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时任大连市副市长赵亚平出任新的大连大学校长、党组书记。现任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校长潘成胜。
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坚持“面向未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25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学院学生5000余人,设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甲医院。
大连大学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放在首位,努力积聚丰厚的人才资本。学校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0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含2所附属医院),其占专任教师比例数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正高职人员39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30余人。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大连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利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上升,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获节能减排竞赛连续两届全国特等奖、“挑战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二等奖等标志性成绩,还在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力学竞赛、ERP竞赛等、以及外语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类赛事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奖,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文章与作品数量逐年上升,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而被授权的专利达数十项。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等7个国家级基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0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启动校级教改课题425项,建有27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注重塑造先进的大学精神,积极树立现代文化模式,大力倡导求实的文化理念,建设了一批以素质教育博物馆和纪念园为标志的文化载体。
大连大学有7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已建成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22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近年来,学校承担一批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中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余项;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
学校总占地面积1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2.1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60万余册。由综合体育馆、中心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等组成的体育场馆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田径队的训练基地。
大连大学注重吸引国外智力,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中央大学、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金泽大学,美国特洛伊州立大学,韩国中南大学院、群山大学、昌原大学校、鲜文大学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国专家与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学校也组团或派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及学术交流。
目前,大连大学已经进入了“调结构、建特色、上层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凝练学科方向,转变发展模式,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部分学科居于省内领先地位、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87年的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逐年提高,专业结构日益合理,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院现设音乐教育、舞蹈、管弦、钢琴、声乐、文艺编导、音乐理论7个系,共有40余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在校生805人,教职工79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师20余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院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奖项40余次,大连大学青年交响乐团连续两年在法国、美国、加拿大交响乐比赛中获金奖;声乐专业在第一、第二届、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展演赛中荣获金奖5项;合唱团应澳门政府,澳门文化局邀请参加第25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蹈团在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获表演铜奖;青年教师在国际钢琴、声乐比赛中获奖7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普通高校音乐联盟主办的“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连续四届在我校举行,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马秋华等亲临比赛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师生获得教师组、学生组多项金奖。
学院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先后邀请了国内外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任教和举办音乐会。多位教师应邀出访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和举办音乐会。学院与德国福特旺根艺术大学、美国加州斯坦尼劳斯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日本作阳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音乐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音乐实践技能,又具有适应中小学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以及能够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机关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重唱、合唱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专业
西洋管弦、民族器乐、键盘演奏、声乐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基础、民族民间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音乐欣赏、表演主科、乐队合奏、合唱等。
文艺编导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传媒公司及群众艺术团体等部门从事节目策划、编导、节目制作、文字撰稿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广播电视学概论、传播学、导演基础、表演、新闻学、采访学、色彩学与构图、电视摄影艺术、电视画面编辑、照明艺术、编导创作实践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舞蹈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舞蹈意识和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和教学能力,能适应社会多种艺术工作岗位、能教学、能表演、能编导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舞蹈编导、乐理视唱、舞蹈作品赏析、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及舞蹈编导理论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大连大学2014年音乐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拟定)
文艺编导类别招生地域为黑龙江、江西、湖南。
以上拟招人数根据实际报考情况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等相关细节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