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焦虑与弥合——刘鸣水墨方式中的空间观照
.......邓锋
老宅、砖墙、楼宇……庐舍栉比,层叠挤迫,在短笔浓墨的粗直线条的打散与重组中架构起异样的“都市山水”景观,画境沉郁而神秘,空间破碎而陌生,“大山堂堂”的传统样式在淡墨铺染的阴柔气氛中起落挣扎,一团扑朔迷离的天光,看似希望,又如幽深的空洞,让人难以捉摸。
树木、花草、禽虫……交错起舞,相互唱和,柔软的笔线与多变的墨质勾勒出大自然间私语低鸣的一派生机,混芒中透出明晰,繁茂间闪烁光芒,生命的痕迹无处不在,那天光依然,由于生命的跃动而凭添了几分温暖
面对刘鸣的作品,我不得不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下第一感受。首先源于笔墨质感的吸引,文人笔墨的精致被其巧妙地转化为一种丰富的当代视觉语汇,移植在崭新的图像关系中,与潜藏其后的人文关怀整合为感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城市”与“大地”这一“异质同构”的两个母题,在一个艺术家的精神之光的观照下,既在相互的碰撞中保持自身的图像特质,又折射出共同的文化诉求,让人颇感惊讶。显然,刘鸣并不囿于具体生存空间的界定,而是以一种游走与跨越的姿态,打通都市空间与山水空间的隔离,在全息的文化感知和个体存在的生命感悟中呈现自己独特的空间观照意识。
在刘鸣与邹建平举办的一个水墨联展中,曾以“界里界外”为题,旨在阐述水墨方式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等虚华矫饰的概念困顿中的坚守与突围,“倡导尊重东方话语权,又脱胎于古典语境的创造精神”,他们分别以“景观”与“人本”各执一界,构成互为补充的言说语境,体现出立足水墨的共同文化视野,他们又可相互跨越,因为有着彼此融通的精神诉求。如果说,这样的内外之界是两人水墨作品的结构合谋,那么,刘鸣的水墨方式还在“景观”描述中自构了独特的“空间观照”,从纸本平面到三维实体,从仰观都市到俯察大地,从外在空间的破碎到内在心灵的焦虑,刘鸣始终试图以一种俯仰自得的空间跨界,达到自我精神的弥合。
《易经》《系辞》中写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往还,远近取与,形成游动的空间观照法,以动态的方式联结两个极点,以主体的能动调节外在空间的限度,这便是东方思维的“时空一体化”与“主客融合”,外部空间在内在的观照中被赋予无限延展的可能。
快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迫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趋狭小、挤塞,林立、尖耸的高楼不断引领人们的视觉惯性作纵向上升。在刘鸣的“城市风景”系列中,则有意采取“仰观”的视角,以狭长的竖式构图为主,下部作拥塞、凌乱的处理,建筑不断向上、向后倾斜,拉大其透视距离,引导视线向上移走,画面上部以墨色晕散形成空白。有意思的是,留白与淡墨的变幻犹如拨云见日,发散出一团奇妙而神秘的天光,甚至给人以炫目的视觉效应。“城市风景”就以水墨方式演绎着这样的视觉经验,在记忆与现实杂糅的都市中仰观天光,看到的却是“光的深处”,是灵魂的漫游之处。这一视觉——心理的处理方式不由让人想起哥特式建筑内部空间所营造的迷幻与神圣,代表上帝的光创造了空间,人类却在不断地自我分割中迷失。
如果说,对城市的“仰观”由于空间的深邃与无法把握而体现出一种现实的焦虑,那么,对大地的“俯察”则在苍茫与辽阔间寻找到个体生命的活力。“大地”系列多取方形构图,饱满中多了几分意趣,草木婀娜多姿,多向中心聚拢,蝴蝶、蜻蜓、蚱蜢、蜂虫等均忙于草间觅活;行笔柔曲,于焦墨中略施微染,轻烟淡彩与画中虚白融成一片极具人间温情的恍然画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仰观”与“俯察”的自由跨界中,刘鸣经历着个体内在情绪的流转,正如德国诗人候德林(Hoerdelin)的诗句:
谁沉冥到
那无边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入其“深”,方知“生”,伴随着焦虑与伤逝的深沉才能显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这是穿透文化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生命思考。
水墨,以自由地书写彰显生命的活力,其灵动多变、渗透铺展的特质,直接指向细腻的内心感受和生命本体的关注。虽然,按照西方的造型观念来看,水墨也许并不擅长塑造形象的体积和真实的三维空间,但它却能在自然的表现和虚灵的时空中直呈生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支配下,水墨媒材沉积为一整套完善的创作思维范式和严格的语言体系,并创生出对应的图像类型,不管是从其媒材特性、语汇方式、图像类型,或者是支配的生命-文化思维系统来看,都同构为超稳定的、高度发达的艺术表达链层。因而,水墨的当下发展,并不在于简单的图像转向、或者炫技般的语言创新,而在于链层之间形成匹配而有序的内在推动。在我看来,刘鸣的纸本水墨找到了自己的链层关系和动力因素:以生命空间的观照为核心,在强化水墨特质的同时导入现代人的生存感受,从而具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空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给出一个完满的解答,无论是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理论,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发的多维度空间探讨,抑或是福柯开辟的“另一空间”——“异托邦”,也许都无法穷尽其真相。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以生命的直接感悟和不断跨越的观照,或许才能真切的接近。在刘鸣2009年的一批新作中,他做出了更为大胆的空间跨界,有意识地拓展作品的张力,将平面水墨转化为实体空间的占有,在与展场空间形成挑战与对应的同时,把平面作品中的空间意识立体化、现场化,观者可以自由进出,可以直接感受到他所建构的生存场境。
有意思的是,水墨所依附的实体为圆柱、圆球、三角体等构成物质的基本形体,与塞尚著名的艺术箴言“以圆柱体、球体与圆锥体来处理自然”有所谋和。但我以为,两者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塞尚的视角在于从自然对象中提取形式结构的基本要素,用以在平面绘画中形成新的空间深度与和谐的结构秩序;而刘鸣在将平面绘画转化为立体形态之际,就已暗设了平面与实体、实体与空间的多重矛盾。因为,其纸本水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精神性扩展与情绪性书写的特征,空间意识更倾向于飘渺与悠远,在无限的心灵虚空中实现主体的自由,而当其转附于理性归纳的基本形体时,则必然形成一种固化与实体化的框廓,引发一种内在的矛盾冲突;而当众多的水墨-实体进入空间时,其立体结构的规范与其不规则的堆放组合,则暗含着对于现实生态环境的不安情绪,画面中倾斜、破乱的都市意象直呈为当代生活的真实场景。
更有意思的是,刘鸣在对生命空间的观照中并非一味的焦虑,在错置、纠葛的画面空间格局中,他总是制造出极具象征意味的光幻效果,哪怕那光远离现实、无法亲近,却也让心灵空间得到片刻的舒缓和安宁,而其利用内置灯管制作的水墨发光实体,则无疑为展场空间与心灵空间带来了双重的世俗温暖。
按照福柯的说法,在我们的时代,场地取代了延伸性,空间取代了时间,“场地”成为人们生活的最根本要素,“从形式上说,人们可以把它们描述为某些系列、某些树状、一些粗麻布……我们处于这样的时代:我们得到的空间处在场地关系的形式之中。”这些形式以错杂的空间网格状分布在我们周围,不可逃离。因而,当代人焦虑的根源更多不在于时间,而在于空间,在于人们对组成空间的诸种要素进行重新分配时所感到的惶恐与不安。刘鸣的作品呈现的正是这样的空间分配,空间的破局与内心的弥合成为其自设自答的互补结构,一方面传达出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空间的焦虑,另一方面仍坚守着对于生命本体价值去处的执着追问。在焦虑中自我弥合,这就是刘鸣的水墨方式,独特的方式。
刘鸣重视精神性的追求,重视“墨”和“光”。刘鸣的水墨家园情怀更重,比较凄美,比较沉郁,所以,咏怀多与寓意。语言色彩细密,丰富,更重视语言自身的魅力,更耐人寻味。结合了传统的元素,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陈孝信
刘鸣的作品非常单纯,画得很投入很专注,我喜欢他的画。他的中药铺装置很有想法,但有一个问题,只对50岁以上的中国人才有效,50岁以上的人才熟悉中药铺。如果能够把装置做到老外不要看说明词就能看出意思,那么这个装置就跨越了国界。我比较欣赏把水墨画裱在几何体上的装置。他把两种不相干的因素强行地捏合在一起,赋予了言外之意。
—— 彭德
刘鸣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精华,却用现代语言重构他眼中的一切,他将黑与白的韵律演译得变幻迷离,挥洒自如间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黑与白的墨色在解构与重构之间透出无尽的禅意。刘鸣也是实验水墨画的代表人物。他受都巿山水概念的影响,将抽象水墨实验成果,都市景象、笔墨趣味相互混杂,还试图通过水墨的形式再现神秘的象征力量。
—— 邓平祥
关于刘鸣,我觉得他对水墨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在我看来他将水墨媒材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从全国范围看也只有很少的水墨艺术家能够把水墨媒材运用到这种程度。他最近的作品,没有很抽象的符号,但是给人的抽象感很强,他对光的运用非常好。其种程度上说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很多东西,我觉得我很喜欢他的作品。
—— 皮道坚
刘鸣的艺术是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和诗意的表达,这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同时也做了装置,装置做得很好,装置这种方式应用了水墨语言,有一种当代感。
—— 贾方舟
刘鸣的作品可以跟空谷幽兰、松风等有关系、也是将传统的诗意结合了当代的意。当代的意就是都市的废墟、废墟中成长的花草、过去和未来的关系等等、是结合了当代都市的这种意思。
—— 徐虹
刘鸣的作品,其实更文气一些,坦率地说我更喜欢文气的东西,更文气的东西并不是说作品上面有没有出现现代语言这些东西,那到不一定,是具体怎么表现的东西。水墨这个材料很容易让我们跟过去,跟传统、跟古人接续下来,因为我们是现代的人、不可能简单地接续,刘鸣的艺术就是这样的。
—— 吕澎
刘鸣大担地结合个人的独特感受进行了水墨创作。这不光改变了水墨画的图像呈现方式,也改变了水墨画的意境与笔墨表达方式。此外,也使水墨画与当代现实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 鲁虹
刘鸣水墨艺术的意义在于他把建构水墨山水艺术的境界放在首位,让笔墨为基服务。具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这种理想化,他所推崇的那种可居可游的自然世界,如天地、山水、树木、房间、都具有阴柔的质感,表达的是刘鸣回归母体的愿望,复归婴儿的心理欲求。而且从哲学的立场看,则是为了达到老庄所推崇的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婴儿般的无为、无知和无欲。
—— 邹跃进
刘鸣的吁请隐喻着未知。他心旌鲜明地坚持民族精神的当代确定,贴近故乡的一砖一瓦,珍惜地球上所有的生灵。他的画面为我们提示的是具有多重性的启发性问题,刘鸣之追求便全超越他生活的年代。“老房子”终将要消失殆尽,眼看着那些进了家园而在里面的人,洋溢在他们眼里的宁谧,而我们,却总有失去故园的痛感。
——邹建平
刘鸣作品那种参差的、废墟式的空间,还有中间的曝光,是画面上非常能够抓住人的地方。刘鸣画中心透光的作品,白都被理解成光,而且有一定具体含义。如果比较一下,黑的表达、水墨的表达,就似乎缺少这种含义,似乎还是停留在传统笔墨体系的理解中,不是现场的,当下的,具体的感受。也就是说,留白的地方.........光的感觉具体化了,但是着墨的地方暗的感受并没有具体化,仍然停留在文化的、惯性的笔墨理解里,还没有成为一种现场、现实感受的艺术语言和绘画方式。
——王林
刘鸣的作品中,他所要传递出来的在工业社会中,那种基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失落感”,实际上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业化运动以来,在英国的“城市小说”中,这个主题一直存在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的传统文化形态的颠覆和侵蚀,也一直是贯穿于二十世纪文化艺术的一个“主流”话题。但是我觉得刘鸣用“花鸟画”这种形式,这种在我们现在看来已经是一种“保留”画种,或者是“博物馆画种”的这种形式来表达这么一个主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新意。
——吴鸿
刘鸣的水墨画颠覆了“文人画”的形态。他的艺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他这一代人的生命断章,也不可回避地表现了他这一代人的生存情绪。正如他画面的处理,充斥着颠倒与倾斜的意向一样。这个意向既是一个翻天覆地的现实改造印象,同时也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内在生命体验。
——杨卫
刘鸣的画给我们感觉是很内疚,很抒情,同时也很沉郁。他对水墨材质有一种天生的亲和感,第一次看到他的水墨画和装置相结合,也看到他试图通过不同的形式做一些突破,做一些当代的表现。
——陈湘波
刘鸣在对生命空间的观照中并非一味的焦虑,在错置、纠葛的画面空间格局中,他总是制造出极具象征意味的光幻效果,那怕那光远离现实、无法亲近、却也让心灵空间得到片刻的舒缓和安宁,而其利用内置灯管制作的水墨发光实体,则无疑为展场空间与心灵空间带来了双重的世俗温暖,在焦虑中自我弥合,这就是刘鸣的水墨独特的方式。
——邓锋
刘鸣把“水墨空间”在展览中的悬置,更是将以前水墨材料与几何体的并置,将其思想表达住前又推进了一步,使这种手段“言说存在”的可能性更加显示了它的必然性与当务性。这使得刘鸣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在水墨艺术创作领域里,更加凸显出了个人在目前中国水墨艺术陈营中,学术上的品位与其他人们不同的对水墨的持介方式。
——丁正耕
刘鸣放弃了轻车熟路的中国画套路,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水墨之中,使作品渐渐地摆脱了传统中国画的束缚和拁锁,获得了自由的表现。
——李蒲星
刘鸣属于才情类的艺术家,才情艺术家对中国的艺术界来说非常的需要。他对当代艺术立场,认识和观念没有问题,我们看到他很在乎当代,为什么要做装置?刘鸣试图把他和许多水墨艺术家区别开来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艺术家。
——陈荣义
刘鸣的作品,全是黑白抽象水墨。这个世界遂被黑白所统治,到处是墨与宣纸的气味。这无疑是一个梦工厂。刘鸣躲在这里制造N多的梦幻场景。我当时颇为疑惑的是:一个人在吨粹的黑白世界重复永无休止的抽象游戏,怎么会受到了的?黑白画在那一陈子肯定不会被市场所接受,要继续玩下去真的需要勇气,也需要继续玩的信心与理由。
——叶梦
刘鸣的绘画语境亦逸亦拙,亦近亦远。看他的画,伴随的是亦幻亦真、神形交汇的心灵体验。在刘鸣的笔端,纸上,水与墨犹如两个幽幻的精灵,彼此找到了灵魂,笔墨的灵动和思想的变奏,演译着艺术家心中那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世界。
——申占君
随笔
刘鸣
自学画以来,一路跌跌撞撞,总在渐悟、顿悟、解悟、证悟。承载着使命,承载着世纪末的虚拟与沉重,也承载着虚荣和无聊的奉承,怀着对艺术之神的敬畏,在欲念的苦海中挣扎、沉浮,战战兢兢地走过四十几个春秋。
如今,人过四十,为人之父,领略到中年的滋味,体验人生,感知社会、天道、地道、人道。我关注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作用于我。我这么活着,也这么画着……生活真是好舞台,它会让你慌张、虚伪、坦然、踏实。世界最终是公平的,经过这些年的漂泊之后,觉得自己是可以静下来享受生活了。从过往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最终也说不清,为什么还在坚持,或者是惰性,或者是软弱,或许更加真实,或许是虚拟的,或许本来就是游戏。
父亲的血液在我的体内澎湃,激励着我走上了山水画这条路。父亲也是山水画家,他的一生,是用水墨泼洒而成的,他传承着民族艺术的灵秀与大气,用毕生的精力,镌刻着华夏的文明。尽管只尽了绵薄,那却是他的一生
我企望在中国山水画的崇高中寻找创造性的形式语言,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以及意蕴深邃的艺术境界。这样我又一页一页翻开了传统,一步一步回到数世纪以前的绘画宝藏之中。我深感汉晋文字的博大雄浑,唐宋诗词的刚健清新,宋元绘画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华夏文明庞大的文化构架和潜在的生命活力。
我在试着运用东方水墨式的渲染和单纯的墨色,去掉很多人为的色彩的造型,有如禅之菩提,将心灵从此超脱完善,寻找那远去的远古生命寓意来消解现存的社会冲突。现存的文明日益强大,不断地腐蚀着内在的生命心灵,需要这种内心的太阳之心来指引内在的生命之魂,去抵抗和消解冲突中的伤痛和生命中的体验。用最原始的、最简洁的、最易辨认的符号介入,最大限度地展现思维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精神。希望这种简单而随意的本能性质能直接触摸到人类思维中最感性的艺术思维,这也是最可靠的本质。让点、线、面构建出你心中的神的具象,现实会解读你人格化的符号,你的艺术之神亦将以人格化的符号,造就你现实的神——生活。
刘鸣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美术家协中国水墨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新文艺群体副主任,在京湘籍艺术家执行副会长,生活在北京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