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美术人物专业平台
看名家、搞创作、爱收藏,就来艺术家传播网
先看一幅画
据记载,
徐悲鸿在评选赴苏联参展作品时
见到《上林春色图》
大加赞赏,并自责道:
“我怎么连这么一位画家都不知道。”
不久,徐悲鸿致信刘奎龄
乞刘一幅孔雀
可惜,刘奎龄的孔雀尚未落墨
徐悲鸿已离开人世
这不仅是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也让刘奎龄沉寂了二十多个春秋
他就是
深得徐悲鸿高度赞扬
并被其赞誉为
“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的
自学成才的大师
刘奎龄
(1885─1967)
字耀辰,号蝶隐
自署种墨草庐主人
1
他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派巨匠
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
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
他描摹的动物种类之多
范围之广至今无人可追
据粗略统计他的作品题材
有走兽、花鸟、草虫、翎毛、
人物、山水等一百五十余种
若将所画的作品聚集在一起
不仅画了一个动物园
而且还画了一个植物园
他通过反复探索
将西方水彩画的“湿画法”
与传统中国画的“没骨点染”相结合,
首创能准确表现动物皮毛的
“湿地丝毛”技法,
作品生动逼真,令人耳目一新。
一生的心血
倾注在绘画艺术上
辍学在家,致力学画
独辟蹊径,无师亦可自通
一辈子在自己的小院
未曾走出国门
也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培养
却能够将西方美术文化
渗透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国画中
1905年
在私立敬业中学毕业后,
即辍学在家,
临摹、研究古今中外之名画,
探索创作动物画的新途径。
30余岁,以卖画为业。
60岁左右技法更趋成熟
刘家祖籍浙江绍兴,
清乾隆年间由静海移居土城,
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
1885年6月13日刘奎龄生于天津。
南开中学首班毕业生,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
研究五代、宋、元诸家,
尤其是明代吕纪、清代沈铨的画技,
并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
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
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1949年以后,
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
先后任政协河北省天津市委员会委员
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
他没有机会从师学艺
而是以对艺术的赤诚之心
和坚韧不拨的毅力
孜孜不倦地自学成功
他的艺术是通俗的
能让人们轻松愉快地感受,
所以有广泛的读者
他的画又是高雅的,
他对传统的意境美有着独特的体验,
对洋为中用有着独到的理解,
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将西方绘画的写实精神挖掘得恰到好处。
他的画
既有工笔特色的精意结构,
又有水墨小写意的笔墨韵趣,
二者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其宽广的画路,
为丰富发展中国画的技法
开拓新的表现领域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奎龄的国画技艺全面,
花卉、禽鸟、畜兽、山水画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画畜兽、禽鸟的造诣最能独步画坛。
其笔下的花鸟畜兽大多来自生活,
源于他对大自然动物的细微观察,
既不照搬自然,也不复制古人,
在章法与造型等方面均表现出
卓越的创造性和出众的艺术才华。
他真正做到了
将古今优秀的笔墨传统、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
西洋画的真实感
和整体感与其丰富活泼的艺术想象,
极为圆满地融为一体,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面貌。
刘奎龄的绘画艺术
在研究宋院体画、元、明、
清诸名家巨匠的基础上,又广受并蓄;
学习西画画法、郎世宁画法
及日本竹内栖凤技法;
将西洋画以及日本绘画之色彩、透视比例
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
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刘奎龄的画
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
倒近于岭南派,
但岭南派画洋味较明显,
而刘奎龄的画
从本质上看仍是传统的气息。
他的画最大特色就是:
以传统的水墨画勾写点染,
但加进了西洋画的透视、解剖法,造型严谨,
形神兼备,且有西洋画的色彩法,
故而画面上的物象更具体,
更丰富,更逼真,且有光感。
据说他画孔雀,对着孔雀的羽毛在画,
故而逼真又丰富多彩。
在当时,大多画家
以传统写意式的“四王”或“二石”式的山水
或八大、八怪式的花鸟鸣世,
很少有人能画造型严谨的飞禽走兽,
且借鉴西洋画法,
故而面目一新,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但当时,刘奎龄的画
遭到很多传统派画家的反对和讥笑,
可是后来证实了刘奎龄是成功的。
最难得的是,
刘奎龄画中有一股清气和新气,
这是绘画能进入艺术的根本因素。
尤其是”清气”,画上若无此“清气”,
但不可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粗俗”和“僵死”不能称为艺术。
还有很多人看了某画后说“没有感觉。”
主要就是画上缺少“清气”。
没有才气的画人画出来的画,
一是不生动,二是无清新之气。
这生动,可以因高人指点、自己的学习
(对理论的研究或对优秀作品的研究、觉悟)而达到,
当然也不易:这清气必来自修养和天赋,
否则,即使有大师指点,
加之画人终生练笔,也很难得到。
刘奎龄创新动物绘画技法,
采用湿地丝毛法,
使国画动物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
是水在国画中单独使用的成功典范。
他虽未在理论上进行总结,
在当时的天津
也受到了“洋画味”、“水彩味”的攻击,
但其对笔墨色纸的关系
通过这一水法的成功调合,
使他的动物画神韵独具,
也使他能独步近代画坛,
为我们在国画中
开拓水法树立了鲜明的样板。
刘奎龄的画师古人复师造化,很有功力,
并能适当吸收东洋、西洋的技法,
融合得很好,自学成家,形成独特风格。
他的画造型生动准确,
对动物的习性神态的观察、精致入微,理解很深。
而且有眼有心,达到打开一幅白纸,
已先有“心画”的境地。
精致的工笔画倘若功力不到容易画死,
但刘奎龄画得活,
把“板、滞、结”都解决了,生动而有情趣。
在技法上他不是一味求变,
而是善于结合运用多种用笔、晕染的技法,
在关键处着力,工整而传神,富有表现力。
用色淡雅,全画色彩协调,善于薄中求厚,
和掌握色彩之简的对照关系。
章法上讲究虚实与映照,不入俗套。
刘奎龄对线描及笔触的认识,
并没使其作品的“骨法”弱化,
而是将笔于墨、彩等其他迹象浑化到如此
古代画论中所称:“高低晕淡,品物浅深,
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的境地,
亦即所谓“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不使笔触跳脱外张,令人感到含蓄有味。
对于传统绘画,
刘奎龄有很深的功底。
他不是简单的临摹,
而是真正的吃透、掌握、融会贯通,
接触到西方绘画后,
他能合理地学习借鉴、巧妙融合,
这是很难做到的。
刘奎龄在绘画作品中
也非常注重诗、书、画的“三结合”,
其通晓诗词格律,文学水平也绝非一般。
所作诗词观点鲜明,风格朴实,
与绘画一样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
词作遗留不多,目前仅见于画作的题识。
根据他的词作水平看,肯定不止这些,
但未见有题画以外的存稿。
而且就所见之词,
都是他40岁后的几年间所写,
到后来不知何故忽焉绝响。
他还有数十首题画诗传世,
多为五绝和七绝,也有少数律诗。
所作时间跨度大抵在35岁至65岁之间,
诗成就逊于词,但诗风质朴,多写农家田园景色,
写景状物中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起到了深发画面意境的作用。
不仅仅表达闲适情趣,
也有象《国耻图》题诗那样慷慨激昂的作品。
由此我门可以认为,
刘奎龄决非一个单纯的技术型画家,
他在文学方面极高的造诣。
特别是他的词,如果能将许多遗稿找到,
对于研究他的人生
和艺术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刘奎龄画风的成熟期,
此时他的走兽画风已经摈弃了勾勒,
而把山水画的皴擦技法融入没骨法之中,
所画的走兽翎毛,不用勾线而骨法严谨,
不刻意强调光影而体感强烈,
不笔笔丝毛而成功地
表现出皮毛蓬松油亮的质感。
更令人叫绝的是
刘奎龄走兽画的背景处理,
例如常见配景中的花木坡石的描绘
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
以勾勒设色为主,兼以没骨、水墨,
突出用笔的节奏变化,
讲究花叶形态色泽的装饰性趣味,
但这一切的背景处理
却都以真实生动为唯一准则,
迥异于传统工笔花鸟走兽画中
背景处理刻板老套的程式化倾向。
在刘奎龄的有些作品的配景效果中
前无古人地成功表现出了
月光感、逆光感等真实微妙的效果,
大大拓宽了国画的表现题材,
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
中西画风的融合十分自然巧妙。
与他同时代的画家,
有不少也在学习西画技法,
试图在作品中
揉入西画特点,但成功的很少,
大多显得生硬、刻板、不自然。
这一点上,刘奎龄做得很成功,
他的作品完全是中国绘画的面貌,
但又不同于传统作品。
他在前辈的工笔画技法上
进行了开拓和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据实而论,“笔墨当随时代”,
模宋规唐徒自苦,
敢画前人所不能者可有几位?
奈何常人俗尚,门户之见纷纭,
刘先生苦心孤诣,特立独行。
所以他生前
从艺半个世纪,径自寂寞求索,
不甘于在别人的影子后面讨生活。
没有鲜花铺路,没有掌声喝彩,
脚步沉沉,在人生旅途中艰苦跋涉。
惟其如此,心静若水,布衣芒鞋,
才成就了一位淡泊超逸的艺术大师。
耄耋之年悄然离去时,
给后人留下一行踽踽前行者的足迹,
也留下几许无言的思索……
刘奎龄被誉为全能画家,
除了闻名于世的走兽画、花鸟画,
他在人物画上同样颇具造诣,
风格鲜明,
跳出古人之藩篱,形成“刘派风格”。
虽然现存的人物画作品数量不多,
但是对于解读刘奎龄作品的
社会性和技法的多样性,
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以线描为主的人物画
在画史上的出现远远早于
后来出现的不求形似的文人画。
我们完全可以将
工笔画比作中国古典主义绘画,
他与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两个分支。
刘奎龄恰恰继承了
传统绘画中工笔的一支,
并高度的发展了传统写实的技法,
他的艺术成就值得
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刘奎龄的绘画艺术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研究五代、宋、元诸家,画风受明、清影响;
第二阶段为30年代后期,
在学习郎世宁画法基础上,
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
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
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纤细逼真,神态自然。
第三阶段是40年代后,
画技又进一步,自成一家。
与刘子久并称“津门二刘”。
2
刘奎龄的代表画风
从技法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早期釆用没骨法绘制的,
一种是中年以后釆用丝毛法绘制的。
其中早期的没骨法,
是直接釆用了他在花鸟画创作中的绘画风格。
然而,没骨画法固然可以
十分生动地表现动物斑点和皮毛的质感,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画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表现狐狸、猴子、兔子、狮、虎等
长着漂亮皮毛的动物时,
这种画法就显得不那么自然了,
画完之后我们会发现在动物身体的边缘
会有生硬相接的感觉,
于是刘奎龄便用没骨法
绘画的同时加入了丝毛的画法。
天津博物馆藏
刘奎龄的代表作《上林春色图》,
画成于1938年,当时他54岁,
正是一名艺术家技艺和思想最成熟的时期。
此画取材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的片段,
表现了宫廷苑囿中的
珍禽益鸟、奇石峥條、花草富丽的生动景象。
画中描绘了雄雌两只孔雀
栖息于巨石之上,石下绘红白两色牡丹。
两只孔雀造型极其准确逼真,
尤其是翔毛的质感和亮度,
大有抚之若触、呼之欲出的感觉。
画面设色艳而不俗,
代表了近代中国花鸟画写实画法的高峰。
羽毛运用渲染和丝毛相结合的技法,
使孔雀身上的翎毛非常逼真且具有质感。
巨石釆用写意的画法,用笔恣肆放纵。
牡丹花釆用没骨的画法,
使人感觉细而不腻,极其典雅。
整个画面工写结合,对比强烈。
刘奎龄的丝毛画法
也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不断改革。
最初是需要等颜色完全干了之后
再用丝毛法画出皮毛,
虽然动物身上的每一根毛发
似乎都呈现在观者眼前,
但过于生硬的线条效果
还是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于是刘奎龄又开始尝试新的丝毛方法,
其独创的“湿丝毛法”也由此诞生。
所谓“湿丝毛法”是在画动物的皮毛时,
先用水把纸打湿,当纸处于半干不湿的感觉时,
再在上面用毛笔丝毛,最后再上色晕染,
这样画的作品,画面上的动物皮毛
会有一种毛茸茸的天然感觉,非常逼真。
加上颜色的晕染与烘托,
可以恰如其分地表现动物身上
漂亮的毛色和质感。
而后,这种风格
逐渐成为刘奎龄动物画的主要画法,
并逐渐走向成熟,
解决了没骨勾勒与丝毛之间的问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技法与绘画面貌,
使自己画中的走兽更加生动逼真。
刘奎龄所画的大量走兽画中,
以狮、虎、豹的创作最为有代表性也最为生动。
其中尤以1945年所画的
《走兽四条屏——狮》最为精彩,
画中一只雄狮
正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之中,伺机而动。
画面中只有狮子的面部、
爪子及骨豁的转折处用墨线勾出。
与传统的中国画的用线方式不同,
刘奎龄有意识地弱化线在画中的造型作用,
使之更像西方绘画中素描轮廓线的感觉,
虚虚实实地构成一幅精彩的画面。
雄狮的鬃毛用毛笔十分写意地一扫而带出,
背部及身上的绒毛则用“湿丝法”画出。
狮子的整体采用工笔的画法,
背景中的山和草丛则采用较写意的画法,
工写结合,增加了画面的对比效果。
狮子的头部正视前方,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部分节选自《浅谈刘奎龄绘画艺术风尚》,作者天津博物馆陈晨
还可以阅读
往期精选
独闯荡纽约的中国姑娘,新画春宫图震了世界,陈丹青都佩服!一句话唤醒上亿美术生
他俩一个穷疯,一个富浪,却都震了画坛
日本最美女画家,苍井空做模特看不出,没想到这样画
一介央美研究生,惊艳了世界
重庆妹子化成蒙娜丽莎!2000多万次震惊外媒,中国画家们被惊艳到了
一个农民震了画坛
空弹壳之女人体,好有创意!
传奇美女画画时喜裸身,老公摄影全纪录
这位大家娶了27岁保姆,轰动画坛
怀斯全集震撼来袭,罕见这么高清
才子狂追5年把尼姑娶回家,震了国人
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最新作品,看过来
她才是真正央美一代校花才女,传奇大家,感动!
82岁艺术家韩美林喜得贵子!轰炸朋友圈!妻子54岁,杭州人
一个没学历的老人,40年后震惊画坛
点开阅读原文!艺术家商城更多精彩,让你更加艺术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