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必背古诗文之《师说》

高考冲刺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高考必背古诗文之《师说》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于,介词)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所字结构),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却)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这)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相像,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的,一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喜欢)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注意蓝色字体的正确书写)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情景默写】

1.在《师说》中韩愈用“ ,”两句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都会有疑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以 “,”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的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己很优秀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

5.韩愈在《师说》中用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6.《师说》中韩愈针对有人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难问题却不愿请教老师的现象,作者的评论是“,”。

7.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于恢复。

8.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9.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0.【2019新课标III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11.【2018年课标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2.【2014年全国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答案: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0.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附:

以题促背

1.韩愈在文中从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两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交代韩愈写作缘由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文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文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文中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韩愈在文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本文拿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文中与这观点相同两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韩愈在文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的基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文中对如何择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选择老师的标准与地位、年龄无关,而应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文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3.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1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师说》中与这意思一致两句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5.韩愈在文中用反问句式指出“惑”存在的普遍性的两句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6.韩愈在文中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所长的道理的两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7.在文中,韩愈强调从师学习不需要在乎年龄和辈分,师徒之间的区别只是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8.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启蒙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9.韩愈在文中说明“童子之师”的做法与自己所说的老师有根本区别的两句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0.韩愈在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1.文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怎能不更加愚昧?

22.文中韩愈指出的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3.文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奇怪的现象的名句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4.文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犹且从师而问焉”,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而耻学于师”。

25.文中说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26.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无常师”,并用孔子从师的事实“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和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证,很有说服力。

27.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高考-高考号-高考冲刺-新高考必背古诗文之《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