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教案:第一节 修辞概说

古代文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现代汉语教案:第一节 修辞概说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和修辞的原则

(一)“修辞”的含义

“修辞”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修辞行为,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对语言进行的修饰、调整、选择、创新等修辞活动;第二个含义是指修辞规律,即人们适应交际需要、运用语言形式、增强交际效果的规律;第三个含义是指修辞理论,即人们对修辞规律进行研究和探寻的理论成果。这第三个含义就是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它一般表现为研究和揭示修辞规律的论文、著作和教科书等。

前两个含义的“修辞”和第三个含义的“修辞学”有联系又有区别。修辞学是在修辞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有修辞,然后才有修辞学。先是有了修辞行为,产生了修辞现象,才存在着种种修辞规律;客观上存在着修辞规律,人们才去作研究和探寻,产生修辞理论,建立修辞学。

修辞规律具有客观性,修辞学具有主观性。修辞规律是人们的修辞行为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修辞理论是人们主观上对客观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客观的修辞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们的修辞理论却带有主观性,所以修辞学有不同的体系。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就是要使我们的修辞行为尽可能遵循客观的修辞规律,使我们的修辞理论尽可能反映客观的修辞规律,不断实践、探寻,尽可能地使主观的修辞理论与客观的修辞规律相一致。

(二)修辞的原则

1.辩证原则

辩证原则是修辞的最基本的原则。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了唯物辩证法来指导修辞研究。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毫无疑问也要充分掌握辩证原则。修辞是充满辩证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用词的追求准确和讲究模糊;炼句追求整句的整齐有力和讲究散句的活泼多变;运用辞格,可以从正面发问,自问自答,也可以从反面发问,问而不答;就语言风格来说,一方面追求绚丽,另一方面又讲究平实等等。交际效果的好坏是相对的,绝对的最佳效果是没有的。

2.得体原则

修辞是综合运用语言各因素形成恰当的语言形式,以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才能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这取决于运用的语言形式是否得体。语言形式是否能反映交际的内容?是否适应交际的语境?是否切合语体?语言的规范和变异是否适度?所含的信息是否真实、适量?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得遵循一个原则——得体。一句话有几种说法,哪种说法最合适,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么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儿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合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3.功能原则

功能原则也可以叫做“有效”原则。修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追求和达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才算是实现了修辞的功能。我们运用种种修辞手法,不是为的个人自我欣赏,而是为的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使听众读者能对所表达的意思有正确的理解,受强烈的感染,起一定的反应,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体现修辞的功能。无论怎样巧妙的修辞手法,如果不能收到应有的交际效果,那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修辞。如果运用的是一般的说法,或者打破语言常规,看似不合语法、逻辑,但却收到了异乎寻常的交际效果,那就是成功的修辞。因此,功能原则是修辞的最高原则。

二、修辞与题旨、语境

(一)修辞与题旨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题旨?题旨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致包括主题思想和写说目的两个方面。修辞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因此,修辞与题旨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内容必须用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也必然有其表现的内容。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修辞所要表达的内容决定了人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修辞形式,适合内容的修辞形式可以更好地来表达内容。如:

①精警的譬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这是著名作家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讲譬喻(即比喻)作用的一段话。作家先说明了比喻的“美妙”和“奇特的力量”,然后又接连用三个比喻来作形象的描述。在这里,表达的内容很明确,修辞形式也很生动,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讲比喻者善用比喻,现身说法,说服力很强,表达效果很好。

我们要处理好表达内容与修辞形式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偏向一端。修辞学不以内容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不等于片面追求形式。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正确的表达内容与完美的修辞形式的统一。

(二)修辞与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我们说一句话,常有上下文。这里的上下文,既包括紧贴在它前后的语句,也包括出现在它前后的其他语句。广义的语境是就语言外部环境而言的,既包括交际者的身份、职业、水平、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又包括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背景等客观因素。总之,语境是影响语言交际的相关因素的总和。

修辞与语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的语言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对人们采用的修辞形式和达到的修辞效果具有制约作用。先看语境对修辞形式的制约。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采用什么样的修辞形式,包括选用什么样的词语,运用什么样的句子,采用什么辞格等等,总是离不开语境的制约。人们总是努力做到修辞形式能适应语境。如:

②原句:瞧,那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果树上,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苹果压断了,而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

改句:瞧,那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果树上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压断了,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峻青《秋色赋》)

原句第一分句是主动句、“把”字句,第二分句、第三分句是被动句。改句把“把”字句改成了“被”字句,从而形成了三个被动句。原来的每一句都是“通”的,为什么要修改?孤立地看某一个句子,很难说是用主动句好还是用被动句好,但如果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看出改句较好。修改以后,三个被动句连用,叙述方向一致,语气连贯,不仅“通”,而且做到了“顺”。

再看语境对修辞效果的制约。语境是检验修辞效果的重要依据,只有把修辞形式放到特定的语境中来考察,才能看出其修辞效果。修辞效果的好或是不好,往往取决于修辞形式是不是适应语境,而不在于修辞形式本身。如果不能适应语境,哪怕是再华丽的词句,再花俏的方式,也不能收到好的修辞效果。反之,有时一些看似平常的词句,一般的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修辞效果。如:

③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鲁迅《祝福》)

“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只有结合语境来分析,我们才能充分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辞效果。原来,在旧中国,祥林嫂屡遭不幸,不但在物质上倍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沉重的压迫。为了摆脱精神压迫,祥林嫂用血汗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满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了,可以同常人一样了。谁知在祭祀时刚一动手,就听到了这句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句话不啻是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宣判了死刑,给了她致命的打击,使得她走投无路,死生无门。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之中,一句看似平常的话,才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教案:第一节 修辞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