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响力美术人物专业平台
温州版中国美术史
瓯 塑
作者:青弘
传承非遗,解密瓯塑,首先要解读中国历史、解析中国美术史。那么我就童言无忌的说一说中国历史与美术发展史吧,中国人常说书画同源,同样“瓯塑”与“艺术”亦是同根,即是一体。
商代与周代一直使用 “象形”文字,当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越来越繁杂,情感越来越细腻,象形文字就很难全面表达人们内心的东西了,于是便发展出了画,画和文字虽同源,却是两个概念。画的过程有观察、有思考、有模仿、有表达。而字(书法)则求静,讲究笔触与笔法。画到达了至高境界之时,画就是“写”出来的。而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其实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画,因为字(书法)的更高境界也是可以“画”出字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字,简直和看画没什么差别。其实绘画,不一定用笔,也不一定用纸。早期的古人可以在石头上画,可以用石头刻,而瓯塑就是用“坭”来画画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但画画却是“瓯塑”的基本功,没有绘画的功底,很难进入瓯塑的领域。所以想要学习瓯塑,必须得先学习画画,因此瓯塑与画画密不可分。
据考,中国最早的画,应该是画在陶器上的。早在七千年以前,中国人已经用泥土来制作陶器了,那个时候古人开始在陶器上绘画。温州之地很早以前也有陶器,后来发展出了瓯窑(温州青瓷),瓯窑初诞于东瓯王时期,昌盛于东汉,唐宋时期达到巅峰。而我曾跟随温州瓯窑学会创会会长陈景炜先生学习瓯窑技艺多年,对陶器和瓷器也曾一度痴迷。多年来,在瓯窑瓷器上也创作了大量,禅意瓯塑作品,也创作了一批以瓯窑和瓯塑双非遗融合的作品。
(青弘创作瓯窑、瓯塑融合艺术之:玉碎)
(陈景炜瓯窑作品,青弘坭塑)
话说回来,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古代陶器,以及中国北方甘肃、河南出土的一些彩陶,有用“线”和 “面”以及三角形等图案构成的,其器形形状也非常有趣。那么古人是怎么烧制出彩陶呢?古人非常有智慧,利用铁元素烧制红色纹理,用锰矿烧制出黑色图案。彩陶之后,中国有一段时期做了很多黑陶,用木、竹或刀,在黑陶上面刻了些花纹。
而我2018年,在龙湾博物馆举办的“瓯器”展中,部分陶制作品就是效仿古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而创作的。咱们可以看看国家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很多商朝和周朝的青铜器,如仔细观察,会发现,中国前期陶器上的花纹,恰好成了商朝青铜器花纹的化相,可见最美的艺术,还是人类始祖最初对美和艺术的理解。
我们总是围绕古人而做文章,围绕古物而挖掘艺术!或许这和中国人“追根溯源”的穷其物理、格物致知的研究精神有关吧,凡事追求落叶归根。中国人对待学问或对待任何事物总是要寻根问底,如此也刚好印证了书画同源、诸艺同根之说。
(青弘创作之:瓯器)
中国早期青铜器上有类似动物头像的图案花纹,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人物取代了动物图案。这个时期,不但画了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作品,同时也开始表现人物的表情与动态,这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飞跃。这个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家、哲学家也特别多,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等,他们对事与物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趋势。因此,这个时期,艺术的表现也特别自由活泼,千奇百怪。所以“画”不只是手上的技术要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要有思考的能力。创做瓯塑也是如此,作品里尽量要有作者的情感、灵魂与思考,尽可能挖掘古文化的同时表达作者的内心。
现代人作画,多半是在纸上。但纸,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在人类史上出现相当晚了。而瓯塑可以“画”在很多载体上,比如漆器、陶罐、木片、石头、麻布等。古人也曾在布上作画,中国已发现目前最早的布画,是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国)时代留存的。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它的疆域非常辽阔,开始跟西域、印度,甚至今天的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国家有来往。在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地方,还发现了汉代壁画,还找到了一件画了图画的衣服!可能是古人爱美,喜欢在衣服上染绘很多不同的图样,因此发展出别样的绘画。汉代留下的壁画资料并不多,但是,刻在石头或砖上的画却非常多,可以观察汉代绘画的风格和技法。汉代的画像砖,很丰富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象。汉代人喜欢把动物和人结合在一起,造成人头鸟身,或者人头蛇身。伏羲、女娲在汉代画像砖上也成了人身蛇尾的造型,这块砖画,我也曾用瓯塑仿制创作,收录在《瓯塑基础教程》一书中。
(温州漆器重生:青弘坭塑)
汉代是中国美术史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漆器诞生了。古时候的楚国地界,出土中国早期的漆器,有很多木雕人像、怪兽、酒杯等,都是漆器,颜色主要是黑、红两色。而与此同时代,温州的白象塔也挖掘出了大量的汉代漆器和泥塑佛像以及木雕等,在白象塔挖掘的漆器中,就发现了瓯塑。现代瓯塑就是从汉代的漆器艺术演变而来,所以瓯塑也应该被载入中国美术史!汉代还有 “彩陶”,也是非常美。而汉代温州地区的瓯窑则采用大量的褐彩,显得古朴而大气,至今仍有大量褐彩瓯窑器物留存。接下来看马王堆出土的棺木上的绘画,其图案开始由色彩走入线条,有毛笔勾勒的迹象。那些画色彩和图像各异,可是都具备神采飘逸云气流动之美。可见人类的文明无法缺少艺术,艺术是人类美好的追求!
不管是作画还是书法,我们都用到毛笔,中国的毛笔到了秦汉时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良,于是汉代出现了隶书。汉朝结束后,中国进入一个三国鼎立分裂的时代。但三国存世时间并不长,大约前后五十年,后来被司马炎统一,改国号为晋。晋朝,后来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攻而灭亡。于是晋朝残余的力量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北方被许多外来的少数民族占据,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一些保有传统文化的人避难到南方,因此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温州墨池坊留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名曰:墨池。
东晋时期,郭璞来温州卜城。从东晋开始,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附近八座古墓中出土的大量壁画,解密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特征和风格。东晋时期有一块砖画称为竹林七贤,有优美匀整的线条,被称之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就善用“春蚕吐丝”的笔法,他是东晋贵族,也是中国历史上留名的第一个画家,其代表作《女史箴图》,可惜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中国,被英军抢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顾恺之另一幅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创作的《洛神赋图》也非常珍贵。
此后,佛教在历时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默默萌芽,茁壮成长。北朝许多佚名的画家,在山洞墙壁上,画了许多叙述佛教故事的壁画。佛教自印度来,印度人在山里凿洞窟,用来修行,也在洞窟里雕刻或绘画佛像,这些举动影响了中国,由此诞生了敦煌壁画。北魏敦煌的壁画,不太重视线条,但色彩比原来中国的绘画强烈大胆。早期的敦煌壁画有不少宗教故事连环画,比如《鹿王本生图》的故事、《萨埵那太子本生图》的故事,中国美术史上连环画就此诞生了。而当今连环画之父孟庆江便是我的老师,受孟庆江影响,我也开始以温州的大罗山为创作题材,创作连环画《安心小和尚和鹿母》的故事。并用瓯塑仿制了他的几幅连环画作品,同时也临摹创作了一批敦煌飞天系列瓯塑作品,一并录入《瓯塑基础教程》。
(孟庆江连环画:青弘坭塑)
敦煌的壁画,因为是历代画家经过千年所完成,所以可以观察出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的演变过程。那璀璨夺目的艺术,真是世界奇观。北魏亡后,敦煌壁画延续着佛教连环故事画的传统,但是风格已大大改变。如《得眼林》、《说法图》等。经过北周、隋朝以后,一进入唐代,立刻察觉,北魏以来的印度画风,一下子转变成一个成熟的中国式佛教艺术。唐代的菩萨形象,基本采用流畅的白描线条勾勒。衣纹和飘带的流动,手指的纤巧灵活,表情的庄严大方,至今还受世人啧啧称羡!唐代最美的菩萨是敦煌洞窟中彩塑的部分。“彩塑”是用泥土来塑造人像,同时结合色彩来绘画。瓯塑也是用泥土来“塑造”作品,彩塑和瓯塑都是结合雕塑和绘画的一种艺术。只是“彩塑”与“瓯塑”的区别在于,彩塑是360℃立体雕塑,瓯塑则属于半浮雕,半立体的。
此处特别提一下敦煌佛像的演变:菩萨在印度原来是男子的形象,有胡须。到了唐宋以后,很多敦煌彩塑的菩萨便开始转向女性特征,再到后来,菩萨的形象干脆就成了女性。这个阶段,壁画也不再是佛教画,而是演变为宫廷画了,画中有舞蹈、音乐、作乐等场景。原始佛教本不提倡歌舞伎乐,没有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佛教信仰者很容易被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壁画误导,把艺术与宗教混为一谈。在这个时期,印度宗教画开始转变成中国风俗画。这些风俗画基本上是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当时唐代的宫廷绘画非常发达,阎立本就是一个以画宫廷画为主的画家,唐代除了像张萱、周昉等宫廷画家外,也有民间的画家,享有“吴带当风”之美誉的吴道子,原本是唐玄宗时代一个替寺庙画壁画的画工,其作品多达300多幅,名声传进了宫廷,于是被招入宫,替宫廷画一些历史画。在唐代的墓室里也发现大量壁画,成为研究唐代生活的重要资料,如永泰公主墓室壁画、章怀太子墓室壁画。唐代的绘画是向多方面发展的,除了宗教题材的画,宫廷的人物画、仕女画、动物画之外,以山水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也很蓬勃。唐代和汉代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的时代。因战马的重要性,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画马的画家,如韩幹画的《照夜白》,就是一匹骏马,被拴在一根柱子上。但画牛的画家却不多,韩滉的《五牛图》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幅,而我也曾用瓯塑仿造过《五牛图》,录入《瓯塑基础教程》。唐代的山水画被后代称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这一类的山水,喜欢用很浓艳的青绿色来涂染,有时也加入金色,造成很华丽的效果,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皇幸蜀图》、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
(韩滉五牛图:青弘坭塑)
接着中国美术史上就诞生了文人画,王维可谓是文人画的鼻祖。他的《伏生授经图》被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用膝盖想想都知道我们的国宝是怎么跑到日本去的吧!唐代灭亡后,中国又进入分裂的五代时期。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可是五代的山水画,出现了皴。比如董源的《潇湘图》、巨然和尚的《秋山问道图》。这一段时间,北方的荆浩、关仝,南方的董源、巨然,开创了中国山水水墨画的技法,还有一位不得不提,便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廷画师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其线条细腻,色彩华丽。
而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则描绘寒冷萧条,给人一种孤寂感,这两幅作品形成强烈对比。另外五代的贯休和尚也遗留了不少绝世之作。唐时,大部分有名的画家都是宫廷 “出生”,到了王维的时候,他就摆脱了宫廷的束缚,也不为皇帝画画了。由王维开始,画家要精通“诗、书、画”。还有以及米芾、米友的米家山水,梁楷、牧溪的水墨。到了宋朝,又得到了苏东坡、文同等文人的大力提倡,文人画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势力。自唐宋以后,中国的绘画非常重视“师承”。宋代由于受理学的影响,绘画构思也非常严谨,重视格物,还讲究题画诗。对宋画与文人画,我几度痴迷,十年不改其心,还曾用瓯塑临摹创作了大量的宋画小品以及宋徽宗的《瑞鹤图》,录入《瓯塑基础教程》一书。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杭州,绘画便从立轴发展成横卷。南宋梁楷之后,中国绘画便开始往写意画的方向行走了。我在一些瓯塑作品里也尝试用写意的手法去创作,如《泼彩大罗山》、《豆蔻华年.尘世莲开》、《泼彩江心屿》系列作品等。
(温州江心屿:青弘坭塑)
南宋时代,温州也诞生了一批影响历史的人物,如哲学家叶适、陈傅良,文学家谢灵运在温州开创山水诗,成为中国山水诗创始人。南宋灭亡以后,北方的蒙古人占据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元朝并不重视文人,很多文人隐居在山里,时局所迫,便发展出一套特殊的绘画,用来纾解心中的悲哀。宋元交替的时候,中国民间的戏剧已经很发达,元代温州有位戏曲家叫高则诚,被尊为“南曲之祖”,著有《琵琶记》等。如龚开的《钟馗嫁妹》就是当时流行的一出戏。龚开特别喜欢画鬼,他画鬼,当然也有讽刺的意味,如《中山出游图》卷。元代这个时期,拥有一波三折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出现了,而今只剩下前半卷: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现代有人争议黄公望的这幅画画的是温州景致,我也曾为黄公望写过一篇专题文章,阐述他的道家思想与艺术创作,同时也剪了一段《富春山居图》用瓯塑制作,收录《瓯塑基础教程》。
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领导绘画界的两位文人,一是钱选,一是赵孟頫。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以及儿子赵雍都有佳作留世,而钱选在宋亡后,从此隐居了。他倡导大家临摹唐代的名作,恢复唐代的绘画风格。随后,元代出现了“四大家”吴镇、黄公望、倪瓚、王蒙等。他们大多远离城市,在安静的山水里,过着自在简易而逍遥静谧的日子,生活的何等平凡又伟大。元朝灭亡后,出了戴进、吴伟、周臣、沈周、文徵明等人物。元朝以后,中国版画传到欧洲,也对西方的印刷术和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世界最早的版画,就是中国版画,崔子忠和陈洪绶都做过民间木刻版画的工作。明朝亡后,陈洪绶投身沙门做了和尚。
明代温州尽出奇人,内阁首辅黄淮、张璁及张璁授业之师李月川(李阶)、大学问家刘基、名臣章纶、发明家赵士桢以及书画家任道逊等。而美术史上的八大山人(朱耷)和石涛(朱若极)都是明朝王室的后代,所以明朝的灭亡对他们打击特别大。(石涛有一组《渊明诗意画册》,我曾也效仿其笔触以瓯塑再创)他们二人把满腔亡国的悲哀寄托在书画里,虽然八大山人有时疯癫,有时衣衫褴褛在街头,却从未失去自我,纵使笔不笔,墨不墨,孤寒的画境透露出他内在的坚守!
总之明代是一个很复杂的时代。一方面,有画家努力模仿唐宋古画,从事复古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画家大胆创作,破坏规矩,使绘画呈现全新的面貌。徐渭就是大胆创新的人,以及个性潇洒的唐伯虎。从明朝到清朝的这一段时间,有许多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当时正是公元16、17世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绘画上格外重视“透视学”。
在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的这一段时间,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要算是乾隆皇帝的宫廷画师郎世宁(意大利人)康熙时到中国,他的画颜色很鲜艳。清中期的时候,由于工商业发达,有很多城市变得格外富裕、繁荣,诞生了画风自由活泼的扬州八怪,最有名的是金农和郑板桥。之后,中国和西方接触更加频繁,工商业城市逐渐多了起来。商业繁荣更加有利于市民画家的成长。当时在沿海一带活跃的市民画家有虚谷、蒲华、任熊、任薰、任伯年等。这些市民画家,脱离了文人孤高的性格,和民间艺术打成一片,任伯年最喜欢画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故事画,例如“女娲补天”、“苏武牧羊”、“花木兰”、“钟馗斩鬼”等等,我也曾用瓯塑的形式,临摹创作了一组任伯年的人物小品。任伯年受到陈洪绶的影响也很大,他的人物造型很奇特大胆,也具备强烈的民间性格。而虚谷原来是一个清朝的将官,后来也出家做了和尚。虚谷的画有很强的西方色彩,喜欢鲜艳的颜色,用枯墨画出光影。再后来便是清末民初的齐白石,他的名气太大,我就不多写了。而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等,是最早到欧洲学习西方绘画的中国画家,他们曾与毕加索交游切磋。回国以后,徐悲鸿就拿欧洲绘画的一些长处来改良中国的绘画,画过很多大幅的油画。而张大千则去往敦煌,开始收集临摹大量的敦煌作品,同时也破坏了大量的敦煌壁画。温州到了晚清也有一批伟人崛地而起,如孙衣言幼子孙怡让(温州二中创始人),以及被称为 “温州三苏”的苏昧朔、苏步青、苏渊雷。此处特别介绍一下方介堪先生,他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温州的瓯塑能够成为国家级非遗,方介堪先生有着功不可没的一笔,日后再专题细写一篇!随后还有书画家马公愚、马孟容等……
紧接着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了,这个时代经历了大师陨落的痛苦,文革的天空血洗了中国,给现代人留下了一片空白。同时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就是生在改革中,长在国旗下的孩子,出生在这个跨世纪的好时代。如果可以,我永远不想长大,就这样一直保持童真、赤诚,体会生活的美丽、艺术的可爱。然而这个时代温州书画界也是轰轰轰烈烈,前仆后继出现一批文人学者型的书画家,花季少年的岁月跟随云门学习书法,但十多年来,师公陈之卿先生亲自栽培教导我。后来向温州书法家吴永龙先生学习水墨山水画,我也曾用瓯塑创作临摹他一系列的山水画,而我大量《逍遥子》系列禅画作品就是在听涛庐诞生的,于此同时也用瓯塑再创了一组王学钊老先生的山水画,一并录入《瓯塑基础教程》。
(吴永龙山水画:青弘坭塑)
宇宙浩瀚无边,历史滚滚东逝。瓯塑只是一粒尘沙、一个点,我希望以这个“点”撬开中国的美术史,把瓯塑“点”进中国的美术史,点上浓浓的一个点!为温州,满心欢喜;为中国,满心欢喜;为世界,满心欢喜!
我希望天地万物都来做我老师,人人都能成为我老师,而我只想当个好孩子,做个好学生。因为孩子是最能发现世界的美丽,无善无恶亦知善知恶,却从不愿参与善恶是非之争斗。书到最后,愿人人都能做个童真的孩子,发现美好,成为美好!
青弘写在何漏居
已亥惊蛰
延伸阅读
一个“苦行僧”流落人间,用泥作画震惊视野
她手中的泥,比金子还贵
青弘瓯器展亮相
这个博物馆有戏:镇馆之宝被“盗”
2018温州文博会侧记 关键搜索词:青弘
点开阅读原文!艺术家商城更多精彩,让你更加艺术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