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很好理解,这个题如果不会说,估计大多数同学一方面在于没有素材,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这句话太好理解,大家都明白含义反而禁锢了大家的想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除了体现出要为后代着想之外,还有什么含义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实还蕴藏着薪火相继、接力奋斗的传承精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是“前人只顾栽树,后人只顾乘凉”,而是每一代人都既享受前人创造的福荫,又为后人创造新的福荫,其本质要义是薪火相继、接力奋斗。
那这个案例有没有,塞罕坝临场三代护林人的素材,你可以积累起来。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塞罕坝林场坏境很恶劣,草木一点都不生,黄土一片,但是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来了三百多个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是二十四左右的年轻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将这片寸草不生的黄土地变成了一百二十万亩的亮丽风景线。
说到这,你看这就是很直白的说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可以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
当然我这里举得例子是塞罕坝林场,你也可以说垃圾分类对不对。都是在说环境保护。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除了字面意思既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更说明当下进行的工作,可能要在以后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效益和价值。是一种做事要着眼长远的可贵精神。
也就是说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其他方面是不是也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效果呢。当然有啦,比如脱贫扶贫,如果只看眼前效果,脱贫最快的办法就是直接给钱,但和往往会造成等靠要的心态,我们的发展到头来就只能是片面发展、功利发展,有朝一日终会失去发展动力。
还比如建设法治社会,修改补充法律条文很繁琐,一代人是根本做不完的,而且往往伴随着一些社会案件的发生,才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自然也是为后世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这就不难发现,提出要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意在勉励人们不仅要看到眼前更要着眼长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其被作为一种精神对待时,我们更应当深挖其中内涵,并将其作为我们的一大行动指南,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一旦我们能自觉按照这一精神的指引来想问题、办事情时,不但能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还能让群众生活 “富”起来,更可以激发更多的社会活力,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