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你是否赞同增加语文到180分,降低英语到120分。
这个话题由来已久,最近的是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唐海龙在会上建议突出普通话、规范汉字在国家语言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他认为想要达到突出普通话的目的,可以适当地增强高考、中考语文分数的比重,如教育部门可针对高考、中考的语文、英语分数权重做出调整。
那请你谈谈,你是否赞同增加语文到180分,降低英语到120分呢?
其实教育界人士提议增加语文分数占比,目的在于让人们更重视传统文化。但语文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考试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中文虽然是我们的母语,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使用中文,更何况,写的一手好文章,拥有舌灿金莲的本事,并非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两次考试便能获取的技能。现在青少年们更青睐的或许是握在手中的智能手机,在自成一派的社交网络中,疯狂传播的小视频,还有聊天交流时的表情包,火星文,其实这些可能比学英语更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这种文化形态过于原生态、过于浅薄,符合流媒体的传播,缺少文学沉淀的土壤
有人说,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阅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了足够的输入后,人的语感以及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会走向熟能生巧的境界。
不过,仔细想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吗?真的充足的阅读资源提供给他们吗?我了解到的是一些军事化管理的封闭高中内,别说杂志小说了,就连报纸都不允许让学生们看。既然这样,即便语文提高到500分,恐怕也是事与愿违。
作为学生,估计更多孩子想的是,与其提高语文分数,不如切切实实的改革,天天刷题,应试,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写作,靠刷题,什么都没有。
作家叶开曾在《对抗语文》一书中讲到,一个考试得128分的学生,其语文水平不见得比115分的学生高。而粗糙的分数却暴力地区分了这两位学生的等级。
当今的语文学习受到互联网发展和应试教育的夹击,疲态尽显,如果仅仅树立起一个假设的敌人——英语,或许取消英语也许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想要真正理解并尝试改变语文课之前,我们或许更应该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没有被独立设为一科,它向来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交,儿童从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开始识字,并逐渐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语文更应讲求对人在智能、知识、情感以及思考上的多重启发。不仅仅被当做一个单向推着人往前走的教化工具。
雪化了是什么?有孩子答是“春天”,这个回答被老师画了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水”。《三国演义》最聪明的人是谁?有学生说是“孔明”。还是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在纪录片《百年语文》中,就有这么两个关于当下语文教学的案例。很显然,如果长期以这样的方式和语文相处,孩子们不免会感到打击和委屈。
感到无奈的也不只是学生。将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肢解成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技巧,并非所有语文老师的本意。既然如此,双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也不难,是为了考试。
真正的语文,不应只是具体的分数,而应是一种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着实会影响你的思考、你的人生的存在。真正热爱语文的人最大的希望,也莫过于“不要贪多贪心,应该让语文单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