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有一部华语片为国争光,一举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创华语片之最,这部电影,深刻反映了中国一代人的痛苦经历,赞颂了近乎圣洁的宽恕品格,今日揭晓昨天问题的答案:《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是由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失独的家庭故事,故事前后跨越三十年,运用平行剪辑的手法,随着故事的发展,影片在不同时空自由穿梭。
历史的车轮向前飞驰,永不停息,但那一代人的记忆总无法抹去,痛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释怀,当年意外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是全国正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若独子死亡,无疑会给当事家庭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意味着这个家要绝后了。
可是这还没完,影片还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个悲剧,耀军夫妇本来之前可以再生个孩子,可在计生办工作的朋友李海燕发现王丽云怀孕,在那个政策大于人情的时代,王丽云只能被迫服从安排,而丈夫耀军愤怒的想要和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抗争,但最后只能满怀痛苦击打墙壁发泄不满,哪怕要求陪同妻子去医院,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素昧蒙面的孩子就这样被迫离开人间。
中国社会剧变的三十年间,有人飞黄腾达,有人摔得遍体鳞伤,可两家人共有的心结却像棵树一样越长越旺,几十年后,老朋友再次相聚,国策早就取消,矛盾背景不再,可刚刚重聚的老朋友,又要面临生离死别,几十年来李海燕对当年的事满怀愧疚,可在死亡面前,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李海燕脱离工作的枷锁,也向王丽云表达了歉意与希望:现在我们有钱了,可以生了。
影片并非一悲到底,结尾,当年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已经成为懂事青年再次回到故乡,给了这对历经沧桑与悲怆的老夫妻最好的安慰,养子刘星复活,填补了这个沉重家庭的空缺。
生活总是起起伏伏,坎坷无常,本片对生命的探讨,总会令人想起张艺谋的那部经典的《活着》,两部电影都对坚强的生命予以歌颂,无论生活多么残忍,无论它投给我们多少打击,主人公总是摔倒了再爬起来,绝不向命运屈服,坚毅活下去是他们对抗残酷命运的唯一武器,在跌宕沉浮中尽显人性光辉。
刘耀军夫妇的遭遇仅仅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这是一个非常地道的中国故事,大时代,小人物,面对苦难一次次的侵袭,我们选择了坚韧,逆来顺受,将不幸归结为自己的命不好,东方化的表达方式,触及一代人的伤疤,但又展现的相当含蓄,隐忍,克制,演员的表演也与导演的风格实现高度统一,感人肺腑。
但愿社会历史的洪流所带给我们的创伤被时间永远铭记,在原谅与宽容里慢慢愈合。
本片也延续了王小帅导演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贯风格,对历史的追溯,对时代的批判,冷静客观,深刻写实,聚焦小人物,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变迁。纵观王导以往的作品,从“贵州三部曲”,也可视为他的“自传三部曲”,《青红》中被压迫的爱情,《我十一》中压抑环境下成长的童年,《闯入者》受害者后人的复仇,再到今天定的这部《地久天长》,无不是在冷静凝望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凝望那些普通人的命运,知青下乡,艰难返乡,工厂车间时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海热潮……
在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不安与挣扎,对那代人苦难青春的再现,无不在展现一位电影人的良知,那段艰苦岁月,那些伤心往事,不应该被忘怀。
三个小时,体味地久天长,喜怒哀乐过后,平淡依旧。
导演简介:
王小帅,1966年生于上海,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
六十年代,由于国家号召知青下乡,出生没多久的王小帅就随父母到贵州,在贵州生活了13年,在贵州的这段经历对王小帅日后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相关作品“三线”建设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
《青红》剧照
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从此开始了导演生涯,从影以来,其导演作品均是文艺片。
代表作《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左右》《我11》《闯入者》《地久天长》等。
《十七岁的单车》剧照
电影风格: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写实的笔调,关注社会变迁,聚焦底层小人物,描绘小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的起起伏伏,尽量避免煽情,凸显中国人特有的隐忍克制情感,体现中庸美学,其早期作品还带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意味。
“我不欣赏要么笑抽了风、要么哭瞎了眼的电影表意方式,这是我所不认同的,也是我所避免的,我觉得电影书写中渗透的感动,是要心跟心地对应,不见得要哭出来。生活里,我看到别人哭是很害怕的,我会躲远,所以我不愿用哭和笑来和观众交流,我更愿意在一种相对理性的角度,相对可控地、优雅地打动观众。”
——王小帅
《闯入者》拍摄花絮
王小帅长期以来对三线建设这一题材相当热衷,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认为自己对此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使命感。“我是觉得翻一翻过去这些东西越来越重要,中国社会的发展太可怕了,像猛兽一样往前冲,后面什么事情都不管了,这是很危险的。通过电影呼吁一下,把过去先梳理好,别忙着往前,这很危险。”所以新作《地久天长》中再次提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并刻画了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对普通人的影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