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句 型
一、句型的定义和概况
(一)什么是句型?
根据结构关系对句子划分出来的类型是句子类型简称句型。
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句子的数目都是无限的,但是句子的类型却是有限的。句型是从众多的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结构模式。
句型是语法研究和句子理解的重要内容。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句子构造和运用的规律,建立句型系统。句子理解、句法分析,对词、短语等语法单位以及句子成分的分析,关键之一也是为了确定句子的类型。
(二)汉语句型概况
按照结构关系,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型。同时含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做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做非主谓句。
1.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也可以根据主语的性质,把主谓句分为名词主语句(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的主谓句)、谓词主语句(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的主谓句)、主谓主语句(主语由主谓短语充当的主谓句)
2.根据构成非主谓句的词语属性,可以把非主谓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
汉语单句结构类型简表
主谓句 | 名词谓语句 | 今天星期天。 | |
动词谓语句 | “把”字句 | 你去把垃圾倒了。 | |
“被”字句 | 树叶被风吹跑了。 | ||
连谓句 | 父亲听了后很高兴。 | ||
兼语句 | 老师鼓励大家学好外语。 | ||
双宾句 | 管理员递给我两本新书。 | ||
存现句 | 门口停着一辆小汽车。 | ||
形容词谓语句 | 果园的苹果熟了。 | ||
主谓谓语句 | 她眼睛熬得通红。 | ||
非主谓句 | 名词性非主谓句 | 谁? | |
动词性非主谓句 | 下雨了。 | ||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 真不错! | ||
叹词句 | 哎哟! |
二、主谓句
主谓句是能够划分成主语和谓语两个直接成分的句子。
主谓句是汉语句子中最常见的句型。主谓句包括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
(一)名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简称“名谓句”,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词语单独作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主要用于口语中的肯定句,常用来说明天气、时间、节日、节气、姓名、年龄、籍贯、职称、方位、处所、容貌、性状意义。例如:
明天‖晴天。(表示天气)
今天‖星期六。(表示时间)
五月一日‖劳动节。(表示节日)
四号‖立秋。(表示节气)
我‖李明。(表示姓名)
老王‖七十,他老伴儿‖六十八。(表示年龄)
刘老师‖山西人。(表示籍贯)
她‖副教授。(表示职称)
故宫‖天安门广场北侧。(表示处所)
这孩子‖大眼睛,高鼻梁。(表示容貌)
苹果‖刚摘的。(表示性状)
名词谓语句中间一般可以加上“是、有”等变成动词谓语句。例如:
刘老师‖是山西人。
老王‖有七十,他老伴儿‖有六十八。
名词谓语句变为否定句,必须同时加上相应的动词。例如:
今天‖不是星期六。
苹果‖不是刚摘的。
名词谓语句中谓语是表示主语的容貌或特点的偏正短语,可以变换为主谓短语。例如:
这孩子大眼睛、高鼻梁。→这孩子眼睛大、鼻梁高。
窗外一片月光。→窗外月光一片。
充当谓语的名词性词语,可以受副词修饰,强调说话者的认识或态度。这里的副词充当名词性谓语的状语。例如:
现在‖已经十点了。
明天‖才星期五。
人家‖都教授了。
商店里‖光人。
那个书店里‖净新书。
(二)动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是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动词谓语句中有几种需要特别注意,它们是“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
1.动词单独作谓语
动词单独作谓语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1)在对话中,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例如:
——你‖听!(瞧/看/说/来/坐)
——明天谁值班?
(2)在对比句或并列句中,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例如:
红旗‖飘,军号‖响。
我‖打头,你‖断后。
(3)在标题中,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例如:
美日贸易大战‖升级
小二黑‖结婚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之外,动词常常要加上动态助词、语气词或重叠后才能作谓语。例如:
他这篇文章‖发表过。
爷爷‖躺着呢。
咱们‖商量商量。
你‖想想!(瞧瞧/闻闻/听听/走走)
2.动词的复杂形式作谓语
动词的复杂形式指动词的前面有状语、或后面带宾语、补语等成分,也可以同时含有这几个成分。动词的复杂形式作谓语是动词谓语句的大多数情况。例如:
老张‖明天出发。(状语+动词)
眼前‖变得黑暗起来。(动词+补语)
数名逃犯‖企图偷越国境。(状语+动词+宾语)
他‖只答应了一声。(状语+动词+补语)
(三)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1.形容词单独作谓语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
(1)性质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常用来表示对照或比较的意思,并且经常成对出现。例如:
那几年的物价‖低。
你‖保守,他‖开明。
我的电脑‖旧,你的电脑‖新。
样式‖新颖,价格‖适中。
——你们俩谁年龄大?——我‖大。
(2)状态形容词作谓语时主要对主语进行状态描写,一般没有比较或对照的意思,因此可以单独出现。例如:
澡堂的水‖滚烫。
他的脸‖通红。
有时状态形容词谓语后面需要加上“的”。例如:
菜地‖绿油油的。
米饭‖热腾腾的。
教室里‖静悄悄的。
2.形容词的复杂形式作谓语
与单个形容词作谓语相比,形容词的复杂形式充当谓语的情况更为常见。形容词通常要加上状语或补语等修饰成分。例如:
她的脸‖更红了。(形容词状中短语)
那个小村庄‖太偏僻、太落后。(两个形容词状中短语联合充当谓语)
他这个人‖笨得出奇。(形容词+补语)
车速‖渐渐慢下来。(状语+形容词+补语)
(四)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主谓短语作谓语是汉语语法的显著特点。
全句主语又叫“大主语”,主谓短语里的主语叫做“小主语”。
根据大主语和小主语的句法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主谓谓语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大主语和小主语既非受事也非施事。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
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例如:
那个剧本‖我看过五遍。
这些零食,‖你带回去给孩子吃吧。
衣服‖我昨天就洗好了。
一分钱‖他也没要来。
什么事情‖他都不想干。
通过变换可以发现,这种句子中的大主语都可以充当谓语的受事宾语。由于采用单句结构进行表达的需要,为了强调而移到句首充当全句的主语。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
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
这种句子的小主语(主谓短语的主语)有时是周遍性主语,强调其所指具有周遍性意义,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含有夸张的意味。例如:
老王‖哪儿都去过。
他‖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他‖一个人也不认识。
我‖一道题也不会做。
有时连续用“受事—动作”结构并列的复句形式表示列举的事物,例如:
向来邋遢的他‖头发也理了,衣服也换了。
我‖地也扫了,窗户也擦了,连垃圾也倒了。
3.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没有施受关系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有广义上的领属关系
我‖肚子疼。(我的肚子)
他‖心情舒畅。(她的心情)
她‖嘴都气歪了。(她的嘴)
国庆节那天,‖天气特别好。(国庆节那天的天气)
(2)大主语和谓语中的某一成分有复指关系
这孩子,‖我不喜欢他。(“他”复指“这孩子”)
那个贩卖盗版软件的,‖他被工商局查处了。(小主语“他”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还有一种情况,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由同一个疑问代词充当,表示任指关系。例如:
他俩‖谁也没看见谁。
咱们‖谁跟谁呀。
这‖才哪儿到哪儿呀。
上面例子中重复使用的两个“疑问代词”都是任指用法,它们的指称范围受到大主语的限制。
(3)大主语前暗含“对、对于、关于”或“无论”等虚词
大主语与主谓短语中的成分没有关系,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而整个主谓短语对这个话题加以说明。例如:
这种问题‖你的经验还不够。
电脑软件‖我是门外汉。
什么事情‖他都抢在前头。
现代汉语‖我们多少知道一些。
(4)小主语是述宾短语,与大主语存在施事和动作的关系
这个人‖说话不留余地。
小王‖待人有礼貌。
他‖办事太认真,又不善应酬。
以上所举各例中主谓短语中的谓语都是谓词性词语,有的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是体词性的,多见于口语里。例如:
韭菜‖多少钱一斤?
黄瓜‖一斤五毛啦!
三、常见的动词谓语句
常见的动词谓语句有“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双宾句、兼语句、存现句和“是”字句等。
(一)“把”字句
1.什么是“把”字句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动词支配或关涉的对象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子。例如:
我把妈妈给我交学费的钱丢了。
同学们一定要把外语学好。
你把垃圾倒了吧。
“把”字句一般都具有处置作用,所以又叫“处置式”。所谓处置,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介的对象施加影响,从而使这个对象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例如:
这个淘气的孩子把家里的饮料都喝光了。(“喝”的动作对“饮料”施加影响,结果是“光了”)
她把眼睛都哭红了!(“哭”使“眼睛”变“红”)
2.“把”字句的特点
(1)动词具有处置性意义
“把”字句的动词要对受事有积极影响。能愿动词、心理动词、判断动词、“有”、“没有”等动词没有处置性意义,一般不能用来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请比较:
我懂得这个道理。→*我把这个道理懂得。(动词“懂”不具有处置性)
我割了草。→我把草割了。(动词“割”具有处置性)
非处置性的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比较少。例如:
他把北京城逛遍了。(他把北京城逛了)
(2)“把”字引介确指的对象
“把”字介引的事物一般是已知的、确有所指的,前面常带“这”、“那”之类的修饰词。例如:
明天请你把我给你的那本词典还给我。(确指)
*明天请你把我给你的一本词典还给我。(泛指)
前一例中,“那本词典”是确指的,所以句子能够成立;而后一例中的“一本词典”是泛指的,所以不成立。
在具体的语境中,带“一个”、“一本”、“几个”之类定语的名词性结构,如果含有“确指”的意义的,也可以进入“把”字句。例如:
我让他把书桌上的一面镜子递给我。
把几个人送走了以后,他才进来。
另外,在说明一般道理时,可以使用“把”引介泛指的宾语。例如:
不要把真理当成谬误。
把一分钱掰成两分花。
(3)“把”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
“把”字句中的动词前后一般要带上状语、宾语、补语、动态助词或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光杆动词是前后不带附加成分的动词),尤其不能是一个单音节的动词。具体情况如下:
1)动词后面加上动态助词。例如:
我把山羊卖了,再买几只母牛。
别忘了把信带着。
2)动词采用重叠形式。例如:
你应该找人把房间打扫打扫。
快把你的想法说说!
3)动词前后有状语、宾语或补语。例如:
不要把大头针随手乱放,因为再找起来很困难。
把感人的事迹到处传颂。
新鞋把脚磨破了。
教师节那天,我把一束鲜花送给了老师。
4)动补型的双音节动词可以单独出现。例如:
比铁软的东西,我总可以设法把它磨断。
短了,就拉长它;太长,便把它截短。
(4)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只能放在“把”字之前。例如:
导演没有把那个演员放在眼里。——*导演把那个演员没有放在眼里。
大家可以把贵重物品寄存在服务台。——*大家把贵重物品可以寄存在服务台。
(二)“被”字句
1.什么是“被”字句?
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叫做“被”字句。
用“被”字可以引进施事。如:
猎人的狗被山里的野狼咬死了。
他被人打断了右胳膊。
施事不出现,“被”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面。
他两年前被任命为列车长。
厂长因为贪污被撤了职。
主语不是受事而是当事的少数情况下,也可以“被”引进施事。例如:
墙上被他刷了白粉。
门前的空地被他用来种菜了。
他在火车上被小偷偷了一百元钱。
他在那场争斗中被人打断了双腿。
口语中,常用“叫”或“让”代替“被”来引进施事,但“叫”和“让”只能引进施事,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面。例如:
这事可不能随便讲,叫人家知道了,俺就没脸见人了!
河东那二亩西瓜全都让这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烂了。
2.“被”字句的常用格式
“被”字句经常使用互相呼应的格式。书面语中的常用格式有“为……所”和“被……所”等;口语中则经常使用“被……给”、“叫……给”、“让……给”等固定格式。例如:
他这种不为金钱所动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我就深深地为她那种宁静、淡泊的心灵所吸引。
每当看到她,我总是深深地被她的一言一行所感动。
野猫被他给打跑了。
大伙都叫他给逗乐了。
我都快让他给吓怕了。
3.“被”字句的特点
(1)谓语动词应具动作性
谓语动词必须具备动作性,在语义上能够支配受事主语。例如:
我们被他骗了。
老王被大家推选为工会代表。
我的胳臂不小心被树枝刮破了。
他被夕阳的美景吸引住了。
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部分心理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充当“被”字句的谓语动词。
(2)受事主语必须确指
主语表示的受事必须是确指的。例如:
老张被汽车撞了。
那本字典被我同学借走了。
他的双眼被泪水打湿了。
他经常被老师批评。
(3)谓语动词不能孤立使用
谓语动词的前后一般要带上附加或连带成分。
1)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或补语。例如:
这里被称作黄河三角洲。
他上任不到一年就被罢了官。
他快被那件事愁死了。
我被大家的热情感动得哭了。
2)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例如:
路两边的翠竹被雨点敲打着。
追悼会自始至终都被一种敬仰、怀念的气氛笼罩着。
日月星辰都被云雾遮了。
他们的确被这种故事迷住过。
3)“被”字句对光杆动词的限制不如“把”字句那样严格,许多双音节动词可以单独进入“被”字句。例如:
渔船随时都可能被黑色的海浪吞噬。
他的良苦用心总是被人误解。
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经过四个昼夜的激烈战斗,劫持人质的匪徒已被歼灭。
(4)其他状语应在“被”字前
表示时间以及否定的副词、能愿动词要放在“被”字前面。例如:
他的眼睛一下子被感动的泪水蒙住了。
这本书销量太差,已经被书商打入冷宫。
他没有被困难吓倒。
那些丑恶现象应该被消灭。
4.“被”字句与“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被”字句和“把”字句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存在语义和格式上的对应关系,往往可以相互变换。例如:
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困难没有把他吓倒。
渔船随时都可能被黑色的海浪吞噬。→黑色的海浪随时都可能把渔船吞噬。
新修的马路被大水冲了一条两米宽的沟。→大水把新修的马路冲了一条两米宽的沟。
我把妈妈给我交学费的钱弄丢了。→妈妈给我交学费的钱被我弄丢了。
并不是所有的“被”字句和“把”字句都能互相变换。例如,祈使语气的“把”字句就不能变换为相应的“被”字句。
你快点把衣服换上。→*衣服快点被你换上。
(三)连谓句
1.什么是连谓句?
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例如:
老王天天骑自行车上班。
他挣扎着下地去劳动。
耳朵听都快听腻歪了。
他卖废品卖了两块钱。
连谓短语中的谓词性成分都与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
第一个谓词是“来、去”及由“来、去”组成的短语,可以独立充当谓语。除此之外,一般不能用光杆动词,而要带上宾语或补语等成分。
对于第二个谓词没有什么限制。
2.前后谓词性成分的语义关系
(1)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
他推开大门径直走了出去。
让你的孩子做完作业再玩!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起来放到了担架上。
(2)后谓表说明,前谓表动作方式
他低着头想问题。
奶奶盘着腿坐在床上。
代表团一行乘飞机去北京。
(3)前后分别表动作及目的
我们特地前来向您道谢。
领导表扬先进树立榜样。
医生过来问我现在感觉怎么样?
他去海南旅游。
(4)前后表示因果关系
他踢球摔破了腿。
老师今天去开会不能来上课了。
他不会说英语吃了大亏。
我明天一早赶回去还有急事。
(5)前后表示互补关系
他俩呆呆地站着不动。
你怎么老是板着脸不笑?
姐姐闭着嘴一句话也不说。
他小时候经常跑到戏院里听戏。
谓语由三个以上的谓词性成分构成时,其间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不限于上述5种简单关系。例如:
同学们都跑着出去看望刚从国外回来的老校长。
他回家关上门倒在床上蒙头大睡。
(四)双宾句
1.什么是双宾句?
双宾句指谓语动词后面有两个宾语的句子。
双宾句的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而分别与谓语动词形成述宾关系。例如:
爸爸送给 我 一本英汉辞典。
我想请教 你 一个问题。
你还欠 我 二百元钱。
老师耐心地教给 孩子 这个字怎么写。
2.双宾句的特点
(1)两个宾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离动词近的宾语并不直接受动词的支配,叫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近宾语主要由代词或名词充当。例如:
人们称他当代的活雷锋。
我还给图书馆两本书。
离动词远的宾语直接受动词的支配,叫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直接宾语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有时谓词性短语、复句形式也可以充当直接宾语。例如:
市里准备奖给你两万元奖金。
公司捐给福利院一辆汽车。
你不需要告诉他应该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
他告诉我今天停电,所以语音室不开放。
(2)能带双宾语的动词
1)给予类动词:给、送、赠、奖、教、派、卖、还、付、赔、输、分配
2)取得类动词:买、拿、罚、收、骗、偷、抢、赢、托
3)叙说类动词:问、教、告诉、嘱咐、回答、报告、打听、请教、通知
4)称呼类动词:叫、称、称呼、喊
注意:称呼类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含有判断意思,但是中间不能使用判断动词。例如,“大家称他老师傅”是“双宾句”,如果使用判断动词说成“大家称他是老师傅”或“大家称他作老师傅”,则成了“兼语句”。
(3)双宾句与非双宾句的转换
有些双宾句可以用介词将近宾语或远宾语提前,变换为同义的非双宾句。例如:
公司捐给福利院一辆汽车。→公司把一辆汽车捐给福利院。
爸爸送给我一本英汉辞典。→爸爸把一本英汉辞典送给我。
(五)兼语句
1.什么是兼语句?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例如:
老师鼓励大家学好外语和计算机。
领导要求他们立即赶往现场。
大家称赞他能够时时为别人着想。
他有个叔叔在美国。
2.兼语句的种类
根据兼语句中第一个谓语动词的性质,可以将兼语句分为四类:
(1)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
这种谓语动词具有使令意义,能够引发后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常见的有:使、叫、让、派、请、求、托、逼、催、催促、命令、带领、培养、选举、推荐、吩咐、促使、发动、组织。例如:
我们请赵教授给我们做报告。
他托你从北京捎回本书来。
母亲一大早就催促我赶快动身。
司令员命令士兵向敌人发起总攻。
(2)表示赞许或责怪的动词
表示喜欢、感激、厌恶、怨恨等感情的心理动词没有“使令义”。但是,这类动词可以关涉到后面的“宾语”所发生的动作行为。因此,也可以构成兼语句。常见的这类动词有:爱、笑、恨、嫌、喜欢、感谢、佩服、赞扬、羡慕、怨恨、痛恨、埋怨、祝贺、指责、批评、指责。例如:
我爱他知书达理、孝敬父母。
大家佩服他办事一丝不苟。
妻子嫌他不务正业,整天瞎逛。
父母担心儿子受不了这样的苦。
(3)表示承认意义的动词
常见的有:认、称、称呼、追认。例如:
小王认他作师傅。
有人称他是“万金油”。
人们称呼他是“编外经理”。
组织上追认他为烈士。
注意:“有人称他是‘万金油’”句如果不用判断动词“是”,则成为“双宾句”。
(4)表示存在、领有的动词
这是兼语句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因为,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兼作第一个动词的宾语,所以,尽管第一个动词没有“使令义”,也属于兼语句。常见的动词谓语是:有、无、没有、剩、留。例如:
我有个朋友是经商的。
班里就剩他还没有入团。
我们这里没有人爱吃这种东西。
这片山地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
3.非主谓句中的兼语式
非主谓句也可以使用兼语句式,常用的动词包括:有、没有、是、轮到。例如:
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有人喊你。
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轮到我上场了。
4.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子的区别
兼语句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是“动1—宾1—动2—宾2”的结构。但是,组合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应认真加以区别。
(1)从语音停顿来看,兼语句不能在兼语前停顿,只能在兼语后停顿。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则既可以在第一个谓词后停顿,也可以在第二个谓词后停顿。例如:
*领导派∨我出发去北京。(兼语句)
领导知道∨我出发去北京。(主谓短语作宾句)
(2)兼语句第一个动宾关系结合紧密,动词后不能加状语。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状语可以加在第一个动词后面。例如:
*领导派[明天]我出发去北京。(兼语句)
领导派我[明天]出发去北京。(兼语句)
领导知道[明天]我出发去北京。(主谓短语作宾句)
(3)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多表示使令意义,它支配的对象一般是人。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心理动词或表感知的、或“认证、主张”一类的动词,它支配的对象是一个事件(包括人物连同其动作)。
(六)存现句
1.什么是存现句?
存现句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
存现句的主语常由处所词语充当,宾语表示存在的主体。例如:
墙上贴着一幅国画。
窗户上挂着一个红气球。
天边飘过来一片乌云。
村里刚死了一个人。
书架上少了一本书。
2.存现句的类型
根椐表意作用的不同,存现句可以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
(1)存在句
存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存在句的主语必须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动词后面一般加上助词“着”或“了”,宾语常是由数量短语构成的定中短语。例如:
门口堆满了垃圾。
大街上静静地停放着几辆汽车。
天空中飞着一群大雁。
客厅里来了两位客人。
根据存在句中谓语动词的性质,可以将存在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种。
静态存在句表示存在的方式,不表示实在的动作。
桌上有一台电脑。
学校东面是片农田。
动态存在句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香。
辨析:静态存在句与动态存在句的区别
区分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时,应注意两点:
第一,谓语动词本身有没有动作性: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没有动作性,动态存在句中的动词具有动作性。例如:
桌子上有一台电脑。(静态存在句)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动态存在句)
第二,静态存在句中的“着”能够被“了”替换,动态存在句则不能替换。例如:
桌子上有一台电脑。→桌子上有了一台电脑。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屋顶上飘扬了一面国旗。
但是动态存在句可以变换为一般的陈述句。例如: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一面国旗在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飘扬在屋顶上。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香。→一股清香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香弥漫在空气里。
(2)隐现句
隐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例如:
他的脸上露出狡黠的微笑。
马路对面走过来一群红领巾。
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怪异的图画。
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但也可以不出现。表示出现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带上趋向补语。例如:
外面走〈进来〉一个扎辫子的小姑娘。(出现处所词)
枪眼里飞〈出〉两颗子弹。(出现处所词)
走〈进来〉一个扎辫子的小姑娘。(不出现处所词)
飞〈出〉两颗子弹。(不出现处所词)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加上动态助词“了”,宾语一般表示施事。例如:
书架上少了两本书。
(七)“是”字句
1.什么是“是”字句?
“是”字句是由“是”充当谓语中心语,表示判断或强调的句子。
判断动词“是”与后面的宾语构成述宾短语,作句子的谓语。例如: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村子后面是一条河。
电脑是高科技产品。
2.判断动词“是”与语气副词“是”的辨析
有些句子中也含有“是”,但并不表示判断,而表示强调或肯定的语气副词,相当于“的确”、“确实”。例如:
我们是看的话剧,没看电影。
东北的冬天是冷。
但有时判断动词“是”与语气副词“是”不易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格式中:
(1)“主语+是+谓词性成分”
区别的方法主要看“是”能不能省略。
语气副词“是”可以省略,且省略后,句子结构和语义不变。例如:
他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他那么的不可思议。
我是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不知道这件事情。
判断动词“是”不能省略,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被破坏了。例如:
抵御风沙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抵御风沙的方法培植防护林。
取得好成绩的最好方法是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最好方法刻苦学习。
(2)“主语+是+X的”
这类格式的区别方法,也是看能不能省略。
语气副词“是”连同句末语气词“的”都可以省略,而且省略后,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内容不变。例如:
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困难可想而知。
他的手艺是很高明的。→他的手艺很高明。
判断动词“是”和结构助词“的”都不能省略,因为它们组成“动宾短语”,句末“的”是“结构助词”兼语气词。应当看作是“的字短语”充当宾语。如果省略了“是”和“的”,句子就不能成立,或者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发生变化。例如:
这笔钱是公家的。→*这笔钱公家。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
他是迷信的。→他迷信。
这本杂志是我买的。→这本杂志我买的。
后两个例句去掉“是”和“的”后,虽然还能够成立,但句子的句法结构或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
3.“是”字句中主语与宾语的语义关系
“是”字句主要表达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判断关系。这种判断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表示等同
主语与宾语指称的对象和范围完全相同,两者可以互换。例如: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白居易是《琵琶行》的作者。(《琵琶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中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
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当科学家是我的理想)
(2)表示归类
主语所指称的对象归属于宾语所指称的对象。例如:
老舍是北京人。
新任县长是个年轻人。
鲸鱼是哺乳动物。
相声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3)表示存在
主语表示宾语存在的处所。例如:
信封里是照片。
遍地是野菊花。
村东面是一条通往北京的高速路。
山坡上全是苹果树。
(4)表示特征、质料等
宾语表示主语的特征、质料或情况。例如:
这孩子是大高个儿。
这种动物是四条腿。
他的毛病是太冒失
那个花瓶是景泰蓝。
四、非主谓句
(一)非主谓句的定义和特点
非主谓句是不能划分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
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词或短语构成。例如:
蛇!(名词)
快!(形容词)
下雪了。(述宾短语)
多美的景色!(定中短语)
轮到你出场了!(兼语短语)
非主谓句无法分析出主语和谓语,但并不等于省略了主语或谓语。省略了主语或谓语的句子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否则在语义上就不能自足。而非主谓句在语义上基本是自足的,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差些。
(二)非主谓句的类型
非主谓句包括四类:
1.动词性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
这种句子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补出,甚至无法补出主语。例如:
刮风了。
着火了!
出太阳了。
请勿吸烟!
禁止大声喧哗!
有人打电话找你。
热烈欢迎新同学!
动词性非主谓句主要用于表示自然现象、突然发生的事情、事实情况、要求、禁止或命令等。例如:
下雪了。(说明自然现象)
救命啊!(表示突发事件)
开会了。(说明事实情况)
请讲普通话!(表示请求)
不许吸烟!(表示禁止)
起立!(表示命令)
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的单句。例如:
好!
对!
太棒了!
酷极了!
累死了!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主要用来表示论断、感叹或祈使。例如:
讨厌!(表示论断)
真好看!(表示感叹)
安静!(表示祈使)
麻利点!(表示祈使)
3.名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
名词性非主谓句主要用在以下几种情况中:
表示感叹:多懂事的孩子!多壮丽的山河!多么动人的场面啊!多么可爱的小生灵!
提醒人们注意:小偷!火车!水!红灯!
表示呼唤、招呼:老张!主任!爸爸!同志!
进行描写:春风。秋雨。晨雾。夕阳。……轰轰的车轮声。
长长的车队,滚滚的红尘。
巍巍的莲花山,静静的龙津水!
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
用于祈使、叫卖等:钱!学生证!新鲜的盒饭!啤酒、可乐、矿泉水!
剧本、小说里表时间或地点:1979年春天。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
雨后的清晨。上海外滩。
地震前。烟雾笼罩的江边。
书房里。伏案写作的鲁迅。
4.叹词句
叹词句是由叹词构成的句子。例如:
哎呀!喂!嗯。啊!呸!嗨!哎!
叹词句主要用来表示呼唤、应答,或表示喜悦、愤怒、领悟、哀叹等感情。
五、常规句与特殊句
根据句子成分出现与否以及所出现的位置,可将句子分为常规句与特殊句。
(一)常规句
常规句又叫常式句,指句子成分位于一般、常见位置的句子。
一般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等句子成分在句法结构中都有相对确定的位置:主谓结构中主语在谓语之前,述宾结构中述语在宾语之前,述补结构中述语在补语之前,偏正结构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之前。例如: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那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塌了。
观众们为芭蕾舞演员的精湛技艺鼓掌喝彩。
(二)特殊句
特殊句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或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
特殊句分为变式句和省略句: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句子是变式句。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是省略句。
1.变式句
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句子。
汉语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主要是主谓倒置和定语、状语后置。
(1)主谓倒置
主语在谓语之前是一般的语序,如果语序相反,就是主谓倒置。这种句子又叫“倒装句”。
主谓倒置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例如:
怎么了,你?
出什么事了,妈妈?
唱吧,跳吧,亲爱的同学们!
多么壮丽呀,祖国的河山!
倒装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在口头表达上有明显的停顿,书面上常用逗号表示。
主谓倒装,有时是由于说话者心急,就把句中最重要的谓语部分先说出,然后再补出主语。有时是为了强调谓语而有意采用这种句式。
(2)定语、状语后置
定语、状语的正常位置是在中心语的前面,如果次序相反,就是定语、状语后置。例如:
我们学校以前有一位王教授,专门研究犹太哲学的。
他来到办公室,看见到处都是书,翻开的、合拢的,摆满了几乎整个办公室。
他回来了,从大洋彼岸的美国。
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在田野,在工厂,在学校。
定语、状语后置,有时是使这些后置的成分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是为了调整句子结构,使语言简洁有力,避免臃肿。
2.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
(1)省略句的类型
省略句包括对话省略和上下文省略两种情况。
1)对话省略
会话双方当面谈话时,说话方和听话方的身份、关系是确定的,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省略主语等句子成分。例如:
——[你]吃饭了吗?——[我]还没吃[饭]呢。
——[你]干什么去?——[我]上街。
——[你]告诉老师了吗?——[我]告诉[老师]了。
2)上下文省略
书面语言中,上下文能够给句子提供必要的语境,因此可以借助于上下文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例如: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老渔民]留着花白胡子。
他看看天,[天]已经暗了。
[我们]展望新世纪,我们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老人]听到他这样讲,老人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前两个例句中,后一个分句的主语(“老渔民”和“天”)和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一样的,但由于前面分句出现过,就省略了,这叫承前省略。后两个例句中,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我们”和“老人”)和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一样的,但由于后面分句出现,就省略了,这叫蒙后省略。
(2)句子成分省略的条件
第一,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省略,离开了语境意思表达就不明确;第二,被省略的成分都可以补出来,而且补的方式只有一种。只有同时符合上面两个条件才算省略。例如:
[老人]听到他这样讲,老人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首先,如果没有下面一句中的“老人”,“听到他这样讲”会因为缺少主语而表义不明确;其次,虽然我们可以任意设定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为“听到他这样讲”补出别的主语,但是,除了“老人”之外,都不能使这个句子成立。
(3)省略的成分
1)省略主语
主语省略是汉语语法中最常见的省略。其中主语的承前省略更为常见。例如: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也知道她有为难之处。
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一起来到俱乐部,[姑娘们]登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谓语或谓语动词的省略不如主语省略常见。
这种省略主要出现在答句中。例如:
——你哪篇文章发表过?——这篇[发表过]。
——明天谁值班?——王主任[值班]。
谓语省略也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例如:
想说你就快点[说]!
你要是还没有报名的话,快点[报名]吧!
3)省略宾语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省略。例如:
时间紧迫,你可得抓紧[时间]啊!
有意见,请向值班经理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