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画画要3年,这里只要3天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
回望百年历程,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宝石般璀璨,故乡的苏州博物馆日益展现出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气质。
苏州博物馆这座历时7年建成的园林式博物馆,不管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低调典雅外观,还是处处藏美的精巧内部设计,都令观者叫绝。
苏州博物馆,是时年89岁的他送给家乡的一份大礼。建完苏州博物馆,他马不停蹄地赶往阿拉伯半岛的卡塔尔,又用了两年时间建下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作为自己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生涯的收官之作。
90岁高龄的他西装革履,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与搭档们谈笑风生的样子,堪称传奇。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贝聿铭在自己的作品集序言里这样写道,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贝聿铭的建筑反映了欧亚两大传统交融所产生的新的美学标准——永恒的石材和玻璃。
102年前,贝聿铭出生于广州,祖籍为苏州,是望族之后。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童年在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度过,这段经历被认为影响了他以后的建筑观念“人与自然共存”和“家庭的真正含义:内聚力和历史”等。
漂泊着懵懂看世界的童年、家族园林中生活的少年时代,还有温和贤良母亲的家教,构成了贝聿铭传奇人生的基石与关键元素。
我们可以看到,后来那个思想开放又温文尔雅,设计出诸多尊重文化、历史与自然的建筑的贝聿铭,无处不展现出这些自幼受到的教育的影响。
1935 年,18岁的贝聿铭前往美国念书。他先在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学,后转往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学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随后开始了职业生涯。
在他长达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曾于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建造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
其作品包括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等。
贝聿铭每到一处都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兴趣。尽管他处处讨人喜欢,而且他与众多实业界头面人物、艺术家和国家元首的交情广为人知,但公开形象背后的那个贝聿铭却总是令人不可捉摸。
他的内心世界仿佛他童年时代那种高墙围起的深宅大院,西方人无从理解。
贝聿铭的肖像是这样的:一个关于建筑和权威、移民和同化、美国式的奔放与中国式的节制、精明的实用主义与微妙的装饰手法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东方和西方的故事。
1974年到1978年四年间,他设计建设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这是他设计建筑能力的一次突破体现:为了适应变化的各种展品,他设计的展览室竟可以随意调整形状、尺寸以及天花板,空间使用极其灵活。
1981年,法国新上任的总统面对萎靡不振的局势,提出新一轮的文艺复兴——“文化兴邦”政策。其中最大的工程之一就是卢浮宫的改造工程。
彼时的卢浮宫,因为不能适应大流量的游客参观以及藏品堆积等等问题,已经被评为法国最不值得去的景点之一,亟待改造。但由谁来接手这个棘手的设计,是一个大问题。
贝聿铭最为著名也是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卢浮宫的新入口——玻璃金字塔。
他在设计中并没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几何形态,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虽然当时许多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设计,花了两年的时间,贝聿铭才使得法国人民同意这个方案。
当这个颇具争议的工程完成时,法国人民最终接受了它,这种奇异的现代与过去结合的感受太美妙了。
1989年,卢浮宫改造工程完成。玻璃金字塔,宽敞的地下展览区,合理的观众游览通道走廊全面落成。在卢浮宫中,他接受了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予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贝聿铭,成了很多法国人心中的英雄。
狮子林中年轻的贝聿铭
在卢浮宫的改造工程上,贝聿铭这位华人建筑师展现出来的坚韧毅力、过人的策略及外交手段无不令人叫绝。
对于法国卢浮宫的改造项目,他直言“大部分人喜欢老的方法而很难接受改进或者改造,但在现代做建筑就应该现代主义。
而对于国内的现代建筑,他委婉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建高楼后加个中国式屋顶,那是生硬的中国现代建筑。
苏州博物馆里,仿照米芾山水画里的假山,让人能感受到他骨子里属于华人的情结,以及对细节的专注。
除了前后山石选料时候对形状、颜色与皴法的区分,还对后部石头进行了更细致的处理——将每块石头下部进行仔细的打磨,则山峰处颜色较深,山脚处泛白,形成了上重下轻的效果,体现了米芾那画中留白,也能在视觉上更好突显前部石头拉开层次。
很多人在介绍贝聿铭先生时会太过侧重他过人的外交能力和人格魅力,而忽略了他扎实的建筑设计功底及文化认知、学习能力。
他能做到不管在何地、为什么人做设计,都赢得满堂喝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充分的准备,对别人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毕竟,贝聿铭先生不仅是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的贵族艺术家,更是90岁还戴着头盔在施工现场谈笑风生的老派硬核建筑师啊。
来源:弘雅书房微信公众号
-- END--
小美君编辑整理
转载:请标注来自美术之家网
喜欢本篇请在下方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