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愿景
产品设计,因生活而设计,因设计而美好
二、专业解读
产品设计专业201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我校迎合发展趋势全力做好专业人才培养,2017年获批立项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专业。本专业通过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文创衍生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动画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团队意识,掌握产品设计师、工业设计师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产品创新设计、家具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主干课程
产品表现技法、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三维制图、文创衍生产品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产品模型与制作工艺、家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创新概念设计、产品交互设计、产品动画设计。
四、可参加的学科竞赛、获得的执业资格证书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近三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60余项,取得专业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等。
五、就业前景
我国的产品设计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折点上,许多企业已意识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设计问题,本专业亦在逐渐融合国际统一和地区差异,即“glocal—global+local”。华为、阿里、腾讯、网易等产品研发部门开发人员多达数万,在全球各类高精尖企业及军工企业都已将产品设计人员做为尖端人才力量储备。 就业:近三年来本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用人单位合肥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研究院、志邦橱柜、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鼎典创造体设计有限公司、蓝天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满意度均在96%以上。
读研:升学率在10%左右。部分考研到安徽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
六、教授带你逛专业
产品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强省战略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产品设计相关的设计、教育、研究和管理机构从事产品设计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品设计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含在读博士),学科带头人1人,书画家协会成员3人,5名教师有企业实践经历,4名教师具有“双能型”教师资格。产品设计专业现有产品造型实验实训室、三维动画实验实训室、摄影摄像实验实训室、模型制作实验实训室、基础绘画中心艺术展厅、大学生创意中心等7个实验实训室,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家,能够较好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质量。
通过产品设计专业四年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形成新的专业理念,促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未来可期!
七、企业带你看专业
产品设计专业专注于“产教融合、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相结合。从2017年我校第一届毕业生开始,每年都有大量产品专业学生进入产品相关公司参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并为鼎典创造体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为先产品设计有限公司、深圳三石设计公司等企业输送多位优秀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具有基本的产品设计专业技能,具备优良的设计理念和创新设计思维、扎实的产品造型设计能力和设计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
——鼎典创造体设计公司负责人***
八、学长带你聊专业
我是产品设计专业大三的学生,产品设计专业有着较好的学习环境,较强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们注重培养我们的软件和手绘能力,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带领我们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设计竞赛。通过大学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产品创新的知识,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会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不懈努力,丰富我的专业知识,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加入我们,品质生活由你我创造。
九、获批专业建设类项目情况或专业所获荣誉
(一)课程建设情况
(二)产品设计专业教师获批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三)产品设计专业教师获教学成果奖情况
(四)产品设计专业教师获批科研项目情况
(五)产品设计专业教师获批授权专利情况
(六)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参加省部级展览获奖情况
官网发布缓存图: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https://zhaosheng.axhu.edu.cn/contents/2685/22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