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定”学校要因人制宜
高考志愿填报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东填报志愿时,考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对照自我条件和实力进行量体裁衣、度身定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自己已经“圈定”的学校,考生除了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师资状况、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之外,还要知道该校在自己的省(市、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数和招生专业,搜集近年来目标学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分专业录取分以及实际录取人数等数据。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在省内的排名,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考虑学校。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在某个省(市、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招生专业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每年的变化不会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锁定”了报考的学校,可以参考近三年(最好是五年来,可以看重近三年)来该校某些专业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高出相应批次省控线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有把握报考。
三年的数据基本上能看出“大小年”的变化,2008年报考这一专业多少分有把握、多少分有风险,可在各个学校的招生网站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查看到往年的录取分数信息。
二、填报要拉开志愿“梯度”
所谓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由于多种因素,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被称为“专业梯度”。
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来说,因为更加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考生落榜的风险减少了,但几个志愿之间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梯度进行综合考虑。拉开“梯度”的目的,在于同样的分数应该如何填写院校和专业志愿,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专业的录取机会达到最大化。当然,考生向往的大学、城市、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等这些有关自身的问题,在填报志愿之前首先应该明确。
三、“服从”与“调剂”不可忽视
目前重点高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到被录取考生的90%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也占到被录取考生的80%以上。除了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热门院校外,建议考生不要把热门院校作为第二志愿,因为这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十分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在录取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正好处在调档线的考生被录取了,而分数高者反而被退档。究其原因,除了专业志愿缺乏梯度、热门专业志愿过于集中之外,在志愿表上选择“不服从调剂”导致落榜也是原因之一。因此,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降低因第一志愿落空带来的风险,这对考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应该是有利的。特别是平行志愿填报方式,更应抓准前三个志愿的填报院校。(其实第三个院校的机会已经很小了,除非分数突出)
有些高分考生由于担心自己被调剂到不想就读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不服从调剂,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招办老师会选择专业倾向相近的专业为考生进行调剂。
从考生填报志愿的情况来看,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倾向:一种是“死盯住”几个专业,比如在几个批次的院校中均只填报青睐的一两个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另一种漫无边际地“撒网式”填报,比如第一志愿侧重经济类专业,第二志愿又偏向电子信息类,平行志愿中又集中体现为医药类专业。
建议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志愿,可选择大领域的相关专业,比如化工材料类、土木建筑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社会科学类,等等,在这些大的专业门类中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