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电影评论】考官所期待“考生回答”是什么样式的?【模拟优质回答】

编导艺考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北电【电影评论】考官所期待“考生回答”是什么样式的?【模拟优质回答】

如果考场上被问到这些问题,你如何作答?

你读过网络文学吗?

如何看待走红的网络文学作品?

如何看待经典文学不走红?

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考官”张英与“考生”陈村”的问答交流

“超级考生”陈村经历简要

1992年,“考生”陈村用2年工资买了台286电脑。他在电脑上写作,也在网络论坛和个人主页里看年轻人写的小说、散文、诗歌。看到高兴时,“考生”陈村会用toto的ID发帖点评,慢慢的他去的论坛里多了许多喜欢文学的年轻人。

1997年,“考生”陈村刚上网的时候,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也没有宽带,拨号上网费很贵。他在网上第一个官衔“网眼”是自己取的,意思是当时作家不上网,自己先作为网上的一只眼睛,将东张西望看见的什么告诉大家。

1999年,榕树下开张,“考生”陈村接受朱威廉的邀请,从“网眼”变成了 “艺术总监”。在“榕树下”近3年时间里,“考生”陈村以工作姿态介入网络,做编辑业务、主持bbs“躺着读书”、操持“原创文学作品大赛”,成为网络文学发表出版的幕后推手,参与、推动网络文学发展进程。

“考生”陈村目睹了网络文学从过去的星火燎原到今天的兴旺发达,只是他曾兼职的榕树下网站不再枝繁叶茂,江湖老大的位置被后期之秀起点中文网所取代。

“考生”陈村刚上网的时候,认识的网络写手和读者都是些写字楼里的白领,看到的作品也都是写城市里“白领”、“小资”生活。因为没有传统文学规程的束缚,也没有名利和功利目的,写的人自由轻松,读的人认真随意。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学的模式和形态。“传统文学时代你写得再好,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不欣赏也就没戏了。网络避免了这样的困窘,你的作品理论上一上网就能被全世界的中文读者看到,而且流传速度很快。”

“考生”陈村:网络文学是个文化现象,走红的作品未必优秀

“考官”张英:这是否同样适用于传统文学领域?许多在不同时期红火的作品,看起来书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也被写入了文学史,但是它的红火更多的是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意义,而非文学价值。对吗?

“考生”陈村:可能文学运行到一定的时候跟社会运行到一定的时候会产生某种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这是有意义的。但是还会有另外一种我们要求的好的文本,就是说不以时代的变化,不以读者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举个例子:像刘心武出来的时候,M泽东去世,S人帮被抓,刚刚改革开放,文学苏醒,那时候刘心武是最流行的作家,他的许多小说,《班主任》、《醒来吧,弟弟》和《我爱每一片绿叶》等都被追捧,轰动一时。那么我们回头来看,今天这些小说还有价值么,现在还能拿出来欣赏么?纯粹的文本价值还有么?王蒙先生当年也写了一些这样的作品,那些作品还能重读么?我觉得它们即便能重读还混进教科书营养价值也很低很低了。但对证明文学如何走过来,它们有价值。

每个时代的人有他的消费需求,普通人希望找一些娱乐的东西然后一次性消费。这是一种方法,文学也需要这样,需要有些热闹、好看的东西。当年说张洁写《爱是不能忘记的》,大家觉得好看,争相阅读,洛阳纸贵。这小说还能重读。这样的作品每个时期都有很多。但是,在这些那些作品以外,还有一些作品,比如《诗经》、屈原的《离骚》这样的作品,课外看它的人不多,它的伟大毋庸置疑,你要研究中国文学,你就绕不过它,它就是一个文学的标准,一个好文本的标准。珠峰不因为攀登的人少而不是高峰。

不管什么时代,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有这种的文学作品,经过积累之后让后人还能再看,从中得到教益,得到美感。今天网上所呈现的那些一次性的东西,包括现在很被追捧的一些东西,书畅销、读者多、影响大,但是时间一过马上打折打折处理。还能红过样板戏?妄图永恒而力不从心的也是。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考官”张英:我们总说判断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只有时间。时间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传统作家里究竟有哪些了不得的作家和作品?

“考生”陈村:谁牛,谁的作品能够流芳百世,当然不是我说了算。人是不可以去想这样的事情的。还是文本第一。比如说沈从文,他不是一个很激进的人,他当时没有写抗日战争,或写跟国民党打仗。他就写了人性的美好,写了他所怀念的湘西的景色和那里的普通的人。他写的是文学的基本任务。

就像我们重读四大名著,《红楼梦》也没正面写那些政治呀社会呀,但是我们从他的故事,从他展示的东西,他的描述,用词,结构,情绪,他怎么把汉语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展露出来,只从文本看,它已经是非常好的东西了。历史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品。

读《红楼梦》的人很早的时候是清朝的人,后来又变成民国的人,再变成我们这些人。人在变,但读者去读都是喜欢的,都觉得里面的东西值得我们品尝和回味。只有像刘心武先生那么有才的人才会手痒去续《红楼梦》,你想这个东西能续么?你可以电视上谈谈八卦体会,但是怎么能帮《米洛的维那斯》装手臂呢,何况还装三手四臂。

“考官”张英:你从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你们这代作家写作也有30年了,他们有好作品吗?

“考生”陈村:根据我的阅读经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非常好的文章,令人动心动容。还有刘恒的一些小说,比如《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很不错,包括余华早期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我称为像W革的倒影一般血腥的作品,不错。马原的简洁。格非的迷惑。北岛的展开。韩东的明白。于坚内在的凶悍。张承志的偏激。王朔他平地起雷。苏童那些写江南的作品让人能不忆江南。王安忆、铁凝成了领导就不说她们了。盛可以很好,翟永明很好。毛尖时尚得好。更有汪曾祺先生、林斤澜先生、宗璞先生这样的前辈。不一一了。这些年积累了不少文本,我觉得有收获。

我举个例子,像阿城这样的作家,他的读者不会很多,卖不过八零后,但是他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喜欢他作品的人会觉得很过瘾,可惜这家伙写得非常少。我想他的存在至少对这些人来说太有意义。像孙甘露这样的作家,他的小说如诗,也不是很多人在看,可是就有人把他奉若神明,包括王朔也说过他好话,说重建对纯文学的信心。

但跟西方好作品比可能有差距,我们的作品不够广阔也不够深刻。但是像莫言的一些作品,我很早就说过,他可以泥沙俱下,大有生命力。作家的作品是时间决定的,比如说前辈没有这个眼光看到张爱玲、王小波是好的,后辈也许会看到,觉得好。

还有些作品一开始就不会是好东西,创作太卫星化,文字品质不佳,或者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东西。比如我们过去写知青文学,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之类的作品,比较豪迈铿锵,但是这样的作品还是缺少自圆其说的部分,若是那么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什么你们都义无反顾地逃离呢?这个说不通。有点像浩然的《艳阳天》,有些段落有些语言确实很不错,但是总的说来这个作品是不成立的,是假的。


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评论】面试考官提问

两个【真问题】示例及回答参考

艺考

识别二维码付费阅读

PS:

考试中,这位同学提交了文学阅读书单及电影观摩影单,其中影单中关于第五代与第六代的作品占据大多数,于是考官就提出了这么两个较为常规的考题。

这两个真题,对于其他同学的参照价值:你知道什么、你了解什么、你写什么,考官就问什么。只要你说的、你写的是真实的,你对于作品的理解是深入的,不是娱乐化的,一般来说,考官的提问都是常规的。

这就是‘考官的提问难度,由你来决定’。具体可以阅读这两个真题及其参考答案。



艺考

添加微信 享受内部学生费用

艺考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艺考号-编导艺考-北电【电影评论】考官所期待“考生回答”是什么样式的?【模拟优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