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优秀的影片中,人物塑造是有血有肉,立体而真实的。可以说,人物艺术形象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
在影评写作中,人物角度是一个重要的写作切入点,是同学们最喜欢分析却最不容易分析成功的。
原因在于:
当同学们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堆叠大段文字去描述该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动作、语言等细碎的内容,从而陷入复述情节的怪圈,和整个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关联性并不大。
在写作中我们要去分析论证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去简单描述故事讲了什么。
【问】人物形象分析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答】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1、人物外部形象
影片中人物的外形,是体现角色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人物外部形象包括演员的服装,发型,化妆等暗含很多信息的部分,通过他的外形可以直观把握电影里人物的性格。
☆人物外貌有哪些显眼的特征?
☆ 人物穿着有哪些特色?
☆ 人物有哪些口头禅和标志性动作?
图丨《百花深处》剧照
不同的服装色彩和不同的习惯动作都能表现不同的人物身份、性格和情绪。
例如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中,“冯先生”的小黄帽色彩十分突兀。既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又能表现出主人公的“不正常”。同时,冯先生的标志性动作“兰花指”则是人物身份老北京的暗示。
2、人物内部形象
内部形象是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心理的统称。
首先,人物性格特征往往是电影冲突和情节产生的内在推动力。我们常把人物性格分为两种,一种是“扁平人物”,另一种则是“圆形人物”。
图丨《亮剑》剧照
值得同学们花费笔墨分析阐述的往往都是电影中的圆形人物。
《亮剑》中既会爆粗口也会指挥打仗的李云龙。
《我不是药神》中既会伸手打老婆的油腻男人,也是会散财救病的药神程勇。
《万箭穿心》中既是书生气息浓厚的厂主任,也是有婚外情的丈夫。
其次,除了人物性格之外,人物的心理往往也会和影片的主旨有关系。
人物在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是因为某些原因引起的,而这些原因就是影片所要传达的某些意志。
图丨《小丑》剧照
托德·菲利普斯导演的电影《小丑》中,那个想要争取社会的认同,想要制造欢乐去换取别人微笑的亚瑟,最终演变成了在镜子前完成杀人仪式的舞蹈小丑。
3、人物关系
影片中的人物非单一个体的存在,所以在评析过程中也可从人物关系层面读解人物形象。
人物关系不只是单一的人物情感和命运的交代,更是反映人性和时代的承载体。
因此,我们要理清人物关系的发展线索,善于抓住人物关系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更深入地读解影片主题。
图丨《绿皮书》剧照
彼得·法雷里导演的电影《绿皮书》中,两人从最初相互排斥,到后来的相互理解、帮助,甚至于相互渗透影响。
从谢利和托尼的关系变化和观念转变中寻找灵魂救赎和自我和解的深刻主旨。
又如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中,富人家庭朴先生一家以及穷人家庭金司机一家的对立和矛盾关系直指的是难以逾越的阶级壁垒。
以上,湃老师为大家总结了分析人物形象的三种常见切入方法,同学们可在平常的练习中灵活运用。
往期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