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 | 传| 身 | 教 | | 志 | 存 | 高| 远 |
▲BBC《旷世杰作的秘密之维米尔》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
维米尔画作收藏一览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Edinburgh:1(苏格兰爱丁堡国立美术馆)
Private collection:2(私人收藏)
Mauritshuis, The Hague:3(荷兰海牙)
Gemldegalerie, Dresden:2(德国德累斯顿)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5(美国纽约大都会)
Rijksmuseum, Amsterdam:4(荷兰阿姆斯特丹)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3(美国纽约)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2(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
Herzog Anton-Ulrich-Museum, Braunschweig:1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4(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Buckingham Palace, London:1(英国伦敦白金汉宫)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Boston:1(美国波士顿)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1(维也纳)
Musee du Louvre, Paris:2(法国巴黎卢浮宫)
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Dublin:1(爱尔兰都柏林国家美术馆)
Iveagh Bequest, Kenwood House, London:1(英国伦敦)
National Gallery, London:2(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维米尔曾经被人忘却达两个世纪之久,后来才被“发现”。18世纪的大多数传记作家都把他忽略了。到了19世纪,注意维米尔的人显然多起来;自20世纪以来,研究维米尔的人就更多了。
以前,维米尔屈尊排在荷兰小画家之列;而今,他的地位扶摇直上,同哈尔斯和伦勃朗并列为荷兰三大绘画大师。世人何以要对维米尔如此前恭后恭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时过境迁、审美趣味变化、人们摆脱某些偏颇,恐怕其中重要的一条。
然而,关于维米尔其人、其画,大家却始终不甚了解。维米尔的生平,若明若暗,维米尔的作品,众说不一,对维米尔的评价,至今尚无历史定论。为此,这位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曾经获得一个雅号:德尔夫特的斯芬克斯。
▲戴珍珠的少女44.5 x 39 cm1665年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公认为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7世纪的一幅重要油画作品,被誉为是“北方的蒙娜丽莎”。自从127年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无意发现后,解开这张维米尔画作的秘密成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目标。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描绘了一位有着天真眼神的年轻少女,她戴着充满异国情调的头巾,双唇微启转头凝望,似乎要说些什么,却又被观者打断。感谢维米尔,他在光影运用上的非凡才华,让这位少女似乎活了起来,还把我们也拉进画面中,透过她质询的双眼,描绘出她纯朴自然的姿态。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姿态,让作品超脱出时间和空间,获得永生。在黑色背景的强烈映衬下,对少女脸庞的精致描绘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美国女作家特雷西·雪佛兰深深着迷于这幅画,并于1999年创作了同名小说,虚构了一个画家与少女的爱情故事,而根据同名小说拍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曾获得第61届金球奖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等。
关于这幅画的二次创作并没有止步于此。
▲山本修《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猫》
日本知名画家山本修曾根据原作创作过一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猫》,画中似回眸的少女直接变成了一只猫。
▲赫伯特作品
英国画家赫伯特画过同样的题材。
而国内也刮起了一阵《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模仿风潮。
▲站酷 by 考拉大人
▲站酷 by 小小安妮
▲站酷 by 左撇子画渣
▲站酷by此处禁止游泳
言归正传,我们来谈谈今日的主人公——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维米尔
(1632.10.31~1675.12.15)
17世纪欧洲绘画以荷兰画派为代表,荷兰画派的代表是举世闻名的哈尔斯和伦勃朗,然而在他们身后还有另外一颗星星,在被发现之前,一直处于默默无闻、黯淡无光的状态,甚至在他死后五十年,历史学家便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画一直被认为是别的荷兰画家的作品。
直到19世纪中叶,一位被放逐到荷兰的法国评论家托尔,花了三年时间进行调查,才“重新发现”了这颗蒙尘的明珠,随后他的名字便传遍欧洲画坛,他的作品也备受推崇,在离世两百年后,他才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与哈尔斯、伦勃朗并肩而立。
他就是被遗忘了近两个世纪的画家,维米尔。
维米尔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就在挂满油画的店里玩耍,油画作品激发了他对于艺术最初的热情,他很早就开始学习绘画,并且在绘画上展现出不凡的天赋。他于1653年结婚,并成为代尔夫特圣路加公会的画师,1655年,父亲死后,维米尔继承家业,一边从商,一边进行美术创作。
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平常市民的生活。他的绘画特点是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这种艺术风格使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感,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并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现诗意。
关于他是如何走上艺术之路的记录寥寥,观者只能只能在他的作品中窥得几缕蛛丝马迹。
▲写信的女人和女佣72.2 x 59.7 cm1670年
这幅画描绘的是在房间的一个角落,光线从窗户照射进来,女主人坐在桌旁写信,站在她身后的女佣正向窗外张望。颇具魅力的女主人的袖边和她左肩上的衣饰是灰绿色的,而右肩已经变白。她左肩后面的墙壁是有些刺眼的白色,墙上坑坑洼洼的表层与暗色的袖子形成了强烈反差。而与右肩袖子的亮白相对照的,是墙上呈现出的一片灰蒙蒙的调子。
▲花边女工24 x 21 cm1671年
这是维米尔一副极为优秀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一个女工正在认真地编织蕾丝花边,这个十分普通的场面在维米尔的笔下被描绘得富有诗意,女工的神情专注平和,灵巧的手指在飞快地穿针引线,浅黄色的衣服和身边蓝色的坐垫显出一股宁静和温馨,给人以美的享受。
▲倒牛奶的女人41 x 45.5 cm1660年
这幅画是最典型的维米尔的光源。以窗户为光源,有意避开阳光直接照射的那一刻,选取天光进入厨房,让阳光慢慢地浸润着厨房里的每件物品,这种精心的选择显示了维米尔在表现光感方面的卓越技巧,这幅作品不管是整体还是局部,都体现了画面中那些在自然光线的透射下描绘的对象,有序地流动在柔和明媚的光线中。
《倒牛奶的女人》构图简单,轮廓清晰,环境也是随处可见的淳朴,画中的女仆表情安详,内心平静,她从上衣到裙子用红、黄、蓝三原色搭配,形成原色对比,而为了不显得突兀,维米尔没有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样处理得色彩分明,而是降低了颜色纯度,使得画面变得古朴而典雅。
▲窗前读信的少女64.5 x 83 cm1657年
在荷兰的民俗中,喜欢写情书和读情书,由于北欧缺少光照,所以风俗画家为迎合大众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常常选择在充满阳光的室内环境中读写情书的题材,《窗前读信的少女》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画面描绘了一位正临窗专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专注、庄重大方,仿佛被信中的内容所吸引,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沉静中消失不见。这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室内宽敞而简朴,仅有的窗帘、台毯显得质感厚重沉稳,具有一种崇高冷峻的美感。
▲读信的蓝衣女子46.5 x 39 cm1663年
他还创作过同样构图的画。
▲绘画的寓言120 x 100 cm1668年
这是一幅画家的画室写生照,也是一幅风俗性的自画像。
画中的画家即是维米尔自己,他身穿荷兰17世纪中期流行的服装,背向着观众正在专心写生女模特,模特是画家的女儿,她化装成头戴月桂冠、手持长号和书本的女神,迎面的壁画挂着尼德兰的地图,室中悬挂一盏精美的吊灯,厚重的帷幕使近景处在背光里,由窗外透进来的光线充满画室,画面中心和人物处在阳光下,明暗对比强烈,地平面上铺着黑白相间的地砖,透视处理得巧妙,从而造成了极强的空间感。
这也是维米尔向历史致敬的作品,表现出他对旧时代的缅怀。
画中的他穿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墙上挂的是古地图,那是荷兰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最重要的是他的模特,她扮演的正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历史的女神克莱奥,克莱奥手中的书本很厚重,看似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而号角则有着画家传扬自己的美名的期许。
▲Woman witha lute51.4 x 45.7 cm1664年
▲Youg woman playing a guitar53 x 46.3 cm1672年
▲戴珍珠项链的年轻女子45 x 55 cm1662年
▲写信的女子45 x 39.9 cm1666年
▲A Lady and Two Gentlemen78 x 68 cm1659年
荷兰的风俗画画幅较小,而维米尔画画极慢,一张小画幅的画通常会花几年的时间完成,他现在留存的作品全部拼到一起也没有伦勃朗的一幅《夜巡》大,他画得慢也是一种特色,在沉静的时光中与自己相处,并且研究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绘画方法。
▲伦勃朗 夜巡 437 x 363 cm
▲Allegory on Faith88.9 x 114.3 cm1674年
他的创作是基于对日常生活仔细的观察与感悟上的。
在理性主义时代,随着科学的发展,荷兰画家们努力探索表现可视世界的方法,尽可能自由地描绘他们眼睛看见的东西。许多画家利用光学仪器研究透视法则,并运用于他们的作品中,以产生逼真的视觉效果。
维米尔曾借助过一种类似照相机的“暗箱”去观察描绘对象和检验画面的透视关系,尤其是用以取得画面的特殊效果。
在《绘画的预言》画中,模特的形象显然比画家小,可观者还是感到她站的地方离画家不远,仿佛观者是靠近画家背后去看女模特,两个形象的距离拉开了。地面方格子瓷砖的排列也使画室有了进深感。此外画家还通过画中物体的位置差异使观者产生强烈的立体印象。
▲持天平的女子42.5×38cm1664年
维米尔对焦点距离透视也颇有研究,为了使一个物体在空间中退到另一个物体之后,他把这一个物体画得模糊朦胧,而将另一物体画得清晰鲜明。《持天平的女子》中,那称金子的夫人的手画得十分清晰,背景画得很模糊,造成了不同的焦点感觉,从而有了不同的空间。
▲Mistress andMaid90.2 x 78.4 cm1667年
▲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39.4 x 44.5 cm1661年
他的造型和构图也十分独特。通常画面上只有一两个人,既无庞大的场面,又无戏剧性的动作,但并不失于简陋单调,而有一种单纯隽永之美。他有深厚的写实能力,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心理和动态,但他不作琐细的描绘,而从大处落笔,使画面具有浑然的气势。
▲拿水壶的年轻女子45.7 x 40.6 cm1665年
在《拿水壶的年轻女子》中,这种技巧极为明显。在布局和平面安排上,维米尔的画具有整体的和谐。
▲熟睡的少女87.6 x 76.5 cm1657年
如《熟睡的少女》这幅画,一个少女,一间房间,一张桌子,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音乐课64.5 x 73.3 cm1665年
《音乐课》中的家具和其它东西,安排得恰如其分,有一种谐调的秩序感,使画中房间看上去比实际的房间还要大些。
整个“黄金时代”的荷兰画家,由于受意大利卡拉瓦乔主义的影响,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引进绘画中,在体验光的效果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维米尔与他的同时代艺术家相比,更依赖于从光和色彩方面观察对象,更真实、完美地表现室内物体在光照下的效果。他不像别的画家那样,用削弱色彩光辉的办法来表现空间关系,而是通过对色彩的微妙而精致的调整去暗示空间。
▲德尔夫特风景96.5 x 117.5 cm1661年
对日光的精心描绘,在维米尔仅存的两幅风景画之一《德尔夫特风景》表现更为突出。这城镇刚刚下过一场雨,砖墙上还闪烁着耀眼的水珠,空气澄澈,万物清新,非常清爽宜人。这幅画真实地画出了天空的云彩和弥漫的阳光。
维米尔成熟期作品的色调,主要是由蓝色和黄色组成。《音乐课》中蓝色的椅子,米黄色的墙壁,黄色的古钢琴;《倒牛奶的妇女》中蓝色的围裙,黄色的上衣,都非常谐调,表现出宁静、安详的气氛。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派克说:艺术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相辅相成的。他以《倒牛奶的妇女》为例,指出画中蓝、黄二色相济,产生出了美妙的效果。维米尔作品精巧完美,他很讲究笔触的方向和笔毛的纹路,也很注重颜色的厚薄和纯净。运用这些绘画技巧,他有效地传达出了深沉而又明朗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亦是他的作品的特征。
▲A Lady Standing at a Virginal51.7 x 45.2 cm1672年
▲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and Mary160 x 142 cm1654年
▲老鸨143 x 130 cm1656年
▲Diana and her Companions97.8 x 104.6 cm1654年
▲Girl with the redhat22.8 x 18 cm1667年
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评价他说:维米尔是那个时代和他那个国家最完美的象征之一。
美术史家也赞誉他为“歌颂宁静生活的诗人”、“描绘光色变化的大师”。
作画程序·技法
1、先将画布上胶,在油和乳胶里加入白铅粉、白垩粉、黑色、红棕色等,制成“底漆”。
2、将上述“底漆”刮到画布上。
3、维米尔可能不在画布上画草稿,而是用自制的那种装置在画布上描出物体的轮廓。
4、在作品中采用多种技法,如采用薄涂法、亮部厚涂法、暗部晕染法等,但整个画面处理得很薄且很有光泽。
5、维米尔调色板的外缘颜色为原色,内缘颜色是原色加白后调出来的灰色,这其中包括惟他独有的“维米尔黄”色。
被遗忘两个世纪之久,才被“发现”。
维米尔只活了43年便与世长辞,可即便如此,他短暂的一生也过得极为穷困,命运对他的眷顾姗姗来迟,他固守着自己的一方绘画王国,像是喧闹世界中的一位隐士,专注于绘画研究,不攀附权贵,不流于世俗,贫困和疾病也没能让他放下画笔。
▲SaintPraxedis68 x 78 cm1659年
▲Study of a young woman44.5 x 40 cm1667年
▲The astronomer45 x 51 cm1668年
▲The Geographer53 x 46.5 cm1669年
▲The glass ofwine66.3 x 76.5 cm1660年
▲TheLittle Street44 x 54.3 cm1660年
▲The Love Letter38.5 x 44 cm1669年
在多年后,他的作品终于得到世人承认,大放异彩。
有人说:“他的画作像是冻结了时间,又仿佛是时间本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大师作品,
请持续关注言志美术官方公众号!
-end-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言志美术2020年寒假班招生简章
▼▼▼
点击查看言志美术2021届校考班招生简章
▼▼▼
点击查看言志美术价值998元网校课程
▼▼▼
点击查看言志美术2020届最新美院校考战报
▼▼▼
言志美术作为政府高度重视的朝阳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人杰地灵,取景于自然,孕育着浓郁的艺术气息,是每个画画人芳华时候的诗与远方;置身言志校园,你可以像电影里文艺的画家,妙手丹青,匀红点翠。
(杭州言志美术萧山新校区环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