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感悟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毕淑敏
【编者按】随着毕淑敏从军到从医角色的转换,从西藏到都市的地域变动,她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内涵也随之变得宽广丰厚,她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正式确立。她小说中的贺顿、简方宁、浦小提、郁秋容等女性在历经生活的百般折磨后仍然无法取得灵与肉、性和爱、婚姻与事业间的平衡。都市系列中女性在事业、家庭、爱情三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女性在生存状态上的尴尬和艰难处境都透视出毕淑敏对女性命运的自觉思考。
《旅行使我们谦虚》
央广网|张舒越(朗读)
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旅行。旅行比居家的时候辛苦,这是不消说的。
中国有句古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说的就是这份不易。但时间长了,待在家里,筋骨锈了,就会生出一份隐隐的焦灼,迫不及待地想到外面去走走。
是什么诱惑着我们放弃安宁和舒适,离开温暖的家,在某一个清晨或是深夜,毅然到遥远的他乡去了呢?
当然,很多时候,是为了谋生,为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理由。但是,随着温饱的解决,我们越来越多自觉自愿地选择了——人在旅途。
一次,我应邀到国外访问。在规定的活动完结之后,主人很热情地让我挑选一个完全自由的项目,以便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我想了想,提笔写下了:乘坐火车或是长途汽车,在大地上旅行。
主人看了看那张纸说,好,我们很乐意满足您的要求。只是,您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您究竟要到哪里去呢?
我说,没有目的地,不到哪里去。坐着车在土地上行走,就是目的,就是一切了。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
旅行使我们谦虚。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
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久久的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仄斜、肌力减弱、肺廓扁平……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告辞了亲人,踏上旅途吧。
珍惜旅途吧。火车上那些不眠的夜晚,凭窗而立,看铁轨旁一盏盏路灯,闪着紫蓝色的光芒,倏忽而逝,许多记忆幽灵般地复活了。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是一种溶剂,溶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向相识才几个小时的旅伴倾诉衷肠,彼此那样深刻地走入了对方的精神架构。我甚至知道几位青年,竟这样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有人把这些解释为——旅途使人们亲近,是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正是因为同乘一列车、同渡一条船,才使我们如此亲密。
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旅途也有困厄和风雨、艰难和险恶。但是,这不会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脚步。旅行正是以一种充满未知的魅力,激起人们不倦的向往。
文/毕淑敏
毕淑敏除了书写自己的创伤经验外,她还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人普遍表现出来的受创反应。得益于与创伤亲密接触的职业机缘,毕淑敏在散文创作的时候总是聚焦于现代人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创伤,她敏锐地看到在高压生活的笼罩下,现代人的心灵千疮百孔,这些心理问题或表现为缺乏对生命、死亡的思索,或表现为心理焦虑、压抑,它们长期在无形中作祟,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毕淑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一并将他们反映在了散文作品中,书写进了一个又一个短小的散文故事中,试图用亲切而平和的讲述给予读者启发、帮助他们醒悟。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籍贯山东文登,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历任解放军西藏阿里某部战士、医师;北京铜厂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北京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婚姻研究会常务理事。
人物评价
“毕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王蒙
▎2021播音艺考稿件文本合集
▎特别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个只做艺考稿件分享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