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含义有什么启示_高中语文知识点解答

高中语文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本文为各位高中生解答了关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含义有什么启示”的相关内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阿房宫赋》。文章根据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归纳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以下是本站整理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原文及启

很多同学想要了解关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含义有什么启示”的知识解答,本文整理了关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含义有什么启示”的相关内容,以下为具体信息:

问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含义有什么启示

解答: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阿房宫赋》。文章根据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归纳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以下是本站整理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原文及启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启示:

作者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六国和秦的灭亡,那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后来的统治者应从它们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一定要爱民安民,莫要“哀之而不鉴之”,那样,“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当时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借古讽今,切谏时弊。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

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想要获取更多高中语文知识点问题解答,请点击查看:高中语文专栏

yuwen.png

点击进入>>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更多学科高中知识点专栏推荐: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高考-高中知识-高中语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含义有什么启示_高中语文知识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