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还是有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名人事例等。
1、莫泊桑到30岁时,连一篇作品都没发表。他开始丧失信心,想改行经商。他姐姐建议他去拜访大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把莫泊桑让进书斋,指着自己的作品说:我的《包法利夫人》被退了19次稿,当初我也跟你一样灰心过,动摇过,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恒心。
回家后,莫泊桑勤作不辍,不久就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羊脂球》,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被称为19世纪“短篇小说之王”。
2、贾谊少有大志,敢于针砭时弊,却屡遭权贵排挤,留下《治安策》《过秦论》等千古名篇为人传颂;曹植出身名门,却壮志难酬,留下了凄凉婉转的的《洛神赋》,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足迹遍布山川大河,留下无数旷达超逸的词作名篇。
他们一生都在宦海仕途中沉浮,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也从中生发别样的才思,幸与不幸无法定论,但终究彪炳史册、流芳百世。
3、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美学家朱光潜批评现代人“勤有余劳,心无偶闲”,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让内心变得驳杂,受困于名缰利锁。
1、一个炎热的暑天,许衡和一些人逃难经过河南的河阳县,一路上没水喝,嗓子直冒烟。
突然发现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树,上面硕果累累,同伴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吃。
唯独许衡一人端坐在树下看书,像不知道有梨一样。
有个同伴劝他说:“这梨刚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么不摘个来吃?”
许衡答道:“这梨树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随便摘人家的东西。”
同伴说:“现在兵荒马乱,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这树是没有主人的。不用担心,快吃吧!”
许衡说道:“梨树无主,我的心有主。”结果,他一个梨子也没吃。
2、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
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