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想要了解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技巧汇总”的知识解答,本文整理了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技巧汇总”的相关内容,以下为具体信息:
解答: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湘夫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像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拟行路难(其四)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第三、四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第五、六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第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745)写的。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被放出京。于是他寄情于求仙访道,然而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始终郁积于怀。这首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不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太黑暗太令人失望吗?诗的结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明白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蔑视权贵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了。
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一是有丰富的想像。诗人善于描写想像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像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像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二是用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像中的事物,塑造想像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李凭箜篌引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了,化无形为有形。诗中的通感往往具有复合通感的性质,在动作中表现感觉,以听觉来涵盖各种感觉。无论是“芙蓉泣露香兰笑”,还是“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五音繁汇,听觉中有视觉感受,视觉感受中还有动感。这首诗侧面烘托的手法也很成功,通过大肆渲染音乐产生的效果烘托演奏技艺的高超绝伦。李贺喜欢用借代手法指称事物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表现得也很突出,如用“吴丝蜀桐”“二十三丝”指代竖箜篌,用“十二门”指代长安城。李贺诗中色彩意象繁多密集的特点在本诗中也有所表现,如“冷光”“紫皇”,以及暗含色彩的“玉”“芙蓉”“补天石”等语汇,都显得富艳高贵。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关于“养生主”,清人王先谦《庄子集解》释义为:“顺事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撄其天,此庄子养生之宗主也。”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以无厚入有间”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不过,《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伶官传序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
第三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昆山之项脊泾,今江苏太仓境内)。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项脊轩志》亦作《项脊轩记》,“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这篇娓娓动人的抒情佳作,作者写在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18岁时写的;以下则是写在“而立”之年。就全篇结构来看,前半部分为主体,后半部分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充实和补充。全文结构严谨,前后格调一致,感情贯通。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发奋读书的地方,也是作者同亲人朝夕相处的地方。文章以感情为线索,通过对诸多生活细节的描述,运用真挚感人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喜”和“悲”的不同情感。
想要获取更多高中语文知识点问题解答,请点击查看:高中语文专栏
点击进入>>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更多学科高中知识点专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