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湖北、河北等省市陆续发布了2021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这也意味着考生要结合自身兴趣并根据相关选科要求尽早确定自己的目标高校及专业了。面对新高考改革,它的机遇与挑战在哪?学校、家长及考生该如何面对呢?
2018年8月,随着北京市2020年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让考生和家长感叹:新高考真的来了!
2017年上海和浙江作为第一批试点省市执行新高考新政后,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也陆续启动并于2020年具体执行新高考新政。
除此之外,2018年教育部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广东、重庆八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19年4月23日,上述各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以上8省市选考模式确定为“3+1+2”,不再分文理科。
新高考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自主权,踏出了从教书到育人的重要一步,本质上是为高中生规划学业、自我培养创造机会,更是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但同时,它也是对考生自我定位、学业规划的一次挑战,是对原有中学教学体系建设的一次冲击和考验。
新高考改革主要包含3个方面
1、取消文理分科,语数外必考,在物化生史地政6科中执行“6选3”模式或执行“3+1+2”模式。
2、英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测试,总分150分。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取最高成绩算入高考总成绩。部分省市如北京,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此外,在2021年北京新高考中,英语口语将和听力共占50分的比重,英语总分值不变。
3、高校录取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让高考分数不再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
新高考改革后,学校要面对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后,学校要面对的挑战如下:
1、走班排课的挑战
走班排课是新高考改革带给中学的一项挑战,学生从单纯的文理分科变为现在的“6选3”、“7选3”或“3+1+2”的选考模式。“6选3”选科模式有20种选科组合、“7选3”选科模式有35种选科组合,而目前以广东、重庆等八省市实行的“3+1+2”的选科模式可组成12种选科组合,学校如何面对学生多种选科组合下师资力量的合理优化配置,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
新高考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认为,无论是“3+3”方案,还是“3+1+2”方案,亦或是3+文理综合,都属于科目组合,只要按考试科目总分录取的录取制度不改革,科目组合调整的意义并不大。
这是我国社会和教育系统必须有的改革共识,即不要指望通过调整高考考试科目组合就能解决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问题。
新高考扩大了学生的多方面选择权,包括学科选择权(“3+3”,20种科目组合;“3+1+2”,12种科目组合)、考试选择权(6省外语科目(部分或全部)考两次,8省市取消两次考)、课程选择权(选课走班教学),以及学校选择权(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专业选择权(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或专业平行志愿),但是,落实选择权遇到按总分录取的困境,学校、学生、家长,关注的还是高考分数高低,学生的学科兴趣并没有得到重视,应试负担也没有减轻。
新高考改革最终仍要打破唯分数论,发挥科目改革价值,更要不断推进录取改革。
2、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是教育风向从“教书”到“育人”的改变,在选科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多重方式配合下,旨在提高高中学生个性培养及学科高级人才的选拔。
随着中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兴趣发展,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将会被分化。而以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为选拔特点的自主招生和更看重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社会实践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将会成为更多学生升学路径的选择。如何集中资源有计划有成效地“培优”也是学校面临的一项挑战。
3、生涯规划课程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以后,表面看高中生的选择权增大,但选择项增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困扰。高中生从原来高三才选择志愿专业,变为高一就要确定好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不同的选科模式下,学生如何选择学科才能更科学更理性地考上理想大学及专业,如何为高中生做好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指导,也成为高中学校需要匹配的一项课程,其相应的师资配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筹备。
4、高考志愿填报的挑战
志愿设置从原来的以院校为单位变成了以专业为单位,一个院校对应一个专业,正如浙江省志愿批次需填报80个平行志愿。由于每个院校各专业对考试学科要求不一,选择的报考专业与选考科目是否匹配尤为重要。如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填报院校的强势专业及专业方向的未来发展,帮助学生科学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院校是学校必须尽早面对和解决的事情。
考生和家长将要面对的困扰及解决办法
新高考改革后,考生和家长要面对的困扰及相关解决办法如下:
1、高一即面临选择选考科目
不同的选科组合,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考取的专业,也影响着考取的难度,同时也考量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排课水平。走班排课以后,师资如何分配?学生如何选择学科老师?是否会在各个科目当中重新对孩子的能力分层分班?亦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2、学生需提高自身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能力
整体上来看,新高考做到了给学生赋能,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2018年8省市新高考实施的分类考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多种升学发展的选择渠道。
“合并批次”和“专业+院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志愿报考难度,进入好大学更是困难,所以专业的科学指导势在必行。
增加的选择权:首先,学生可以选择的院校和专业空间增大了,以往只能在三本院校中选择的学生有机会被二本院校录取。
其次,学生可以更多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志向选择专业和学校,而不必在上一批次的“凤尾”还是下一批次的“鸡头”中纠结,有利于他们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
8省市新高考实施的“3+1+2”的考试模式产生了12种选考科目组合,这也扩大了学生的选科自主权。但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提出了要求。
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自身没有充分的了解,一直以来都将高考得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导致在新高考改革下,部分学生出现了选择焦虑、选择后悔等情况。
学生的生涯规划要求学生在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职业倾向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后,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最佳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和行动。
首先,高中生的生涯规划要依据自身条件设置目标,要依据自身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目标。其次,针对开放的多类选考科目组合,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优势、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组合。
3、学生需重视综合评价录取
新高考改革中学科选择增加了学生选择权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困扰,它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职业方向的发展。
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覆盖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主要考察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
综合素质评价将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和特点,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形成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同时,新高考突出了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确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以及公民的基本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的方向。
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了对学生的多维评价,关注学生平时的过程性积累。在综评实施得当的情况下(处理好诚信和公平的问题),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还要求学生在关注成绩之外,需更加重视合作交流、信息获取与分析、批判性思维与创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评价录取和自主招生一样是通往优质高校的重要途径之一。准备参加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需要提前对高中学业和综合素质评价有一个科学的专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