂欢。也许深海此时,就在狂欢。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远古时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动物和植物平等,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信仰和尊重。可是现在这些珍贵的文化正在消逝,大草原和森林也与传统文化一并消亡。那些和自然万物沟通的人都死了,只有文化能让我们接近生而为人的本质。从野蛮人进化为智人,那些神性的美在哪里?
我一直对中国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原始迷信和文化传统感兴趣。现代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所以很多文化、艺术都在衰落,各种有意思的玩意儿都没了。我觉得现代文明在改变自然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在精神领域中的探索。所以,传统文化的丢失让我感觉很惋惜,不光是我看见的,全球各地的文化都在消逝……
“阿尔泰”,从一条山脉、一些民族、一种语言慢慢成为一种文化。那些文化是永远埋在土里还是挖出来呢?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是一个由从儿时至今的日常生活琐碎小事拼凑而成的短片动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但在进程中慢慢出现了一些小差错,人在网络、外卖、废弃单车等包裹形成的独自封闭的空间中,无处可逃。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混鸡:渴望爱情,向往自由,然而被现实折磨得沦为苟且之徒。
奴狗:奴性在身,不欲反抗。有梦想,只能意淫;想表达,不被理解,最终逼上梁山,仍无人理会。
迷狐:描眉画眼,敷粉施朱,一心上位,尊严难求,外表光鲜亮丽,然则内心孤寂难熬。
涩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不在,全事自作,睡不着,短叹长吁。
四个角色主要象征着现实、胆怯、纠缠、苦涩,但又不是仅仅只象征着某一点。它们看似独立,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连接在一起有点像经历一个事件过程中的思想波动,有点像追女孩,有点像艺术的美感,甚至有点诗意。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在面对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出妥协、愤怒、幻想、忧伤等甚至说不清的处理方式,但一切又没有命中注定,之后会有无数种可能的结局。四部影片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讲述同一个故事,那就是生活。我相信观众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多多少少也会有些共鸣。回过头我也同样在做一个纯粹的欣赏者和体会者,而不是参与者,思考着片中是我将要做的决定。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城市景观日复一日的变迁,人们随着环境而改变,或多或少会出现社交恐惧和心理焦虑。作品运用三维全景动画以及VR 虚拟现实技术,以第一人称视角的动态画面,进行由浅入深的线性探索,营造出了现实与超现实交融的虚拟舒适空间。尝试表达都市人群面对真实世界时的恐惧感及压力,并且通过艺术手法转换成舒适安全的视听体验。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苦痛源于人这种生物体的进步跟不上生活条件,抑或说跟不上科技的步伐。科技是便利、是高效,安稳舒适的同时滋养困苦和不安。长达十多年的口腔治疗经历让我对牙科恐惧又无奈,恐惧源于人需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感受金属器械的打磨,疼痛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无可预知。人,在这场仪式中究竟占据什么位置?当身体机能无法并列于身手创建的新优时代,人与科技的关系又将如何进行思忖考量?我以此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创作,构建了一个看似精准的金属框架,将人、器、物都限制其中,所有的部件以机械构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一段虚构的历史其实源于我对钻石的价值和象征性的思考,我整理了从18 世纪开始钻石在市场中被营销的历史和不同时期广告中的形象作为我作品的方法论和整体逻辑,钻石被广告商所建立的与爱情的联系提高了整个世界对钻石的需求量,到现今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认为钻石就是爱情,所以既然钻石能代表爱情,那么陨石也能为分别代言。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Majic Cube”是一辆自动驾驶共享汽车,主要解决城市中人和物流的问题。“One is all”是我的设计理念。我从当下的新生活方式引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用新科技解决当下交通问题,再将未来发展方向和如何解决问题相结合,得到了未来自动驾驶共享汽车的使用需求,这些需求就是“the all”, 而最终的产品就是“the one”。
“Majic Cube”由两个快递物流箱、一个可变形内饰和一个电动化平台组成。其座椅和快递箱中的置物架采用了高延展性织物材料和可变形金属,座椅可以随乘客的体型而变化成最舒适的状态,而物流置物架通过两边闭合包覆的方式使放置的物品免受碰撞,使得快递运送中减少了瓦楞纸和泡沫塑料的浪费。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面向三户家庭的亲子民宿“口”—空间的进入与打开方式,不同形式和尺度的开口将人与空间的互动裁剪成跳动的碎片,人在其中不断地进行零散空间和视野的切换经历心理起伏的高潮。
灵感来源—“嘉年华”电影中所呈现的巨大对比与反差的场景:游乐场中,小文与新新开心地奔跑着,在黄蓝相间的大喇叭里大声呼喊着彼此的名字;而游乐场外,他们的父母却在商量着如何与施暴者私了。大喇叭是在隐喻女性器官,代表她们实际在寻求内心最温暖安全的地带。新新问小文:“这条通道通向哪里呀?”小文说不知道。而又有谁能知道呢?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基地位于北京市水源八厂所处街区,面积10.3 公顷。现状中用地性质混杂,所有布置区域中心化,没有构成一个社区整体。但水源八厂有成为大地景观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我结合景观都市主义的内容,将多种基础设施并置,利用圆形功能圈与立体交通重构整个街区的景观结构,使水源八厂以一种开放友好的新模式面向从个人、社区到城市的各个层级,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行社区营造,让失落的空间再次成为城市中不断散发出活力的社区中心。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结合了音乐、平面设计、空间塑造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用视觉、触觉、听觉的通感转换手段,去完成一个包含着以音乐是可以触碰的,画面是可以发声的,声、光、电是可以结合的为创作核心的跨专业跨学科的音乐乐器科普类新媒体交互作品。作品强调了艺术的整体性和氛围的传递与感受,希望通过触碰按钮自由组合乐器旋律合成一段爵士乐的交互体验,让大家更真实、更深刻地了解到爵士乐,也希望通过这个作品给参与的大众带来快乐和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更深的探讨。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而这些问题大多源于每个人的主观意识。我于是设想未来会出现可以直接改变人们主观意识的技术,帮助人们重新体验这美好的世界,于是选择用新媒体技术模拟出这一设想,创造出多种艺术风格的场景,使体验者沉浸在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空间中,像艺术家一样重新感受自己与身边的世界。希望体验实验室能给每一位体验者带来快乐。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绘本《鲸和船》是一个浪漫的生命成长故事。故事中这只神奇的鲸鱼虎头虎脑,看似没心没肺,从海底到海面,他都是闭着眼睛张着嘴。他从没在乎过那些“一不小心”溜进嘴里的东西,浑浑噩噩发现自己吃光了整片海洋里的生物,孤独地长到最大的个头,停留在海面默默流泪……直到他遇见一艘“小”的轮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为了表达爱意,他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她,喷出彩虹色的水柱,让螃蟹到天空把云朵修剪成玫瑰花,吐出之前吃进肚子里的小鱼们为她开派对……他使出浑身解数,肚子里终于空空如也,小鱼都还回大海,他变得特别渺小。但是他依旧兴奋地旋转着,绕着轮船,十分期待。最后无动于衷的轮船终于洒下一面大网将鲸鱼带走……做成了罐头。
一个人想象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容易浪漫。也许结果并不如意,可是喜欢就是愿意。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有一只鸟,我陪伴它长大,它羽翼渐渐丰满,学会了飞翔,面临着飞到窗外不能自理生活,随时丢失生命的危险。我在给它剪短翅膀与否之间纠结,最终把选择留下和飞走的自由给了它。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北宋文人画中的荷花意象,在表现手法上以作品的名字、背板上的书法字帖,将异化了形态与颜色的荷花与作为元素的太湖石串联起来,试图以新的材料和表现形式去重新诠释新时代背景下的荷花意象。
张文《镜》
指导教师:胡建成 孙逊 林笑初
郭师若
指导教师:胡建成 孙逊 林笑初
王珍妮《日记》
指导老师:胡建成 孙逊 林笑初
作品名称:《商周鼎器铭集古》
作者信息:陈嘉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徐海、刘彦湖、祖彦飞、蔡梦霞
作品名称:《实相千颜》
作者信息:李林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胡伟
作品名称:《至深·至浅》
作者信息:叶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徐华翎
作品名称:《村妇》 《看新闻的老太太》
作者信息:李垚/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胡建成、孙逊、林笑初
作品名称:《手套》
作者信息:曹阔/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马路、贾涤非、王玉平、申玲、裴咏梅
作品名称:《五点半rainbow 巴士》
作者信息:王一好/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马路
作品名称:《叹息》系列
作者信息:赵林兰/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马晓腾
作品名称:《目木,木目》
作者信息:周艺蕾/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谢东明、刘小东、喻红、刘商英、陆亮
李垚
指导教师:胡建成 孙逊 林笑初
翟悦迪《氵也》
指导老师:胡建成 孙逊 林笑初
毕维维
马晓腾 王少伦 石煜 康蕾 马家伟
牛继钊
指导教师:马晓腾 王少伦 康蕾 石煜 马佳伟
唐宇昆
赵林兰
指导教师:马晓腾 王少伦 石煜 康蕾 马佳伟
季承禹
指导教师:刘商英 刘小东 喻红
江上越
指导教师:谢东明 洪凌 刘小东 喻红 刘商英 陆亮
杨意
指导教师:谢东明 喻红 刘小东 刘商英 陆亮
作品名称:《你是否知道我》系列
作者信息:曹澍/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张桂林
作品名称:《迷失者的悲歌系列》
作者信息:李双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张桂林
作品名称:《无比芜杂的心绪》
作者信息:郑聿涵/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王华祥 、杨宏伟 、孔亮
作品名称:《赛金花的大腿》
作者信息:边霄萌/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吕品昌、曹晖、孙璐、肖立、耿雪、安然
作品名称:《龍》
作者信息:冯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壁画系
指导教师:王颖生、叶剑青、董卓
方贤晨《荒诞的隐喻》
指导教师:马路 贾涤非 王玉平 裴咏梅 申玲
李佳睿《少女A的变身》
指导教师:马路 王玉平 贾涤非 申玲 裴咏梅
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田园温度》系列
作者信息:柴鑫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许正龙
作品名称:《屠宰》
作者信息:黄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魏二强
作品名称:《凝滞的气息》
作者信息:赵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李鹤
作品名称:《小毛球历险记》
作者信息:王汐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版画)
指导教师:文中言
作品名称:《未名寓言》
作者信息:庄宇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版画)
指导教师:付斌
作品名称:《口未》
作者信息:陈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
指导教师:韩敬伟
作品名称:《在路上》
作者信息:金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系)
指导教师:丁荭
作品名称:《160501》、《160502》、《160503》、《160504》
作者信息:刘化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
指导教师:石冲
作品名称:《自导自演的生活》
作者信息:杨子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 油画)
指导教师:李天元
3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祖本·临摹·复制》
作者信息:毛泽皓/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国画系
指导教师:顾迎庆、邓先仙
作品名称:《山海经》
作者信息:沈霆尧/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国画系
指导教师:张谷旻、郑力
作品名称:《花时人事》
作者信息:周甜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国画系
指导教师:张浩、花俊
作品名称:楷书《子虚赋》
作者信息:郑力胜/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书法系
指导教师:张爱国
作品名称:《秘密的夏天》
作者信息:王艺卓/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邬大勇、崔小冬、常青、封治国
作品名称:《银发女郎》
作者信息:吉鑫源/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蒋梁、 孙景刚、 王羽天、 何红舟
作品名称:《大植物系列》
作者信息:王慧玮/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赵军、 焦小健、 章晓明、 杨参军
作品名称:《黑之歌》系列
作者信息:韩荣/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陈海燕、方利民、佟飚
作品名称:《泛》系列
作者信息:王洁/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冯绪民、辜居一
作品名称:《身体上方的复原》
作者信息:葛虎成/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王强、班陵生、陈汉
作品名称:《云间集》
作者信息:华志骄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孟庆祝、龙翔、钱云可、朱晨
作品名称:《对不起,我是警察!》
作者信息:张通/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名称:《我的身体,我的情绪》
作者信息:金小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纤维艺术系
指导教师:黄燕、单增
作品名称:《50 年后的自己》
作者信息:谢达玲/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 公共空间艺术系
指导教师:孙士杰
(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有物浑成,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即。古人之法,外取内化,有无相生,有之为利而无之为用,无生有而有存无,可以无穷。今执古道以御今有,不拘于古法,寄思以笔墨,以众有体其夷,体其希,体其微,故曰有题。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汉代的东方朔认为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的生活是在繁华都市之中。园林自古是文人寄情山水之处。本作绘制在三层绢面上,传统技法和现代装裱相结合,以表现现代人的归隐情怀。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目光在围绕,看见的,看不见的。注视、凝视、窥视着你,不论你愿意或不愿意,赤裸裸。信仰在哪里?你信或不信,茫茫宇宙,存在的,不存在的,你能看到的,有几何?蜕变,重生,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是否会选择倒退?你走在路上,留下一串脚印。你能留下的,也只能是印迹,万物的印迹。蓝,宇宙的印迹;蓝,追逐天空、未知空间。蓝色印迹,天空之眼,心之眼。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盘旋的飞鸟,忽而于眼前,忽而又不见,是否穿过了时空的间隙,到达了那五代的《丹枫呦鹿图》中的境地?翔于云表,系于流风,忽明忽暗间闪现的是灿若云霞的秋林碎片,待白羽落下,一切如梦,了然无痕。天际处,人不知,道不清何处曾见,渚清沙白,只余一缕清风,几片闲云。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言出天地外 ,思出鬼神表,非世间语者。 李白作《古风》五十九首 ,始则阐文章之变,继论千载风尘,而沉叹自哀,所以问道求仙、抒发性灵 ,通篇浩荡衍漾 。笔者深感其为世间真赤子 ,随其性情所至,录此诗篇。本作以小篆“唐李青莲先生古风五十九首”十二字作小矩阵题头居中,以楷书正文及落款近四千字作大矩阵于下,裱成通景轴三条,欲再现盛唐气象与淳雅古风。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内容选自作者曾外祖父作的诗词,以表示对他的怀念。文章内容表达了对后生的期望之意。纸本书法风格以《大开通》《石门颂》等摩崖为模板,增添伊秉绶的清隶元素,以求达到朴拙风貌。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李白的《草书歌行》是我极喜欢的诗,用草书书写此诗,与内容暗合。我平时练字以草书和小楷为主。草书较多临习《书谱》《十七帖》、王觉斯及于右任先生的作品,也用力于黄山谷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的创作,应以行云流水的感觉为主,不刻意模仿,更不应舍本逐末,追求过多起收笔细节。不是将马腿装到驴肚子上,而是熔铸为一体,处处不见临摹痕迹,处处又暗含古人意趣。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此件作品共有八条屏,分为西泠前贤朱迹题跋和金石全形拓题跋两个部分。印屏题跋有丁敬、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沙孟海等前贤所刻朱迹。金石全形拓两件是为自铭紫砂壶和紫砂杯所做的全形拓题跋,另两件选取了我所收藏的两件青铜器全形拓拓片为之题跋,一件为商代伯笋父鼎,一件为汉长宫行灯。我通过这一组题跋作品对四年的金石和篆刻学习进行一个总结。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效拉斐尔《雅典学院》绘制今天的“湖畔大学”,所绘内容属当代史,它阐释了一种由“柏拉图”向“马云”转变的时代,以一个理想化的学院与真正的现世学院做对比,这种变化无咎对错,却是实实在在的变革,所以,看着“这些人”去对比“那些人”。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英语中“宗教”一词来源于拉丁文“ligare”— 束缚 。因此这个词条和束缚有关。宗教会控制人的思想。信仰越强烈的人,受到的拘束就越多。例如各大教规教条,种种规定使他们失去了“自由”。信仰解救了他们一时的心灵寄托,也可能继续为他们的心灵提供指引和能量,但这是否也在精神上给他们套上了枷锁?我用线和树脂材料表现出从里层到外层都被无尽地束缚包围住的压迫感。我想让人们脱离表象的景致,看到深藏在内的无数个里层事物。在我看来,那个时代就感觉像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给控制住,使人透不过气。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借用玻璃反射使空间得以真实在场地重叠,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光影或质感,而是自然构成的重组空间,一个十分普通的“魔幻空间”,以及打破空间界限,混淆内部与外部、此岸与彼岸。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舞蹈人物的戏剧性瞬间,即在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场景中,人物举手投足的瞬间,表现戏剧性的人物在创作中是比较有意义的。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们生活在“全民游戏”的语境下,“蛋”可以看作艺术无限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玩家在“蛋”的外部,“蛋”之中似乎蕴含了某种终极奥义,令人试图寻找各种方式进入蛋壳内(玩家试图解开各个关卡);游戏的开发者在蛋的内部,只有从内部产生能量冲破坚硬的外壳,才能换来新事物的诞生(开发者用创造颠覆行为制定特殊游戏方式)。“蛋”在不断被打破和自我孵化中升级,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正如艺术被创造、被否定、被革新。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绘画对于我而言就是丈量自己所度过时间的一把尺子,一本相集。我想通过创作的途径表达我对二十多年光景的一种宏观感受,创作的第一张寓意“幻想”,是在回忆孩童时代那种无所顾忌的臆想,以及渴望长大的焦急;创作的第二章寓意“青春”,这也是画面的主要部分,展现了我不久才告别的少年时代,充满荒唐,充满试错,充满狂热,似乎永远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创作的第三张寓意“欲望”,刚刚步入成年四载有余,因为些许敏感已经让我感到水深火热,衡量的标准不再是真假、善恶、美丑,似人非人的生物挤满了周遭,令我倍感黑暗。当然创作的过程一波三折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形成了足以遭人诟病隐患,但我这种对待创作的思路并不会有所改变。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个作品看上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温馨、很有爱,但是讲的其实是一个孩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在众多成对的动物中只有这一个孩子,其实是为了突出人这一主体。而这个孩子就是我自己的缩影。因为我从小就是个内向的人,不怎么会说话,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后来我发现动物也不会说话,但它们要表达的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外,比人类直接,所以从小开始喜欢动物。每次碰到不一样的动物就会给我很多新鲜感,它们的造型,它们的生活习惯,它们相处的方式,等等。
我就是通过对动物日常生命状态的关注和塑造表现,来疏解自己不谙人情世故的压力和焦虑。人世间的社会现象在动物中也能见到,如野性、欲望、自我等心态。希望借动物之形关照人性的哲思情怀,表述自己对人生、世界的独特见解、反思。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记忆是生命,当置身于故乡的老宅之中,儿时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转在每一处角落“雕琢”出无尽的痕迹。作品选择了一些旧时代生活场景的局部,通过拓片与老物件的并置,形成一种“综合再现”。老物件是对平面拓片的空间延伸,两者在形式上互动互补,形成一种虚实相间的气氛。这个创作本身有我个人化的生活体会,同时也是对那个旧时代人的生活情感记忆的缅怀。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
准确地说,就“个体”而言,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被”那些“不可名状”的“情愫”撞击心头的“瞬间”,而此种情境可以是熟悉的,亦可以谓之陌生。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环境”与“抽象时空”之间“相遇又相斥”,或并行,或交叉,或停留。该影片的语境将叙事性表达进行“抽帧”,“异化”,“重组”。作者本着从自身出发的态度,试图去寻找某种诗性的语言。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们考察了南北方的古代壁画遗存,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津观音寺以及《营造法式》里面记载的造壁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参考了福建土楼的材料、工艺,坚持尽量就地取材的原则,改良出了适合南方潮湿地区的墙体工艺,同时进行了绘画性实验和抗水性实验。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在中国,人们普遍都会受到牙痛的困扰,然而疼痛不能被定位,病人常常无法正确地描述疼痛的程度,不能分辨哪颗牙疼,并且多数情况下连上牙疼还是下牙疼都描述不清。我们希望将牙齿疼痛程度和状态可视化,例如刺痛、隐痛、胀痛、神经跳痛、引发头疼等,以不一样的视觉形象来表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以帮助患者准确描述自己的牙齿疼痛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以视觉为指导的新型牙科就诊模式。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1/20》的设计理念来自于性别的多元化现状。性少数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但长久以来社会两性分化的标尺成为判断的标准。性少数和性别少数群体因为其非正统的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而难以得到社会的接受。因此,消除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歧视,保障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利,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必由途径。“1/20”是根据德国性学家赫兹菲尔德与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的研究总结所得,意为“每 20 个人里,就有一个性少数”。我们希望通过对“1/20”概念的视觉化,让社会生活中的更多人去了解与包容身边的性少数群体。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本次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互动”这一概念,“互动”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例如拥抱、握手,也可以是人与物之间甚至是物与物之间的,可以是肢体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眼神或者语言的交流,等等。在本系列中,我从“互动”这个大概念中提取了我想要的设计元素,例如在造型上,灵感取自于人与人拥抱、握手时肢体交错和缠绕的形态,并且在廓形上呈现了人体的曲线感;在纹样上,我通过对一系列互动状态的搜集,提取出我想要的“互动”曲线,最终以纹样的形式呈现在本系列的服装中。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在城市交通出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的时候,原本宽阔的马路也许变得拥堵不堪,因此城市的空间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就需要两轮交通工具来补充现有的交通体系。而自动驾驶和驾驶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会影响着未来的驾驶模式。我想探索电动两轮车在未来的产品定位、新的造型语言以及新的构架。这套两轮交通载具的设计概念和方案是基于人性化的移动出行系统。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在建筑的标准化、装配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作品设计引入这一概念,利用装配化原理,通过几何单元体的构建,在严谨的几何规则模数化控制下,将单元体进行自由的拼接组合。材质和骨架突出移动展厅的临时性。将标准化展示空间作为空间装置、小型展馆、艺术市集渗透进城市的各个角落,为青年先锋艺术家提供走进大众视野的途径,创造一个消隐艺术与大众之间隔阂的多“艺”空间领域。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杉本博司说:我想要窥视这世界不应存在、比无限还要遥远好几倍的场所,却被模糊给吞噬了。
该作品采用了注浆成型的方式,保留了泥浆在模具中下沉的效果并结合辘轳成型,想要将泥巴最自然的感觉展现出来。造型采用了碗形,将要表现的肌理内容承载在碗形之中,追求单纯质朴。外围红色线条与白色肌理呼应,在白色胎底上若隐若现,模糊了视线,有如幻象。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结构》在镜面材料以及手饰佩戴性基础上,运用包镶技术将金属和镜面亚克力进行结合,再配上宝石。整体以镜面的面、金属的线以及宝石点缀进行点线面结构构成,视觉上具有一定趣味性。
在社会生活中总会有很多双眼睛,无论街头监控还是行人目光或是虚拟社交,作品《九目》的单元来源是眼,整体有重量感,将目光给人的感受具体化。佩戴在心脏部位的眼代表人与人个体间的交流,当佩戴者与人并不愿有交流时便是普通镜面,观者只能看到自身而引发反省,相反,当人与人之间有了情感互动,佩戴者自愿打开开关,便会发现在更深处不一样的精彩,这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彩意义。
《众生》以眼睛为元素,用镜面纸与特殊纸张结合,在一个眼睛的框架内衍生出众多色彩斑驳的代表众生百态的目光,一种挤压而繁杂的视觉感受,整体眼部中心设计有可转动的小零件,可随佩戴者移动代表人们的眼珠,表示人们在看着别人的同时也受着他人的注目,这在生活中也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创作灵感源于一次徒步朝圣之旅,雨季里我在珠峰脚下往雪山上爬。沿途风景壮丽,山下洪水滔滔,在空旷山谷里我忽然发觉人的生命其实就是坚硬和柔软的融合。我行走在危险的境地,时而栖息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每一步行走都会在我的生命里留下印记。制作史莱姆的材料和玻璃两种材质正代表着这两个境遇。这两个材质在尖锐锥子的敲击下,留下痕迹或是慢慢复原,都能记录下来。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网吧遭受着回忆的煎熬,她被回忆召唤,回到家却发现家里搬家了的故事。作品讲述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梦中十二载,醒时灯花尽,是我关于《胡笳十八拍》的读后感。此书是另一位女子在时空彼端的独白。这似乎是一篇冗长的自传,而主角却不在其中。《胡笳吟》是我借此为灵感的创作,它的主人公,是在求而不得的牢笼中徘徊的鸟,是所有苦衷结出的果实,是溃烂至今的伤口,也是缓缓燃烧着现实的黄粱一梦。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是一件具有温度的作品,织录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四个校区— 南山、象山、张江、良渚。90 朵向日葵— 中国美术学院 90 周年庆。由毛线与万物碰撞钩织而成的中国美术学院则是作者从小的梦想。由毛线编织成的针织物,冷与暖的交融,毛线与万物的碰撞,把现实中的中国美术学院从生活的喧嚣中剥离了出来。也是对中国美术学院的致敬— 致·中国美术学院。
2018千里之行中国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灵感来源于“物哀”美学,深受“物哀”美学影响的日本人爱白,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因此以“SNOW—MELT”(融雪)为设计主题,将人与雪与木对比、融合,剥丝抽茧,取精用宏,将“物哀”审美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
4
天津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青春彩跑》
作者信息:罗逸清/ 天津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袁文彬
作品名称:Future
作者信息:李也/ 天津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祁海平
作品名称:《天纬路4 号》
作者信息:苏华/ 天津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孔千
作品名称:《浮象系列》
作者信息:郭一凡/ 天津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刘悦
作品名称:《一场梦里的故事》
作者信息:杨梦婷/ 天津美术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范敏、张莞、周路
作品名称:《相由心生》
作者信息:李晓光/ 天津美术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李旺、 郭鉴文、华绍莹
作品名称:《涩》系列
作者信息:赵益/ 天津美术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范敏、张莞、周路
作品名称:《你好,忧愁》
作者信息:李隽/ 天津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谭勋
作品名称:《保护》
作者信息:邹洪泽/ 天津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赵展
作品名称:《报纸》
作者信息:叶胜耀/ 天津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赵展
作品名称:《十面埋伏》
作者信息:唐剑/ 天津美术学院/ 壁画系
指导教师:李筱谦
作品名称:《追简》
作者信息:杨艺坤/ 天津美术学院/ 壁画系
指导教师:闫松岭
作品名称:《父与子》
作者信息:杨梓健 /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李孝萱、马兆琳
作品名称:《回避》
作者信息:毛雨潼/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赵栗辉
作品名称:《一棵树的轨迹》
作者信息:董格旭/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李孝萱、马兆琳
作品名称:《与古为徒》
作者信息:赵超/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喻建十、陈福春、杨健君、段为民
5
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黄庭坚的字,长枪大戟,让人看着既悠哉又舒爽。作为尚意大军中的一个,其以意使笔,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乡贤王渔洋,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又工书,“书法高秀似晋人”。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此二者,皆为我所仰慕,做论文时原想传颂一下乡贤,因故未能成,因而将二者结合,有此拟涪翁笔意抚渔洋之词。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静土一方》,人间繁华易找,心中静土难寻。这幅作品以青绿为主要色调,轮廓是在闽中山间游玩所得,图中所见船只、人物皆是我心中的静土景象,它们杂糅在画中,形成一种以拓印为主要形式的组合画面,意境的表现多于技法的运用。希望观画的人乘画中一叶扁舟也可以到达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
《层林枫霜》,北方的红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幅画的草稿是在阜新宝力根寺画的,寺中常有穿红衣的喇嘛诵经、生活。要离开时正好起了一层霜雾,山间树木已经开始由绿转朱了,所以我想这里应该是很适合让红色成为它的主色调的。虽然有些遗憾留在那,但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很丰富的。
《风烟俱寂》,北国的雪对于我这在南方长大的孩子来说是美的、厚重的、沉寂的。当我在千山画下这张草稿时,冬天的雪还没融化,皑皑,的堆积在山头,道观里袅袅的青烟浮动在山间,当我独处在这静谧世界,心也跟着沉静下来了。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此作品源于自身十分喜爱小篆,爱不释手。最初接触的小篆是李斯的《峄山碑》,从中感受到书法的严谨,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后来又临摹李阳冰《三坟记》,《三坟记》继承《峄山碑》筋骨笔法,线条遒劲平整。整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两者之间,取《峄山碑》的筋骨瘦劲、宽博大气,又吸取《三坟记》结体纵势而修长,整体雍容。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者向往一种平静温润的生活状态。作品并没有预先设定主题,只是遵照了以往对生活的观察和近两年抽象绘画的实践经验中对视觉丰富性与秩序性平衡的个人直觉判断。在绘制作品的一段时间里反复观看,反复判断,反复落笔。希望在长时间反复判断、绘制中将生活状态自然地赋予到作品当中,使之成为另一个空间中的我的载体。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作品就是阐述人们当下的生活状态,通过超市和农村的一些生活场景,从正、侧面呈现了当下人们富足喜悦的生活状态。我自2007 年求学至今穿梭于农村与城市之间,深有感触。我执着于研究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的桥梁,在这个关键点里通过我自身的感受赋予画面灵魂与力量,在不同的维度和空间里寻找消费与消费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自身于绘画的自觉性聚于笔尖,再现绘画外的灵性色彩。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尘粒,游离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游走于山水之间。冰川之景使我冷静,火山之景使我燥热,绿洲之景使我沉淀,不同的自然景观使我的心情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自己仿佛像尘粒领略不同的自然之景,描绘不同的内心情感,时而安静,时而躁动不安。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蒸汽朋克具备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作品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建立在工业科学革命的基础上,展现在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让人看到不曾看到的事物。蒸汽甲虫的创作是受蒸汽朋克的影响,通过金属零件和甲虫标本的结合,赋予设计理念,最终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作品,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给死去的甲虫新的生命。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越发肆无忌惮,为了满足内心无止境的贪婪和对利益的追求,金钱也就变成新的信仰,人类为了满足贪欲,不惜牺牲环境。
对于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的控诉,是我此次创作的一个主题,我不再去描绘秀美山川,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芜的、凄凉的、裸露着的土地,触目惊心的补丁、密密麻麻的针线穿梭山河之间,难道真的就能拯救千疮百孔的大自然?这是我的一种奢望,更是一种盼望,正如画面中代表希望的气球一样。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菏泽,古称曹州,自古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称。多年的时光印记让我充满创作的灵感与欲望。在套色木刻基础之上将作品注入综合材料,将刻刀幻化成作画的笔,画面的颜色变化通过每一层颜色的相互联结、对比、争让、对抗、进退、兼容、映衬、呼应等相互的精彩表演来转化成各种木刻语言,自由恣意地把牡丹花的华贵与鬼魅表现出来。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人生最好是小满,花未全开月未圆。”作品以节气为前提,背后却蕴含着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作品表现了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万事只求“半称心”,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自省。作品想表达侧耳倾听的状态,她很温和地伫立在那,让创作融入现场。作为一个倾听者,这也是非常美满的人生。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由红、粉、黄、绿、蓝、紫六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在拍摄过程中,作者分别导演20名不同的社会角色来表现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在拍摄方式上,将每张作品独立而非拼接打印,作为单独的个体表现,由此深入地探究摄影、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联性。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量子胶囊”,量子的本意是相当数量的物质,我们通过对相当数量的物质的融合和分解,加上空间对物质的再影响,分析出时间对物质的侵蚀,展现出时间的流逝,映射80 年弹指一挥间;胶囊可以是微观的分子结合,也可以是宏观的概念,这体现出大融合的宽广与细致,通过对真空和膨胀的探索,定义为空间与物质间的紧密联系。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在我的作品中有36 个小房子,代表了36 种多彩又不同的小世界,它们是相互羁绊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富有童趣的意象,例如滑滑梯、秋千、跳房子等,展现了一个没有尔虞我诈、充满自由快乐的乌托邦,提醒着自己返璞归真、勿忘初心。作品中反复出现的“NERVOUS FROG”的标志是我创建的小小品牌,而这幅作品也是我对它未来发展的憧憬和期待。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E—VISION CONCEPT”的概念是游艇与经典老车结合,并且车身足够低矮,轮包足够强壮,整个车要足够纯粹、足够干净。所以我提取了经典老车身上的一些特征线并加以处理用到我的设计上。因为在车身上并没有设计一条明显的特征线,所以我用形、面的细微变化来展现车身的体量感并用反光来展现车身的特征。在轮毂的设计方面,我希望把轮毂和后面空气动力套件做得层次多一些,这样,轮毂的繁与车身的简形成一个鲜明的形面对比关系。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ERX—1 PICKUP CONCEPT”基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与理想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的体现。流线运动的造型与功能性强烈的轮胎和载物区设计相结合,在延续了荣威品牌的家族化语言的基础上,既满足人们对其功能性的需求,也满足视觉的享受。车身侧面的雪地履带设计可以轻松切换两种模式:配合前轮的伸缩雪橇解决雪地高速驾驶或作为代步工具独立使用。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普及,渐渐变成我们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随着人们对交通工具需求的提高,交通工具的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各种各样恶劣的环境下,人们设计发明了全地形车。此款全地形山地摩托车轮系采用行星越障轮结构,行星越障轮不需要复杂的辅助机构来实现平面运动与越障运动之间的转换,因此作业时具有很好的可靠性,特别适合于变化多端、复杂的地理环境,这是整车最大设计点所在。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以这次设计作为切入点,探索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城中村现状,构思出本次设计的概念——模糊空间,即掏空各居民楼少数楼层,保留楼房原结构,并将各居民楼的改造空间相连,形成新的公共空间。通过空间改造,使屋主与集体,屋主与屋主间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中性空间,为社区群体间的交流提供另一种可能。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次毕业设计的核心是女权主义,设计手法主要是立体裁剪和廓形,展现女性的性感与魅力,展现女性,既可以热烈如火,又可以平静如水的生活态度。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更好地展现女性的美,希望所有女性都能为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做决定。这次毕业设计的灵感来源是艾玛·沃森联合国维护女权的国际性演讲,她呼吁对性别的平等不是空谈,争取女性的权益,她说的“if not me, who ? If not now, when” 对我有很大的感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的毕业灵感来源于她的演讲。我想为女性做一系列的服装,用我所学专业为女性的权益与解放贡献一分力量,让更多的人从时尚的角度也能感受到女性在强大,不再被迫逆来顺受,不再被掌控。为了她,为了她们,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从服装表现手法上感受女性的独立和魅力,希望在社会上女性得到和男性相同的尊重,更多的人通过我的作品感受女性的强大,通过我的作品更加了解女性,希望穿上我作品的女性看起来更加自信。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次的毕业设计将中国东北地域的特有风格与时下的流行元素相结合,将多种面料进行拼接,使用带有东北味道的装饰,配合独特的配饰,提升整体的氛围。这次毕业设计的灵感来源是我与父亲的一次谈话。在与父亲的谈话中,我们聊到他小时候的我们的故乡中国东北地区过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说现在什么都现代化了,高科技了,虽然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这都代表着我们在幸福起来,可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在父亲的描述中,我不禁会去想象,他小时候的东北,那是在我出生之前,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色。银装素裹的村庄,厚厚的大花棉被......中国地域辽阔,每一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民俗文化也在渐渐消失。但民俗是依附人的情感和生活而产生的文化,保护民俗文化,也是对它的一种尊重。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要去重新思考的。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异语”是指奇特的语言,作品运用了丝网印刷技术,利用丝网印刷中的特殊工艺植绒和厚板来突出某些人体部位的肌肉组织,使画面更加有质感和真实性。作品主要对人体构造进行创作,通过对头部、心脏和手的夸张、分解、组合等手法体现精神世界的反常态,注重作品隐含的精神态度,展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铸造工艺以及玻璃流动时所形成的自然肌理,让玻璃在融化过程中呈现出如河入海的场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河中观水,可见一流。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寸矩》源于对普通形体的不同演变,由大到小,由异到同。作者将看似普通的六面体,进行不同的大小、形状的变化,利用多个异形六面体,并加入一定的构成语言,通过现代装置艺术来表达。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越是简单质朴的事物越令人着迷,当代漆艺创作更是要从简。极简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单单纯,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返璞归真的整体风格,利用大漆的独特属性与髹饰技法,将有限的图形与单纯的色彩结合,构建出一种极简的空间视觉效果,强调单元的重复,追求绝对统一的整体性。参观者可以通过已知获得,再探索未知,或许有一部分是未知的,但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首先,《第二家园》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像是一本沉甸甸的书,作者希望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语言向体验者阐述一个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类一直以来所推崇的技术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在更强大的敌人面前,人类的技术被碾压、被撕裂,变得不值一文。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混沌中醒悟,技术对我们而言的确是强大的武器,但战争的核心,始终是人与“人”的竞争。最强大的法宝,仅仅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在科技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迁的现代,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愈发强烈。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人类的科技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合理地使用这把双刃剑便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使用的方式和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是一部构建潜意识世界的三维实验短片。本片一共分为三幕:第一幕讲述梦境,梦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第二幕讲述理智,理智对想象力的限制就如同意识对潜意识的束缚一样;第三幕讲述直视潜意识,如何进行自我观察。潜意识不能直接接触,但是可以通过重复、暗示等方式间接改变。这三幕也分别代表了幻想、现实和超现实三种世界。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怪物是一种使人惊异的生物形象,这也是我钟爱怪物形象的原因。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独特而又美丽的地方。而怪物作为一个全新的形象,需要我用双手带给它生命。尽我所能,努力呈现。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创作之前,我走访了北京大大小小不同的胡同,虽然没有经历过这种胡同生活,但是对于这种生活有种说不出的情愫。后来发现,那种真正富有老北京色彩的胡同生活已经消失殆尽,仅存的胡同大都商业化,被楼房所代替,因此,这次作品是用脚手架吊起的形式展出的,寓意是用脚手架建起的楼房取代了胡同这种老式建筑。作品正面是一幅还有人生活的景象,而背面是拆迁之后的破败不堪。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画中讲述的是丘比特与美貌的凡人少女普绪特的爱情故事,创作这一系列的水彩插图,所围绕的是一个情感的主题,我认为我创作的最大的动力就是情感,通过普绪克与丘比特的艺术形象和两人因为情感无处宣泄而产生的惆怅,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画面用水彩的手法来表现,水彩是一种可以形成一定奇妙效果的材料,我希望可以达到一种透亮柔美的画面效果,同时还可以产生一些不可复制的随意性。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这一差异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中。语言性别差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语言的发展是词汇不断重组、更新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态度。因此我们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女字旁汉字的最早的来源、字体结构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 30 个女字旁汉字,并配以与中国传统女性相关的插画,由此探讨中国女性文化。
2018千里之行鲁迅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老工业城市当中的旧厂区由于产能过低、污染严重,逐渐被新兴的节能厂区所替代,但是旧厂区当中的建筑体量过大,又比较复杂,难以拆除,便成为城市当中的消极空间,所以此项改造根据厂区中的特点进行再设计,发掘历史光辉,使其变成城市中一道新的风景线。
作品名称:《慢点》
作者信息:周欣盈/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李岩
作品名称:《篆书古诗八屏》
作者信息:赵素雅/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王大公
作品名称:《忙里偷闲》系列一、二、三、四
作者信息:王海迪/鲁迅美术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夏强
作品名称:《观而不语- 窥探》 《观而不语- 逃离》
作者信息:续彦龙/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夏强
作品名称:《他的国》
作者信息:孙帝坤/ 鲁迅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李卓
作品名称:《不安的种子》
作者信息:徐铭亮/ 鲁迅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李卓
作品名称:《知北游》
作者信息:马明阳/ 鲁迅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洪涛、陈连富、吴彤、李遂
作品名称:《正南》
作者信息:佟彤/ 鲁迅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洪涛、陈连富、吴彤、李遂
作品名称:《轻诉》
作者信息:邹洪元/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鲍海宁、朱光宇、沙泉、袁佳
作品名称:《繁》
作者信息:任思蒙/ 鲁迅美术学院/ 综合绘画系
指导教师:黄亚奇、姜文斌
作品名称:《陌生》No.3
作者信息:李余枫/ 鲁迅美术学院/ 综合绘画系
指导教师:黄亚奇、郭廷元
作品名称:《异忆》NO.4
作者信息:于果/ 鲁迅美术学院/ 综合绘画系
指导教师:黄亚奇、曲今伟
6
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蓝色的》
作者信息:陈雨/ 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甘明智、王润强、赵千
作品名称:《欲·水系列》
作者信息:商书倩/广州美术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谭秀江、陈凯
作品名称:《逆袭》
作者信息:吴尚聲/ 广州美术学院/ 版画系
指导教师:谭秀江、陈凯
作品名称:《文化桥梁》
作者信息:蔡志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陈宏践、高蒙
作品名称:《五首诗》
作者信息:胥孟遥/ 广州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陈克、夏天
作品名称:《0.2 米的距离》
作者信息:许锦龙/ 广州美术学院/ 雕塑系
指导教师:陈克、夏天
作品名称:《姿态》系列
作者信息:陈坤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陈朝生
作品名称:《表情系列画》
作者信息:陈少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陈朝生
作品名称:《无名》
作者信息:林熠/广州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何建成
作品名称:《相觑》
作者信息:刘家雄/广州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郭润文、谢郴安
作品名称:《游乐生产之二》
作者信息:智豪/广州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胡赤骏、韩建宇
作品名称:《归去来兮》
作者信息:党海华/广州美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万小宁、赵春恒
作品名称:《熹微》
作者信息:付韵婷/广州美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何枫 、陈朋
作品名称:《始得西山宴游记》草书局部
作者信息:许嘉亮/广州美术学院 / 中国画学院
指导教师:王忠勇、谭文选、倪宽
7
四川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历代画论选抄》
作者信息:冯泽伟/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黄越、毛峰、傅舟、李文岗、范功
作品名称:《鹊山之招摇 录山海经南山卷》
作者信息:李绮聪/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黄山、徐贤文、王世明、李彤、赵波、侯薇薇
作品名称:《碑林记事》
作者信息:鹿恒/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黄山、徐贤文、王世明、李彤、赵波、侯薇薇
作品名称:《你是谁》
作者信息:张璎珞/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黄山、徐贤文、王世明、李彤、赵波、侯薇薇
作品名称:《灼痕》
作者信息:张智超/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黄山、徐贤文、王世明、李彤、赵波、侯薇薇
作品名称:《37 度·时光》
作者信息:陈红时/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舒莎
作品名称:《谧境》系列
作者信息:司粉瑜/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牟学谦
作品名称:《木语》系列
作者信息:王悦/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焦兴涛
作品名称:《相·感》
作者信息:闫辉/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彭汉钦
作品名称:《偶像》
作者信息:张健/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指导教师:唐勇
作品名称:《原生·觉》
作者信息:蒋睿莹/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廖建
作品名称:《木海》系列
作者信息:刘钟蔚/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廖建
作品名称:《记忆》系列
作者信息:马帅/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指导教师:雷勇斌
作品名称:《场16-001》-《场16-009》
作者信息:陈晓黎/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郭晋
作品名称:L.B.P
作者信息:龚啸宇 /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郭晋
作品名称:《痕影·滚铁环》
作者信息:邱华丹/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熊莉钧
作品名称:《十二分之一》
作者信息:吴丹妮/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郑力
作品名称:《痕》
作者信息:余哲/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张奇开
(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灵泉诗音》是以四川美术学院黄越教授的同名作品为母体,通过第二次创作,对已有的中国画进行解读,组织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让笔墨线条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编制与创构,同时,选用古琴曲《流水》作为背景音乐,让音乐与中国画有机交融,产生视觉与听觉的联动。让中国画“可游”的观赏理念得到了不同维度的实践,同时也方便了在现代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便捷有效的传播。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民以食为天,“食”永远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是体现人们幸福与否最本质的标准之一。在美丽的山城重庆,美食更是全国闻名,各式各样的川渝馆子随处可见,成为我此次创作的灵感来源。作品以全家福的形式表现这些百姓美食小馆子,作为表现国人幸福感的切入点。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以成都铁像寺陈锦茶铺为背景创作了一幅喝茶看戏的场景,画面中有 129 个人物,加入了打麻将、斗地主、掏耳朵、喝工功夫茶等最能表现成都味道的场景,也加入了很多玩手机、平板电脑的低头族,与我们现在的时代相关。我在技法上采用以线为主、淡彩烘染的形式,想突出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感,参考了《清明上河图》的颜色和布局,整体是一个仿古的浅绛色调,每个人物都经过精心的刻画,希望这张作品能让观者了解成都人、成都味道。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麒麟兆》采用绢本设色,以动物为内容主体,以大片的银杏叶为背景,想描绘出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背景采用纯水墨,与主体动物的暖色产生对比,以此突出动物,背景以花青淡染,再用偏冷色的银杏果点缀画面。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从第一幅抽象水墨画到这一系列作品,在这与水墨纠缠的一年里,我逐渐体会到这种简单动作的重复就是我生命流逝的映照。正是这样单一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理所应当的“消磨”生命的满足,不用去思考它有何意义,也不用紧绷着神经去布局。当我把时间与精力凝聚在笔尖,一笔一笔重复着简单的墨迹,消磨了生命,也消解了苦难。当强烈的情绪袭来,我的绘画便成了最激烈的战场。从压抑到爆发再归于平静,在绘画过程中所有思绪的缠绕、情绪的碰撞、心结的释然才是我最想要的体验。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觉得艺术源于生活,我的创作大都是从自己周边的事物和生活经历中提炼素材。这次的作品名为《时光》,内容是外婆家一角,作品绘制了同一个景的三个不同的视角,视角不断推进,用以强调在时光不断流逝之下,人与场域的瞬时关系。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形象,但场景刻画的真实性和画面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得观者能很自然地进入到我的生活场景当中。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作品名称来自弗洛姆著作《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他观察现代人的独特视角给了我许多启示。幻想是人遭遇现实痛苦时的避难所,也将成为通往彼岸的锁链。
如何去挖掘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是我一直尝试的课题。本次创作我以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作为我的绘画对象,画面以一种荒诞的方式放置人、物和景,削弱了色彩,以此达到一种混沌的状态来表达我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画是置于时空中的进程,却也是超脱时空外的观测。图像模糊的多层叠加和部分斑驳的形状引导我脑海中浮现起生活中点滴不经意的琐碎片段。真实与幻象交融在意识中,不能分辨孰真孰假。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题材是我对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和状态进行的探索与尝试,素材的选定是我捕捉到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工人和学生,中年人和青年人。我将人物转化成大理石的形态来表达当代人的木讷、乏味、压抑的情绪与空洞的灵魂,以及对现实的冷漠与恐惧。借用包裹、行李等道具来表现归途中的人们对社会的无力感和想回到过去理想社会的无奈。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靡所底止”意为无止境。我一直在努力挖掘自己精神深处的某种物质,以前期总结的“巨大的”“安全感”作为线索进行创作。某种带有强烈信念的东西油然而生,与我想要的表达贴合。在探索到这个以后,自我的空间开始打开,变得永无止境。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山对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从小到现在身边似乎没有离开过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山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同时山又带给我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和安静庄严的恐惧。正是如此我想借助画面将这份情怀表达出来。 无屲是来源于老家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在一座山的半山腰,每当夜晚的时候看上去像黑夜中的一颗夜明珠,无比光亮。画面的构成依据便是来源于此,我将脑海中的“印象”通过刀和木板的碰撞表达出来,绘出自己的“无屲”。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未识别的系统》是记忆中回头瞥见的一处私密角落,是属于夜晚无悲无喜的彷徨。说到城市或者某种系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很宏观的视角,但感动我的恰恰是组成城市的无数个碎片式部分,是某些让人无法识别的局部,也可能是被人遗忘的部分。内心的感性与绘制的理性所迸发出来的东西组成了我的创作,让没有时间流动的景色定格在画面中。在建筑的表面和轮廓里,夹杂在公共与私人,秩序与混乱之间,徘徊在属于建筑群的短暂时空中,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一切,充满冷静。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画时饱满的情绪时常带动我的联想。我努力从不寻常和不经意的观察角度去捕捉我需要的画面,通过木板这种媒介来加以呈现。我表现懈怠的、兴奋的、倦意的、恍惚的种种特定时间和状态之下的人的姿态,包括个人的、他人的、集体的、有情节的、无情节的 , 我希望能通过对人物尽可能生动有趣的刻画,呈现当下人的真实状态,带动观者的某种情绪或者唤起观者心中对某种状态的浮想和回忆。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行者且赶路》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在新疆的生活经历,作品共 11 件。
此次创作的过程是纯粹的即兴发挥与狂欢。以电链锯制作,配合音乐节奏体验萨满教巫文化与新疆广阔天地中的草原、森林、戈壁与风雪,还有人们勇猛精进的力量。火产生了文明,火又摧毁了文明。一切坚固的东西通过火构造,破坏与解构也通过火完成。一匹马倒下了,它的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无际的弯路中,还是要继续前进,探寻世界的真实之处,自由和宁静,白天黑夜不落的星。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一个不快乐的成年人,不希望看到一个不快乐的小孩子。是因为想起了自己的不快乐的童年,还是因为什么?”作品试图寻找时空穿梭的那个点,它让你回到童年,联想起那个似乎美好但不怎么自由快乐的童年。你是否也曾是那个渴望快点长大的孩子?作品能把快乐带给观者,我想这就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自我的记忆,我通过对自然界昆虫元素的提取,使用抽象重组的方式来再现内心的田园梦境,是对曾经淳朴田园生活的一种回忆和渴望。作品选用镜面不锈钢作为材料,镜面不锈钢的反射性可使作品的空间得到拓展延伸,使人与作品、场景之间发生互动。这种属于工业时代的材料,与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反映工业时代的进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乡村田园不断被破坏的关注。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画面想表现的是大众非人性的状态,马路上楼宇间穿行不断的人群,人们低着头一心只想走自己的路,为了遵守规则,避免意外,人的感觉中枢必须屈从于一系列复杂的训练,这种训练将人们训练成了没有任何思想和情感的虚假统一体,人会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渐渐地失去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区别于其他人的不一样的思想情感,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现象,但是我相信在这之中还是会有人感受到这种可怕的现象而做出改变。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云以为众,人山人海”,作品描绘了一些人群在较为抽象的平面化场景中的情态,描绘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联系。画面中的人群到底在干什么、做什么动作其实并不重要,他们聚集在一起五颜六色,就是构成画面的重要部分,每一件鲜艳的衣服都是整体的一个点缀,借由明亮的色彩传达出轻松快乐的情绪。希望观者能感受到我理想中的自由和平等以及闲适轻松的生活态度。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在现代的工业生产中,塑料与吹塑工艺被广泛地应用。生活中吹塑的塑料制品,小到普通矿泉水瓶,大到工厂里的工业和化工用桶等,这些使用过后的塑料制品,通过回收再利用,会重新再变成材质较差一点的新塑料制品,回收不及时便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而回收再生产的过程也是会产生污染的。本作品旨在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改善这种“用后即弃”的思想行为,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使用过后的产品依旧能有它的使用价值,增加产品使用的寿命。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灵感来源于皮影戏。衣服融合了一些皮影的图案元素,还有一些皮影的动态结构。为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并没有照搬皮影的图案,而是把一些皮影戏里人物的服装结构提取出来,如袖口、裙边、裤腿等。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大多传统服饰图案的用色始终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在选择衣料的颜色时通常倾向于明朗、纯正的色调,所以衣服整体色调都比较鲜明。如何把一些古老的技艺、文化传承下来与现代设计融合是大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用各种不同的有趣的方式大胆地去表现一些很古老很中国的元素。选取皮影元素也是想把中国的手工艺和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去传承,去创新。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们朝着所谓生活的大致方向,在各种皮囊下扮演着各种角色,没有心脏,如同机械一般运作,终于在一个凑巧的时间节点骤然爆发,恍然之间如梦初醒。我们用虚幻去解释真实,我们活在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空间。我尝试以影像的不同叙事线向观者呈现出这种矛盾状态。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以八九十岁的年迈妇女为创作对象,这是一群饱经沧桑的老人,然而她们从未涂过口红,所有的人第一次涂口红后都道“好脏人哦,怕别人笑”,话语里饱含着开心、难过、害羞诸多情绪。当代女性涂抹口红司空见惯,但是在老人们所处的年代,涂口红意味着丢人、 招摇且不被大众所接受。时代变迁,女性的地位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陈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也在崩离、瓦解。作品通过对旧观念的实验性呈现,意在探究当代女性观念转变背后的因素。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一直是我遇到坎坷后的救命药丸,遇到困难,要学会从相反的方向看问题,在我的世界中,世间万物,都具有双面性,不是单一的“1”可以解释的。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没有正面与反面的皮具作品,它是整体,每件作品的每个面都是正面,每个面都是反面;每个面都有复杂的一面,每个面也都有简单的一面。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魏晋墓的画像砖,画面中有奔跑的小鹿、飞翔的鸟儿、行走的骆驼等各种动物图案穿梭在神秘区域里,画面的基调呈红黑色,红于赤,黑于玄,是中国漆艺经典的传统色彩。画面以漆为底,以“灰”为笔,螺钿、蛋壳、铅丝各种材料隐于其中,造就了一幅秘密的地图,具有一种历史的神秘性......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该作品是一套城市风景创作中的街道近景。画面中,城市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天空中闪烁着星星 . 在现实中,生活匆忙的人穿梭都市里却无暇抬头去感受天空中闪烁而美妙的星辰。画的基调呈灰色,有种暮色将近的感觉,螺钿粒遍布其中,它的光泽恰好像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星,而画面中的暖黄点亮了这座“不夜星城”。我想要表达的是:无论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匆忙,也不要忘了其中最原始的感动。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昨昔》一共有 9 幅,尺寸大小不一,创作内容以花卉为主,表现语言以灰料为主,再辅以蛋壳、金箔、漆、螺钿等。以壁画般的肌理结合花卉,表现童年的记忆,以褐黄色为主调,犹如远去已泛黄的时光,也指温暖的记忆。童年美如梦,令人无限神往。小时候总是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那时候快乐来得很单纯,路边的野花、野草都能成为玩具,总是玩得不亦乐乎。那些花草有的直接拿来吃,有的拿来当乐器,有的用来染指甲,这一幕幕仿佛就在昨昔。现在的人在大城市里忙碌着,每天都顾着自己的形象,已经很少有闲暇时光感受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了。所以我才缅怀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才缅怀曾经拥有现在却已失去的东西。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首先,《阊阖》是将漆和热熔胶进行重组,经历了刷漆、热熔、重塑,漆改变了固有的性质,以熔流的形态释放出来。其次,《阊阖》是以写圣经文字、摩斯密码、自然熔流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堆砌。第三,传统的漆艺需要大量时间去等待干燥,而《阊阖》的时间是迂回聚合的,同时将之消解为复杂的符码。《阊阖》系列作品是漆与热熔胶的结合,整体造型以罗马斗兽场、万神殿、比萨斜塔为原型,用怪诞的漆色营造出新的审美知觉。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以全国支教模范 74 岁的白方礼老人倾力资助各中小学贫困生为故事主线。白方礼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蹬三轮车以糊口,却长期资助贫困生。他是一位不识字的老人,却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捐助无法上学的孩子,并成立白方礼助学基金会。他用三轮车碾出一条汗水之路,其里程相当于绕地球几十圈。终于,他因为体力不支病倒在医院,社会各界人士闻讯赶来,原本默默无闻的他也因此家喻户晓。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病好后继续蹬起自己的三轮车卖力前行。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古动物复原·古犀》是利用现代三维数字技术与美术相结合创作出的一个百万年前的古犀世界,它集中展现了那个时期古犀的跑、走、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古犀生活的场景。《古动物复原·古犀》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体验,还是动物科普教育,它让这些百万年前就已经消失的生灵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让人们认识它们,了解现在动物的前世今生,VR 主题展馆体验从以前的实物展示到虚拟展示给人们更多的体验渠道。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急于求成,太多的欲望扑面而来,人们不得不装上行囊奔赴于这些“诱惑”之中。而人生正如这游戏般的旅行一样周而复始、始终如一。我们驻足太多地方,而被我们带走的东西却很少。我想通过《行·世界》来表达我对人生、旅行的理解,从而反映如今社会与个人间宿命般的联系,我们在追求的同时也遗失了许多人生旅途中的美好。
8
西安美术学院
(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生活由无数的碎片组成,感想、感悟存在于无数细枝末节的琐事里,无论是生活中的不期而会,还是意外之喜,我觉得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知道一个关于分散的秘密。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当代绘画一直以其独特的情绪影响着我们,但其他形式的艺术也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承载形式,我的创作深受其影响,并且不断寻求突破,画面中的各种生物是我内心世界的独白和写照。我将我大学四年中埋在心里的创意和想法画出来,并且描绘出一个属于我的美丽的新世界。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有些东西可遇不可求, 由此意识流的思路一直是我感兴趣的绘画探索方向之一, 利用绘画偶然性制造的形状与绘画物象姿态合二为一,并借势把若干抽象和具象的形象注入其中, 呈现丰富的戏剧性和音乐感, 其中人物和植物组成一种相互默契的图形, 我以红色和绿色为基调营造一种神秘浪漫的气氛。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幅作品的灵感源于我旅途中的一张风景照。我采用最直接的表现手法,结合画面必要的形式感,再通过自己主观的平面化处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生来都是个体,但在时间的浸染下我们生命的轨迹无形中有了交集,每个人又都相互联系,在我看来这便是生活的乐趣所在。不断行走,不断遇见,然后不断再见,收获沿途的每一份喜悦与感动,这些便是我想从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表达了我对于绘画的理解,绘画是我的修行。画面中的静物就是修行中的我,静物上的绳子代表我在修行时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在修行当中人会在不经意间获得一些礼物,比如说一些优良的品质或者其他的益处。画面中彩色的鸟就代表修行给我的礼物,它是悄悄地来的,没有一点提醒,静静地来到。对于我来说我要做的就是继续修行,静静等待。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风景不只是风景。作品看似冰川却不只是在表现冰川。作品结合抽象与具象,并通过对绘画材料的应用,来着重表现绘画的形式美感与肌理的美感,同时聚焦当下的环境问题,通过绘画作品来与观众进行探讨。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以父亲做木匠的手稿和工具为题材,表达一种向父辈致敬的态度,以此来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活。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记忆是存在的,但又是破碎的,需要我们主动去拼接和回忆,有些可以回忆,有些却怎么都记不起来,记起来的又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只能通过梳理去把它还原完整。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腐朽的生命亦可成为最原始的生命,在生生灭灭中,孵化出附庸的附庸。实现自我的矛盾价值,发泄生命精神的本源祭。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旧时那些方便我们生活同时又推动我们前进的物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它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在我们记忆中仍然有它们的影子,这些物品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它曾陪伴我们、丰富我们的生活,如今我们让它以一种全新的样貌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它不只是记忆,它联系着未来和过去。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生活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不同的形式来演奏。饮食文化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形式,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饮食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更是展现饮食文化的重要性。选取宝蓝、黛蓝、雪青、绀青几种色彩的独有形式平均律来演奏生活。用简单的形式带来无穷解释的可能性,餐具整齐排列的组合来演绎生活前奏,并往复循环。看似一个小小的空间,但里面的东西正是代表生活的开始,人们不能同时看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和结晶的现象,实际上溶液中同时存在着组成物质的微粒。盐砾质感像是生活的结晶展现日常生活的循环往复。时间在流逝,空间在变化,它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生活的前奏也是人类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每个人对生活前奏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对生活的想法又会是怎样的呢?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健康。现今社会,人类吃的食物、喝的水供应渠道越来越难以保证,绿色健康的食物当然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而黑心商家追逐更多的利润,大量非法使用各类添加剂,过量地使用化肥和激素。这些在化工产品的作用下生产食品,让装承它们的原本耐高温、耐强酸强碱的陶瓷,患上了过敏之疾。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作品将富有现代元素的拉链和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陶瓷结合在一起,将中国各个省份自治区几何化,并将拉链嵌入其中,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地图。拉链与陶瓷板块的结合最终形成脉络造型,如同纽带一样连接着祖国大地,连接着身处他乡的人们。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是一个关于我和暗恋的故事。我采用了大面积的向日葵表达暗恋。向日葵始终是向着太阳转的,她知道太阳公平地把光给了每一个生灵,但她无法触及太阳。所以,她只能默默地……从花苞到绽放再到枯萎的向日葵,正是一段暗恋从开始到结束。采用坑烧的形式、大面积的灰色调,是因为这场暗恋并不那么美好的结局以及其中的苦涩,夹杂的彩色是过程中获得的那一点点欣喜。那一束金色是向日葵渴望抓住的太阳留下的一丝温暖的光。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这件作品是由上万个盒子有规律地排列成起伏变化的形态,作品采用构成学原理,运用最常见的方形作为基础元素,通过有序的排列,营造出一个有序的空间。作品映射了当下社会拥挤而又有序的大都市生活空间。我们选择了激光材质与动态的灯光搭配形成不一样的光影变化,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官。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以兔子“咕咕”和太湖石相结合,“咕”谐音“孤”,有一层孤独的含义,蒙上眼睛之后的“咕咕”能更好地享受自我的世界。眼睛边一颗小小叛逆的黑痣,就是作者内心最明显的写照,有一点自恋,有一点逃避,有一点叛逆,将独自一人的时刻表现得淋漓尽致,享受孤独,
用心感受自身的温度。太湖石”是中国古代奇石之一,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雨,形成了玲珑剔透的风骨,这种年代感与现代感相结合的兔子或许是一种别样的景色。作品营造出一片太湖石林中兔子蒙着眼在里面捉迷藏的场景,看似是几只兔子在玩耍,其实它找的是不同时刻的自己。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以时间为主线收录了弟弟从一年级到初一的书本、试卷以及一些玩具。每年放假看着他写作业,从小学到初中书包也越来越重,初中有时都背着两个书包回家。他也不爱收拾书包,什么都往包里塞。寒假我帮他收拾书包整理出一堆没有用的试卷,我说这样你的书包就能轻一些了,你没事也收拾一下,他说没事。作品通过对弟弟的学习生活的展现,仿佛也看到曾经的我们,每日按照课表时间学习,很有规律,另一方面也表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改变,希望明天的弟弟可以越来越好。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还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星球大战里的飞船就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长大后因对球鞋的喜爱我产生了将两者结合进行艺术创作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对我童年美好梦想的寄予,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多元化、信息化的科技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让人们忽略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及意义。作品引用反乌托邦和赛博朋克等艺术形式与理念作为本次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插画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奇幻世界,表现流行热潮中社会所涌现的怪诞现象,以讽刺流行病态盛行的社会现状,对人类生存的当下社会进行探索,呼吁人们在流行现象中发现自我,追寻自身的价值。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鲸· SHARK”的读音与中文“鲸鲨”相似,因此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命名,同时也包含了产品面向国际化的目标。主体色调是蓝色系,象征着海水,象征像鲸鲨一样在海洋里畅游。辅助图形是一个由点和线组合成的抽象的鲸鲨形象,点线的组成又像人体的关节,把“鲸鲨”和产品联系在一起。“鲸·SHARK”的APP 界面设计使用简约舒适的蓝色系,由深蓝到浅蓝的变化让画面如同海洋一样有着沉稳而清澈的透亮感。“鲸·SHARK”自学游泳健身器材通过蓝牙连接APP,通过注册登录在APP 中识别和记录用户信息;还有“商城”“发现”等辅助功能,可以在线订购相关商品、浏览游泳教程或其他用户分享的最新咨询,使用户在体验产品的同时可以获得全方位的服务。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以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为毕业创作的选题背景,将弹性景观与青年创业空间相结合,目的在于解决城市中寸土寸金的地块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重点在于表现弹性空间,以及弹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受众上体现出来的不同用途。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载几为体,理书作据,取钗为形,锻钢作色,伐木为材,定情作调,遂题之云“红楼非楼织梦成几”。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钗”文化。《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著书目的即为闺阁立传,并以“十二钗”指代他心目中最紧要的十二个女子。这套新中式家具作品对传统的搭脑扶手椅、禅椅以及翘头案的造型进行了改良设计,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家具的制作材料选择了质地绵密且纹理清晰的松木搭配拉丝不锈钢。我们力求以当代设计语言解读红楼文化,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时代精神,以实现当代人未实现的“红楼之梦”。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开始想象自己是一只书虫,想象着《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画面,自己开始进入植物的微世界,背着我喜爱的书本,行走在叶影斑驳的大叶林下,去寻找一个惬意的角落,飞向这片大叶子,然后飞向那片大叶子……我开始构想一种全新的读书环境。在那里,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感受是我最关心的,而不是所谓的知识和权威。我心里开始有了一座别样的图书馆,从故事里生长出来。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本设计以汉中市二里镇金沙滩为研究地点,分析当地旅游及环境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以竹工艺为我们设计的方案研究重点,构建了四个设计理念方向。“使竹为竹”注重人与景观自然的互动、人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与连续的竹林空间转换。“形声内外”充分利用竹的物理特性,由内而外地构建形态。“消隐”大巧无工,巧妙地设计景观,意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状态。“篱竹卧水”从自然形态到几何推演构筑景观空间形态,在构建的合理性之上,再添竹构架的艺术美感与观赏性。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追宗”追的是双楼村的根源,我们从村域、巷道、院落、建筑、结构、材料六个方面对村庄重新规划,在商业区增加公共区域,优化道路线;在民宿区进行废弃
房屋改造,凸显韩城文化;在宗祠文化区增强村落向心力;在耕读文化区修荒退林保持传统农业风貌,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使人们从中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塑造出环境优美,和谐自然的双楼村。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本次的毕业设计意在探讨空间与人体的关系,思考历史、现在和未来三者的关联。作品通过对《山海经》的理解,想象着相隔几千年的,现世世界对于《山海经》中的异兽何尝不更加是一个充满着魔幻色彩、光怪陆离的新世界,那未来的世界对于现在来说又是怎样的?在未来人们又会身着怎样的服饰?那时候的他们对于现在来说不也是如同异兽般的存在?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思考,我们产生了一个对于未来世界人们所穿服饰的新构想,带着这些对未来的构想我们创造出这个系列。一次时间、空间与人体构造的对谈,在一个异度空间中其形态是随时可变的,是未知的,可以像雕塑一般,又可以像流动的液体。水是万物之源,运用鱼骨与弹力漆皮面料通过模仿水流的形态做各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模仿人体肌肉结构走向在人体不同部位反复做立裁实验,其材质从可包裹身体的弹力漆皮到真丝、薄纱再到弹力尼龙面料,随着人体不断变换,鱼骨也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鱼骨与面料的结合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我们对未来的设想一般。通过弹力面料与鱼骨的结合,人体与空间的关系更为明确,就好比融入一处雕像之中,但又是可变化的软雕塑,当人体融入衣服之中也成为雕塑的一部分。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们试图从枯朽到繁茂、贫瘠到肥沃之中探索一种因为某种存在而使之变为可能的东西。而水无疑就是这种使之成为可能的物质,因为水,枯木长出枝芽;因为水,荒凉开始消失。我们从这种关系之中探寻一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信念与希望。在作品的表达上,我追求一种相对自然的视觉观赏体验,让观者以自然观自然。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作品,奇妙却能够真实地向观众传递出一种来自虚幻空间与想象世界的物种呈现给我们的感受。每个观众的观感可能都会不同,也许有的人看起来这个作品像是会动的化石,有的人更在乎的是它的生命特征,有的人会觉得是一个生命消亡的过程等,但总的来说,我们更想要向观众表达的是对于生命与物种的敬畏。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这个作品是一个可以和人互动的艺术装置,它可以自动捕捉现在装置前面的人的位置,进行观看角度的调整,并且可以把观测者的形象用线的形式画出来。它的外面两层球体是可以缓缓转动的,这样就会有一个概率出现,就是每个人呈现的图像清晰度都是不同的。我们的作品主要是想说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近代量子力学的几个实验都是违背常规物理现象的,违背相对论的,比如说量子通信,它是用超光速传递信息的,比如说我们观测一个粒子进行试验和不观测进行试验,得到的结果是两种情况,也就是说人们观察的介入,是会影响到粒子存在的状态的( 这是我个人的猜想)。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会影响物质世界的组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周易》、八卦、风水、穴位、中医等都是有可能真正存在的,只是就像量子力学一样目前不能解释它的原理。也就是说我们古代的一些神学和神话传说在未来有可能是超级科学。我们的这个装置,就是象征着一个小小的粒子,人们观察它的时候它会给人一个反馈。我们用它来传达这个想法。
作品名称:《生机-- 守》
作者信息:胡福星/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刘丹、姬国强、叶华、黄庆安、录洁囡
作品名称:《墟比浮词》
作者信息:张骞/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李阳、王兴华、 杨季
作品名称:《烟鸟栖初定》
作者信息:高开心/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姜怡翔、麻元彬、刘英、李君明、焦永峰
作品名称:《无光之光》
作者信息:张瀚文/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麻爱周、薛堃
作品名称:《黄粱梦》
作者信息:门芳艳/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陈君魏
作品名称:《芒》
作者信息:薛育/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梁宏理、何军、王徽
作品名称:《看不清》
作者信息:王媛/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郭涛、潘剑、吕顺
作品名称:《遗落之地·空间》
作者信息:李光辉/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指导教师:杨小阳、 张娱、 李继
作品名称:《高歌》
作者信息:钟声/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张春霞、商昌荣、许欲晓
作品名称:《其实并不一样》
作者信息:颜艳平/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陶加祥、潘旭、柏发
作品名称:《杏仁诗》
作者信息:左泽田/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周仲铭、杨璐、余曼
作品名称:《你有癌》
作者信息:郝郭琪/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刘益春
作品名称:《她·他·它》系列作品
作者信息:何宇欣/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指导教师:陶加祥、潘旭、柏发
病人的脚有扭曲着狰狞着、有一动不动就像死了一样,
不同身份的人的“脚”部特写来表现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他人之痛仿佛自己之痛。
作品名称:《浮游》
作者信息:冯笑笑/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指导教师:李建安
作品名称:《快递- 乡土中国》
作者信息:崔铭悦、吴博、芦欢/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指导教师:郭志刚
作品名称:《时空留痕——静语》
作者信息:李宝童/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指导教师:邢建国
作品名称:《无差别》
作者信息:闵宇/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指导教师:李朝辉、孙锦谊、张乐
作品名称:《足球之忆》
作者信息:舒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指导教师:郭志刚
9
湖北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画室系列》
作者信息:杨雄军/湖北美术学院 / 版画系
指导教师:张炼、李琪、谭梦梦
作品名称:《星期天》系列
作者信息:钱楠楠/湖北美术学院 / 版画系
指导教师:查赛、母贝旎、王瑞婷
作品名称:《一日》
作者信息:彭萌/湖北美术学院 / 版画系
指导教师:查赛 、母贝旎、王瑞婷
作品名称:《在路上系列一·二·五》
作者信息:王艳/湖北美术学院 / 版画系
指导教师:王志新 吕昊霖
作品名称:Losing
作者信息:汪怡/湖北美术学院 / 版画系
指导教师:张炼、李琪、谭梦梦
作品名称:《我比你更知道她的zhi》
作者信息:薛君雅/湖北美术学院 / 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
指导教师:孙鹏、谭大利、郭天天
作品名称:E-age
作者信息:邱晨/湖北美术学院 / 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
指导教师:冯建平、丁晓、孙谋
作品名称:《归一》
作者信息:严凯/湖北美术学院 / 雕塑系
指导教师:张松涛
作品名称:《墨·非墨》
作者信息:潘悦/湖北美术学院 / 雕塑系
指导教师:田喜、汪玉峰、李冰、黄邦雄
作品名称:《子夜系列》
作者信息:洪伟/湖北美术学院 / 雕塑系
指导教师:万里驰
作品名称:《痴人说梦》
作者信息:王佩婕/湖北美术学院 / 雕塑系
指导教师:黄鉴
作品名称:《无法平静的硝烟》
作者信息:刘近东/湖北美术学院 / 雕塑系
指导教师:陈君、李勤、黄鉴、张春、魏传涛
作品名称:《青春滋痕》
作者信息:雷玉婷/湖北美术学院/ 水彩画系
指导教师:刘智平、白露洋
作品名称:《暮光之城》
作者信息:谭琦瑞/湖北美术学院 / 水彩画系
指导教师:刘寿祥、谢敏
作品名称:《构-1、构- 2》
作者信息:严威/湖北美术学院 / 油画系
指导教师:刘剑、于轶文
作品名称:《昙花一现》
作者信息:柳伟正/湖北美术学院/ 油画系
指导教师:刘剑、于轶文
作品名称:《虚谷西游记》
作者信息:张瑾/湖北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
指导教师:徐勇民、周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