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董卿
董卿,1973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1999届本科班和华东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研究生班,获得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17年11月,入选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同年12月,获“2017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年度匠心制片人奖。
董卿:积累越多、你越闪耀
原生家庭
董卿常在节目中落泪,而她在镜头前的多数眼泪,都来源于谈及童年与父母。
董卿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海,父母是双双毕业于复旦的老牌知识分子,父亲董善祥出身贫苦,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通过刻苦学习考入高等学府复旦大学,为妻女提供了较为饱足的物质环境,因此他坚信努力真的能改变命运。
在此情形中,董父便希望自己的女儿同样钻研学业,每天抄写朗诵诗词古文是雷打不变的功课。童年时期,天未大亮,小董卿便要从被窝中爬起来,去附近的中学操场跑至少一公里。虽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董卿当时还是觉得“特傻”:
“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
董卿不喜欢自己陷于这种笨拙努力中,小姑娘对文艺方面更有兴趣,倘若哪日董卿如同每个年轻女孩一般捧着镜子细看自己,父亲则严令禁止:
“一个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钢索上行走
17年前,董卿抛下在上海台积累的名气,决心北上。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时,董卿心下拿不定主意,接连给多个朋友致电,询问自己该如何做选择,此时她已经29岁,年近而立,只身北漂真的合适吗?
孤零零一个人回家后,看着狭小的房间,董卿难以遏制地感觉孤独,就连角落里染灰的行李箱似乎都在强调着“人在异乡”,她不时冒出一种提起行李箱回上海的冲动。然而,她的执拗与好胜心不允许她落荒而逃。
她不断去主持晚会与文娱节目的演出,两年内主持了一百三十多场,有一次累得尾椎骨第四节骨裂,仍是咬着牙完成了主持。在上海电视台积累的名气不再,作为“外来人员”若想在央视立足,董卿得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让全国观众都记住这个上海姑娘。
一直成长
与倪萍合作的《声临其境》节目进行到访问环节,董卿自知与专业配音演员自然仍有差距,她宁愿一遍遍下笨功夫去练。有人问为什么要做这些呢?
她和倪萍相视而笑:“我只是想要站在姐姐身边,用这样一次并肩合作的经历告诉她,这么多年,你没有看错人。”
央视“姐姐”眼中的董卿
倪萍:董卿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温文尔雅,端庄秀丽,当时她在央视2套的时候,我就很欣赏她,当时我就和我们部里的人说应该把她调过来。在我的眼中,董卿无疑是最优秀的接班人,从形象到内在到外在董卿都非常合适,所以她今天拥有这样一个品牌是必然。
势如破竹、坚持到底
2007年元旦,《欢乐中国行》推出特别节目,上一位嘉宾表演完毕,时间距离零点还有两分半钟空档,镜头切到董卿身上,她身着浅金色华美礼服,衣裙上碎钻璀璨,看上去一如往日般大方得体。耳麦中,却不断传来导播急促的声音,由于导播误判,时而传出空档时长两分半,时而变成一分半……
比起导播来回折腾得手忙脚乱,董卿则有条不紊地编出临时台词,用一系列煽情且富有积极意味的排比句渲染现场气氛,并为即将到来的零点画上一个完满的句点,她话音刚落,恰好新年钟响,一秒不差。
众人皆称这是董卿主持生涯的“金色三分钟”,却不知她在台下付出常人数倍的努力,才能造就如此辉煌时刻。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2017年初,董卿以主持人兼制作人双重身份立于《朗读者》的舞台上,此时,她已经44岁。
《朗读者》是一档以个人成长与情感生活和传世佳作结合的文化类节目,台上的董卿比以往还要纤瘦,穿着合体的西装,笑容一如往常般和煦,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每当镜头切向观众时,台下的观众几乎都在拭泪,那些被情怀戳中而无所适从的情感突然有了去处。
人们逐渐发现,春晚舞台外,那个逐渐从舞台边缘转至舞台中心的女主持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累,“知性美”与“古典美”是那段时间董卿身上最多的标记。是了,诗人痖弦形容美人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这样的女子脸上是文气,眼里是慧气,身上是静气。
董卿朗读|《没有你,万般精彩皆枉然》
“
积累越多、你越闪耀。
——董卿
”
【播音艺考稿件】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全文
编辑整理|播音艺考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