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 影向
叫你一声“老师”,你敢答应吗?【节选】
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尊称横行社会。
正儿八经喊一声“先生”和娇嗔一声“亲”,引起的心理反应就是天壤之别。因此在开口之前采用何种敬语,都值得心思细腻之人琢磨半天。
在今天,一个充满高知色彩的尊称——“老师”,荣登当代商业尬吹榜首。这是语言艺术让人类文明演进得最彬彬有礼的阶段,同时折射出社会风貌最波云诡谲的一面。
除了依次进入学者圈、作家圈、艺人圈、直销圈之外,“老师”也落在大街小巷,每一个发廊都有Tony老师;重庆的出租车逮着个游客,就问“老师打车不”;山东人更是格外喜欢称呼陌生人为“老shei儿”,不论是卖袜子的、杀猪和搓澡的,都是可亲可敬的老师。
然而,并非所有叫“老师”的人,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有时候只是为了套个近乎,毕恭毕敬地说上一箩筐客套话,表面高山仰止,内心毫无波澜。
Tony老师眼中的自己
▼
“顾客眼中的Tony老师”
▼
艺人老师眼中的自己
▼
“宣传眼中的艺人老师”
▼
健身老师眼中的自己
▼
“路人眼中的健身老师”
▼
【节选】
当我在叫你老师时
我在想什么
中国的尊称在早期带有明显的阶级感,大多为表尊卑,服务小众群体。比如在西周分封制时期,相应的尊称就有“公侯伯子男”,但女性却没有多少尊称,丈夫大多称呼自家妻子为拙荆、贱内、拙室。
后随着平等观念在中国大地的渗透,尊称逐渐走向平民化,又依每一方水土演变出差异。北方人爱叫“大爷”,一嗓子喊起来热切又亲厚;上海人爱称“太太”“小姐”,吴侬软语中都是精致;在广州,若看到打饭的男生对着饭堂阿姨喊“靓女”,真不是恭维或调戏,只是习惯而已。
然而,当一种尊称开始不辨对象、不论真伪、不分场合地流行时,就会落入滥用之嫌,并容易走向污名化。
上世纪20年代,鲁迅因为看不惯一些文人矫揉造作的文风和空话,就曾在《至姚克》的书信中批评道:“‘博士’‘学者’诸尊称,早已成为恶名。”
“老师”也一样。自从cucn201所配音的《搞笑漫画日和》走红后,孙悟空称呼唐僧的“老湿”就成了调侃老师的热门词。
庄严的名词被刻意改造得油腻,“老湿”并不是唯一一个,教授变“叫兽”,专家变成“砖家”,中国学者的尊称早就走向贬义。
此前,梁家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也表达过对“老师”这一称呼的不适。“我又没教过你,老什么师?”他不喜欢把自己摆在那样的位置上,也拒绝那些以此来不熟装熟的过客。
可见,叫一声“老师”,可能只因是当代职场&生活的丛林法则。当拥有高知色彩的称谓成为泛称,商业彩虹屁成为职场常识,“老师”这个称谓反倒失了敬意,落下一种刻意的体面。
全部精彩内容尽在--影向阅读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影向阅读】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