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完《天才少年训练营》时,突发奇想,为何不让妈妈也看看这本书呢?于是我硬是夺走了妈妈手中的手机,将这本书塞进妈妈手中,让妈妈看。
妈妈看完后,我迫不及待地问道:“看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感想吗?”妈妈说道:“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应该像书中的人物学习中国的‘五常’……”“不是!不是!”我有些生气地打断了妈妈的话,“你应该从家长的视角去谈谈你对教育有什么改观?”“知道,难道我平时不怎么了解你吗?”“好吧!”我们结束了这次谈话。
关于书中的主人公,我的感触有许多: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阿加拉比总是能找到食物,让大家不受饿,受大家的尊重;但他的父母却是错过了他的童年,从未来过他的家长会,就这样不知不觉使孩子缺失了来自父母的爱;少年大学生宫睿虽然聪明且能干,但父母都是农民,他们不会向孩子表达,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从小生活在美国的陈青炀虽享受高科技生活,但总觉得父母不了解他,而他的父母努力了解他,却无法成功……在少年们野外生存训练比拼中,他们的父母才发现原来孩子是这样的,而不是他们想像中的那样,竟是他们失职了!他们只想着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物资,想着孩子成凤成龙,而忽略了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期——童年。当家长们知道自己失职时,想挽回时,孩子们也在逐渐了解父母,他们在训练营中从胆怯、傲慢、娇气、孤僻等种种性格变得会体贴、大胆、坦诚、勇敢。他们从一个一个少年,到互相协作的团队;从各怀心事到坦诚以对,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激发了成长能量,收获了满满的温暖友情,勇敢有担当。
在我们现实中,家长与孩子间逐渐被“不理解”“讨厌”等情感所分离,产生了代沟。我还是幸运的,因为我与父母和平相处,但偶尔也会认为对方不了解自己。有次,我与妈妈讨论如何称呼这个问题。我说:“以后你老了,我还是不喜欢用‘您’来称呼你,怎么办?”妈妈说:“没关系,我知道你尊重我就行。”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对于某些成人而言,而妈妈却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想起陈青炀与摩尼对话时,谈到了美国与中国学校的差异。陈青炀在比赛后也终于领悟了:教育的本质不是问题,也不是国家之间的差异,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中国式教育最需要的也是最缺少的就是沟通,还有实践。有些孩子正因实践开辟了新天地,有些父母正因看到孩子实践时出乎预料的表现而变化。两者相铺相成,利于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解。
书本中的少年们通过野外训练,懂得了中国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成长了自我。他们为“五常”代言,展现了新时期新少年该有的朝气。家长也要知错就改,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我们是中国少年,未来我们也会是中国父母,我们要多汲取教训经验,弘扬中国“五常”,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