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学习研究以及对艺术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80%以上的艺术生谈数学“色变”,除了课程难度大等原因外,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与艺术无关,毫无学习兴趣。因此,本文将从如何理解数学与艺术的关系,如何克服艺术生的畏难情绪,如何将数学思维与艺术构思更好地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提高艺术生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教与学方法。
一、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纵观历史长河,每一位艺术大家的成就背后都受着数学思维的影响:达芬奇讲求透视关系的射影几何学;毕加索钻研非欧几何学等。在画人物肖像时,也会把人体中黄金分割线应用于艺术作品中,使得他们笔下的人物历经千年沉淀依旧栩栩如生。法国数学家傅里叶,通过对数学和音乐的研究,得到一个著名定理:任何周期性声音(乐音)都可表示为形如简单正弦函数之和。后世这样评价他:贝多芬留给后人的只是美妙的音乐,而傅里叶却留给后人的是创造美妙音乐的方法。
回顾近年高考,各种艺考的标准和难度也在逐年增加,对艺考生的专业课的考试也越来越体现出综合性的要求。从考题的设置可以看出,今后的艺考方向是对各类知识的大融合考察,仅单纯学所谓的“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学能为艺术提供创作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而艺术又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两者相辅相成。
二、艺术生为何谈数学“色变”
据多年对艺考生的分析了解,有半数以上的艺术生并非真正热爱艺术,而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想走所谓的“捷径”。可这条“捷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除了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上,还需要兼顾各门文化课,而数学是最容易被放弃的一科。
高中数学学习重在思维的培养,没有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即使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依然不会解题。部分学生态度消极,自认为数学基础差,课堂听不懂,就不可能提高,干脆直接放弃,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总之,艺考生的数学普遍基础薄弱,习惯处于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状态,而数学需要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考,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对数学有抵触情绪,也更容易放弃。
三、艺考生如何突破数学“瓶颈”
最为朴实的教育规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灵活机动,让学生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数学的建模就是文章写作的结构建立,一个公式的证明过程就是评论文章的论证过程,一个数学命题猜想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有很大相通之处等等。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升兴趣。要使学生明白艺术与数学的相通之处,在课堂上可以多设置一些与艺术学习相关联的题目,多讲解一些数学知识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例如讲立体几何的时候,就能与美术作品分析相结合,努力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讲解一个结论进行复杂推理、论证的过程的时候,就要与评论文写作,小说叙事、人物形成逻辑相联系,当然这需要从较高层面要求数学老师要有文学功底,在当下的高中教育师资中有点难度。但这是高水平教育的内在需求,至少数学老师要帮助艺考生们认清高考形势,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高考中的重要位置,鼓励他们只要努力抓好基础,数学成绩会有大幅度提升,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教材、回归基础。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数学学习的“宗”就是教材,所以数学复习更应该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重视对概念的教学,以教材为纲,回归基础。让他们从钻研课本开始,学懂弄通每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背熟并熟练掌握每一个公式,抓基础、抓重点,学懂学透课本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最后,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光有信心、有干劲还不够,学习方法也很关键。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安排好相关练习。要求学生做题要先重质量、抓住重点,对经典题目要主动反复思考,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建立错题本,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强化记忆和理解,真正将所学知识熟记于心。同时,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掌握了课本习题和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做一些提升训练。但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还是以课本学习和钻研例题为主。
综上,我们要梳理艺术和数学的学习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观念。作为艺考生的数学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树立“数学是一种艺术”的意识,帮助他们培养兴趣、建立信心,像热爱艺术一样,将更多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不懈地努力取得“别具匠心”的艺术成就。
历史上的今天: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诞辰
1777年4月30日,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德国数学家高斯诞辰。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据统计,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除了数学方面的贡献外,高斯也对力学、静电学、天文学、矩阵理论和光学等领域有杰出的贡献。
高斯出生高斯生于德国中北部城市布伦瑞克,他的父亲对数字极其敏感,做过小型保险公司的评估师。虽然家境贫寒,但高斯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并在幼年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数学天赋:
3岁就看出了父亲算账中出现的错误;
10岁,发现等差数列公式(1至10之和);
12岁高斯就已经开始怀疑元素几何学中的基础证明;
15岁进入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学习;
17岁时,他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18岁,高斯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并在数学研究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他用代数方法解决两千年来的几何难题,而且找到了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圆,内接正17边形的方法也称17边形直尺圆规画法,解决了数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1799年22岁的高斯因证明代数学的基本原理获得了哈勒大学的博士学位。
1807年后30岁的高斯任哥廷根天文台台长兼任哥廷根大学教授。
1855年2月23日高斯在哥廷根去世,终年78岁。
在慕尼黑博物馆悬挂的高斯画像上有这样一首题诗:他的思想深入数学、空间、大自然的奥秘,他测量了星星的路径、地球的形状和自然力,他推动了数学的进展,直到下个世纪。
关于高斯的贡献,有一个比喻十分贴切,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成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