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要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同学的一些建议

+关注

雨来艺考

最近两年,中传的热度越来越高,报考人数递增的厉害,虽然每年考走三四个学生是比较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我个人对于中传的考试有些麻木

一是类似于同济,华师,北师大此类大学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上升,学生不再仅仅只盯着中传一家,况且中传近两年对于文化课的分数要求已经达到了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的层次,到了最后报志愿的时候,左手看着中传的录取分数,右手看着985的录取分数,真的是反复犹豫,左右权衡,确实很难让人做选择

二是中传艺术类考试如同地理高考一样,越来越“玄学”,但是这可以理解,初试复试还是很看真实水平的,到了三试,说实话,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录谁都说得过去,所以这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运气的成分着实会大一些

但是,如果静下心去想一想中传的“录取逻辑”,其实是有一些很明显的规律可以去把握的,虽然不是什么制胜秘诀,但是能够增加一些自己的竞争砝码

1.首先,明确一个前提,中传艺术类考试,尤其是编导制作类专业,学校本能是排斥艺术机构中被统一打造的标准件,这一点想一想也就明白了,至于专业水准,中传当然认为自己才是“正道”,机构大多都是“歪门邪道”,但并不是说在机构就不行,而是说,机构在其中其实应该充当一个引领的作用,而不是统一培训的角色,这一点,从中传负责招生老师对外发布的信息中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

2.其次,中传的文史哲初试,虽然指定了参考书目,尤其是自2020年以后基本固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看完那三本书就可以高枕无忧,正式考试环节会发现,那三本书的作用更像是一个索引和阅读脉络大纲,你几乎不可能从中直接获取到原题,文史哲考试需要的是“大量且丰厚的教科书之外的知识积累+对于硬知识的读解能力”

例如去年中传文史哲初试的第一道题

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下列借助于竹子,表达对于社会现实关注之情的是?

A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意思是)

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C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徐庭筠《咏竹》)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可以说,这四个选项都并不是文常书或者教科书上的常见诗句,郑板桥也并非是高中生古诗文阅读的高频点,但是这种题,但凡是文学修养和读解能力稍强,并不难,而且,假如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三场,这题就是送分题

所以,学生手中常见的那几本文常书,应付省统考或许可以,但如若以此来应付中传文史哲,用处不大,那些只是基础中的基础,难度偏低,起不到筛选的作用

3.如同初试的选人用人逻辑一样,复试也是在重点考察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甚至可以往后排,因为综合能力扎实是基础,专业能力是大学四年的培养任务,而不是考试前,例如去年的考题“为自己的家乡拍摄视频短片,阐述思路”,类似于像是这样的考题,可以暴露很多问题,例如你对你的家乡是否有深厚而且敏锐的理解,在例如你是否有把多个元素统一在一个逻辑和叙事框架中的能力,再例如你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再例如你是否有把抽象的理解转化为具象表达的能力,所以,类似于这样的题,如果还是如同在机构培训中一样,套路般的随便罗列一些家乡特色,肯定是占不到什么便宜,因为这不需要一个编导生,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可以做得到,没有办法去体现你具备学习艺术的潜质

4.爱玩,爱折腾,爱思考,即便是“没用”的思考,也很重要,换句话说,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体育,音乐,计算机,新媒体,哲学,艺术,这些都是与高考实际关系弱相关的爱好,但是确实很能够暴露一个学生的潜在素养,能把“玩”培养成爱好,并且从中有思考,有获取,当然很重要,不然也不会出现“请你谈谈你最大的爱好,以及你对这项爱好的学习经验”此类的问题。

5.功利心小一些,主观性大一些,相信老师的选人眼光,你每一次看似毫无用处的经验积累,都会成为你竞争力的体现,作为面试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定能够看得到你身上的潜质,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勇敢展示自己的“能力无限”,自信的讲述一个真实的自己以及脑子里面天马行且有理有据的想象,至于其他的,就交给其它吧,各位加油!

雨来艺考

(图片用的是张**同学录取通知书,表示感谢)

首页

热门艺考搜索

最新艺考文章

艺考培训-艺考号-艺考及时雨-对于想要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同学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