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 精 彩 的 美 术 类 公 众 号 ///
最近小志看到一组可以说是
充满视觉冲击的雕塑作品
这组作品叫《open mind》
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元素都是
肢体,液体,人的脸部表情
这些新奇、大胆,有些重口的
雕塑作品来自雕塑家曾章成
/曾章成 /
现当代艺术家
专长陶瓷、陶瓷雕塑技巧
擅长以细致写实的雕塑手法
表现超现实的艺术
1960年,曾章成在香港的一个贫苦家庭出生了,刚满四岁,父亲便染上毒瘾,母亲迫于无奈带着他离家出走。
忙于养家的妈妈没太多时间照料孩子,大自然中、泥土、树叶、星星、岩石,是他的主要玩具。
即使成年,曾章成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没有钱读太多书,早早辍学后,他做过很多无关痛痒的工作,服务员、炸薯片、烫衣工人、冷气学徒、跟车,后来为了赚更多钱,他当了警察。
在当警察的13年期间,下班后曾章成会到香港艺术中心转转。有一次偶然邂逅了泥雕艺术,一见钟情。
“那一刻,我好像进入了真正属于我的世界。看见墙上贴了一张陶瓷课程的海报,是一见钟情,是内在最真实的声音。”
从小并没有上过科班的他,玩起泥巴来却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像是鱼游到了大海,像是种子在春天发芽。他深藏在内心里的话,可以通过无声的泥土自由表达出来。
于是他果断辞职,毅然踏上了这条艺术之路。那年他已经31岁。
有人问起他有没有后悔前半生浪费了许多时间,他说,“过去的好与坏,也是引导我们去寻找最终想要的自己。”
可能正是警察的经历,让曾章成见证过太多人性的残忍,可能是儿时艰苦的生活,让他对于生活格外敏感和关注。
所以刚开始做雕塑时,他总喜欢用狰狞、愤怒、仇恨、恐惧、焦虑,等不愉快的成人形象表达情绪。
作品里面充满了夸张,恰恰是我们现实中无法言喻的心里话。高超的技艺,源自对兴趣的狂热。
“后来我慢慢接触到小孩子,经常和小朋友相处。这段时间我很享受,更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我们相处融洽,我的童心被唤醒了!我渐渐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从那时起,他开始将小孩角色放入创作中。
“我作品中的小孩或天使,在心目中代表了年轻一代。我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演绎成人世界,原来可以很诙谐幽默。”
这些小孩儿,不想长大,喜欢哭和笑,喜欢卖萌、喜欢嘻嘻哈哈,喜欢打,喜欢闹,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宝宝。
而后数十年如一日,他专注陶艺、陶瓷雕塑创作,终是自学成才,成为雕塑圈中的大师级人物,在国际上也获奖无数。
他的作品新奇、大胆,个人风格明显在扭曲、挣扎的面容下包裹着对人生的思考童年的困苦、中年的豁达都被他一点点捏了出来。
就在他雕塑事业渐渐走上正轨之时,他的母亲却因病去世。老人躺在病床上没有恐惧和抱怨,平静面对死亡的画面,让他发现了生命的另一种意义,对于要走的道路不再有那么多斗争和挣扎。
这组《净土》来源于母亲的离开,一朵朵雕刻着人形的花瓣,在盛开在凋零,默默接受大自然的循环规律。
他还对现代人的所承受的压力清晰的描述出来。作品《清醒梦》中,他透过精湛的雕塑技法,将陶土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一张张宛如橡胶般扭曲、夸张的超现实脸孔,彷彿诉说著现代人无从释放的压力,令人惊艳!
“有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想看,什么都不想听,想静静”
一个个清醒梦作品,发泄着现实中的不如意,对抗着一个个负面情绪,当大梦初醒之时,回想一下,其实有些琐碎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
以及对人类日常悲喜的刻画之外,还对世界议题有着深切思考。在《Here and There》中,将人脸比作战区,头部变成坍塌的房垣。令人骇然的残酷面貌反映了时人民的不幸,呼吁人们追求和平。
在与泥土相处的这些年里,曾章成从中领悟到了:柔软与接纳。泥土教会他安然地接纳身边所有事物的原貌。
曾章成说:“慢慢亲近泥土,才发现这个过程之中,它一直疗癒我,一直抚平我过去对世界的不满。直到现时为止,我基本上与它融为一体,有着同一个理念:世界是漂亮的,没有甚麽值得我们去投诉。”
而他不仅创作能表现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绪陶瓷,也在积极探索液体陶瓷的无限可能。
作品竟可以展现液体飞溅的瞬间,充满想像又极具浪漫。
如今61岁的曾章成仍是个多产的艺术家,平均一周可创作一个雕塑作品。虽学艺起步晚,但熟能生巧,厚积薄发。
在他的手中,泥土似乎有了神奇的魔力,他们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那种触感那种平滑的感觉,似乎都像真人一样下1秒就要呼吸。
在他的泥土作品中,不仅仅只是个装饰品。运用着小小的装饰品存在着各种各样,深刻并且值得反思的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