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高考综合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近日,一位“蓝衣法师”风靡表情包界,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给广大吃瓜群众带来了一个个大瓜。是什么瓜?

近日,一位“蓝衣法师”风靡表情包界,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给广大吃瓜群众带来了一个个大瓜。是什么瓜?

雨女无瓜!

03a9647f622c9a25fe9fc94961c56211.png

我们先来看看雨女无瓜的来源

其实这位“蓝衣法师”来自2008年的真人魔幻动画片《巴啦啦小魔仙》,他身为魔仙女王的儿子,因与母亲闹矛盾,赌气离开魔仙世界,游乐人间,故称“游乐王子”。

近日,游乐王子因在B站up主剪辑的“魔仙口胡合辑”中表现出色,用独特的塑料普通话俘获了广大网友的心,遂以“游nè娃子”的身份再次出道,并靠“游语”在表情包界杀出一条血路。

“雨女无瓜”就出自“游nè娃子”之口。

“游nè娃子”来到人间后总戴面具。一天,他和小魔仙小蓝站在教室门口,小蓝问:“为什么你老是戴着面具?”

868bf8e90e7ce96d27d7eedb52ec221f.png

c8ce2068645818b47bad58afd74bd503.png

所以,“雨女无瓜”不是什么新品种的“瓜”,而是“与你无关”。

“游语”中还有 “至知之迷(自知之明)”

“要泥寡(要你管)”

“怎么这亚子(怎么这样子)”

“死三铲重(死伤惨重)”等

“游语”的成名之路,与“蓝瘦香菇”如出一辙。它们都来源于塑料普通话的谐音,用一种调侃的语态表达隐秘的鄙视,并在广大网友的戏谑和调侃下裂变式传播,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自从人民日报开始每年年底总结年度热词以后,艺考中对年度热词这一现象的理解考察越来越多,那么今天,我们要看的内容就是

其实这「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的来源丰富多样。

除了塑料普通话的谐音外,还有外来词汇的本土化表达,

比如“打call”; 生活场景的网络化表达,比如“尬聊”;

影视与娱乐话语的跨平台借用,比如“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社会热点事件的形象化表达,比如“欺实马”;

还有一些文化精英的自我解构,比如“油腻”。

网络热词大多具有碎片化、泛娱乐化、传播度广等特点。

“蓝瘦香菇”、“雨女无瓜”等热词,都从原本的对话语境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个孤立的碎片,它们沿着网络空间的关系链条延伸到一个个节点,从而席卷整个网络空间。 “雨女无瓜” 为什么能够成为网络热词?

第 1 则 满足了网民创造“神话”的快感 (稍微难理解一些)

「理论延伸」 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是符号的内容,也就是符号所指代的具体事物。罗兰·巴特进一步指出,当能指指向新的所指时就创造了神话。(通俗一点,以草根为例,本来草根指的是草的根部,那么它的“能指”就是草根这两个字,“所指”就是草的根部;但当我们把它理解为“没有成名的人”时,草根的“所指”就发生了变化。) 在“雨女无瓜”中,原本各有所指的四个字,或者说原有所指的词(类似于黄瓜、西瓜,也许是一种“瓜”),在新的语境下,指向了新的所指(有了新的含义,变成了“与你无关”)。

这种对原先文本意义的解构,是由谐音引发的无厘头的窜改,同时也是随心所欲的建构,建构的箭头指向一个全新的所指,创造出一个神话。 新的所指与旧的所指反差越大,神话就越引人注目。从“雨女没有瓜吃”到“与你无关”,人们在啼笑皆非的惊呼后更愿意加入到这个狂欢中去。

第 2 则 演变为时新的社交货币

在社会化媒体远近、强弱、实名匿名等多重复杂关系的交织中,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差序格局被打破,形成一个个基于兴趣、利益等的群体和圈层,不同的群体和圈层有各自独特的社交货币。

不懂一个群体的语言,就没有进入该群体的入场券,就会被阻隔在围墙之外,看着墙内熙熙攘攘而孤独无言。于是,为了不被区隔在目标群体和圈层之外,人们就必须获得在该群体中流通的社交货币,进而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雨女无瓜”作为一个带有挑衅和对抗意味的词语,很快成为青年群体表达叛逆的最佳选择。他们被现实生活的种种事情“压迫”而敢怒不敢言,“雨女无瓜”虽然是在说“与你无关”,但它在表达相同意义时大大地削弱了情绪的强硬感和傲娇感,成为一种没有杀伤力的温柔的反抗,是一种时新而礼貌的表达。

因此,很多人使用“雨女无瓜”可能只是出于群体无意识,出于从众和跟风心理,出于对群体的归属渴望。通俗来说,就是你们都这么说,那我也要这么说,不然我可能就与周围的群体脱节了。

第 3 则 裂变式继续创新 基于“雨女无瓜”的意思是“与你无关”:

1. 人们首先会创造各种故事,例如用来替换“关你屁事”: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雨女无瓜”。

2. 其次,人们对“雨女无瓜”又会有新的解释和拓展。比如,段子:问:“王嘉尔、萧敬腾和白敬亭的女儿谁没有八卦?”答:“萧敬腾。因为‘雨女无瓜’,雨神的女儿没有瓜吃。”

3. 还比如,结合来源的使用(电视剧中更多的梗),开展新的语境。问:“雨女无瓜是什么意思?”答:“你这个亚子,就是不好好读术(书)的结果,这个梗雨女无瓜。”

作为一个单纯的词语,“雨女无瓜”很难火爆,而在网友们各种开脑洞的创作中,与其他的信息碎片结合或嵌套,生出无数一脉相承又独一无二的文本,使得各种形式的变换网友们的狂欢中不断充实,效果在网友们的裂变式传播中不断放大。 网络热词本身以及围绕网络热词衍生出的一系列新的文本,其自身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又是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百态的解析与描述。 “雨女无瓜”衍生出的一系列表情包、段子和小小说,都在网友的狂欢式创造和使用中变成了恶搞亚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交平台上,信息越碎片化,复制、创新和演变的灵活性越大。

“雨女无瓜”言简意赅,具有无限的创造可能。

为什么恶搞文化越来越受追捧?

网民进行恶搞,多是在娱乐心态推动下的一种游戏。很多恶搞以解构主流文化的方式,来刺激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种颠覆中获得娱乐快感。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寻找心理释放的出口,恶搞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心里释放需求。 恶搞让人们放下在现实世界中庄严的架子,让人们以轻松游戏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恶搞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并成为某些社区的重要文化特征。比如B站有大量的恶搞up主,豆瓣有恶搞小组,微博有恶搞博主,在这些群体中,恶搞是主要的交流方式,没有恶搞,这些群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可以预见,“雨女无瓜”等“游语”及其衍生品,将在或长或短的时期作为一种新的交流语言,支撑着特定网络社区文化的运行。

当然,恶搞文化也存在侵害个人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侵害作品版权等消极可能性,可能会对被恶搞对象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所以,恶搞需谨慎,需有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高考-高考综合-编导艺考:如何看待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