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摘要]导演张艺谋将影片《一秒钟》喻为自己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作为其创作谱系中一部颇具分量的艺术影片,全片以朴素的影像基调、纪实风格,叙述了人与电影的不解情缘和时代记忆,它不仅是张艺谋极致化影像风格的一次延续,导演也再次将叙事重心诉诸于小人物的情感际遇。本次访谈深入剖析了导演创作的深层思维,包括演员的选择和叙事风格定位的缘由,以及他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些恒定思考,更涉及他此后的一些创作选择。
曹岩(以下简称“曹”):导演您好,在您的作品谱系中,我注意到《一秒钟》是一部叙事相对比较沉静、自然的影片,追求纪实性的影像风格,跟您近些年的一些大制作相比,应该说是风格迥异的,您本人是如何定义这部影片的?您怎么看待这一类个性化的艺术影片在您整个创作体系中的位置?
张艺谋(以下简称“张”):我自己觉得《一秒钟》在我的创作中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所以我们用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让它朴素地呈现一种自然的状态。为什么说它在我的作品中那么重要呢?因为一种作为电影导演对电影的情怀。我们人人都有过这样的青春记忆,关于电影的,电影如何影响你的一生?在你成长的阅历中,电影某个角色如何影响了你?你跟这个银幕中的光影有怎样的亲密互动,乃至最后你终生都去追逐这个光影?这种感觉,尤其作为电影人,其实很强烈,一直心心念念就想有这么一个故事,把过去的一些碎片串成一个故事拍出来。如今每一代人几乎都是看电影长大的,都会受到电影的影响,而且每一代人都能回忆起小时候,或者跟爸爸妈妈,或者跟其他人,第一次看电影的经历,似懂非懂的那种神奇、奇妙、梦幻。所以这部电影表现的很独特的生活阅历和青春记忆既是个人的,也是大家的,传递出来的人跟电影的情怀是大家的。那种仰望星空的追求,那种梦幻般的探寻,希望明天会更好的情感,这些是共通的。
曹: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都听您说到,这是您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您刚刚其实谈到了,念头动了很久,那么真正促使您一定要做这件事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动因是什么?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我听说您当时写了20多页的剧本,递交给邹静之老师,最后成型的剧本是40多页,您当时递交的部分几乎占到了剧本总量的一半,您主要写的是哪些方面?那邹老师又是在哪些方面发挥的?
张:其实就是从头开始,之前有些零星的记忆,曾经零星写了一些东西,甚至跟人也谈了一些东西,但都没有成形,最后就把所有的碎片汇集起来,然后我就跟老邹开始讲,老邹那时候还在国外,我就跟他通信,他写我写,我写他写,互相写,互相改,就这样开始了。我主要写的是架构,这个故事整体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就写了很多关于胶片的事情,因为这也是我的个人经历,所以就写了好多胶片的事情。老邹不懂胶片是怎么回事?怎么洗,怎么涮,怎么挂,怎么晾……把这些东西整个搁到故事当中去,要糅进去,我主要写的是这些。邹静之主要写的是人物,人物的细化,还有人物台词,还有他自己回忆的当年看电影的一些细节。
曹:您写的这些正如您所说,是您关于电影的回忆,也是关于青春的回忆。您的这些回忆里边具体有一些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不是在这部影片中有体现?我们能够在《一秒钟》中直接看到或者说直接找到的是什么?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一秒钟》纪录片里面,您在片场亲自示范擦胶片,那个段落也是电影的华彩段落之一,能看出来是您精心设计的。整部影片中还有哪些您自己特别喜欢的场景或者特别设计的镜头?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一秒钟》里面,作为电影放映员的“范电影”算是那个年代您的同行,在电影中,您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色于人们对他的崇拜、敬仰,但我们感受到的却远不止浅层的对于某个个人和工作的仰视,而是映照出另外的某些东西、某种情感,这是否正是导演您的本意所在?您想通过“范电影”这个角色以及人们对他的仰视或者崇拜,传递什么?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您评价一个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您如何评价张译和范伟在《一秒钟》的表演效果?
张:
曹:在整个的拍摄过程中,跟演员在表演上做交流的时候,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样的部分,是表演的准确性抑或其他?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影片中刘闺女的扮演者刘浩存这次也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按照我们对于角色的原先设想,在没有看片之前,可能觉得这个角色应该是一个瘦小的、孱弱的类型,可能像当年的魏敏芝、周冬雨。但看了影片我们会发现,她跟我们对于角色的想象,有一些差异,您是如何挑选这位角色的扮演者的?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影片开篇的部分,很有公路片的感觉,张九声的遭遇看上去甚至是滑稽幽默的,整部影片没有向“沉重”的方向处理,对于历史的表达甚至呈现出一种克制,整部影片主打“情感牌”,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看电影能够感觉到您说的这一点。《一秒钟》把时代背景推向了镜头深处,若隐若现,当然客观上《一秒钟》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归来》等作品,处于同一时间轴线,因此外界对您也总有一种倾向性的评论,认为作为时代之子,您对某些历史题材的创作有本能的关注、偏爱,或者说经常呈现出某种自觉的反思状态,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作为导演,您是否始终坚持在影片创作中保持、传递自己的思考?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在开拍前,你们几位主创就《一秒钟》的美学风格及镜头设计方面是怎么讨论的?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从处女作到《一秒钟》,应该说您的作品叙事形态是非常丰富的,但也有恒定的个人特色,比如说对于极致的风格化的追求。您是怎么看待风格化极致的影像追求和叙事之间的关系的,两者有没有矛盾?如果遇到矛盾,您通常怎么处理?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但是众多风格中,对于纪实化的影像风格,您似乎还是有一些偏爱,从《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到《一秒钟》等等,其实有一些东西是延续的。对于这种纪实风格的表现和运用,您觉得现在跟当初有没有一些变化?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曹:风格的极致化。您的创作大体分为市场化的类型片和个人艺术色彩非常浓重的艺术片两大类,应该讲,现在您创作的选择度、自由度是非常大的,具体到选择创作目标的时候,心里会遵循一些什么样的标准?正在进行和最新的一些创作计划是什么?又是如何规划未来10年的创作的?
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采访】
添加微信参与 9日周六晚7:00-9:00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