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 精 彩 的 美 术 类 公 众 号 ///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里
有一个绕不过且响当当的名字——艾轩
说到艾轩,或许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说起诗人艾青,应该大家都知道
很多经典的诗都是出自于艾青
艾轩,就是艾青的儿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艾轩就开始了
写实油画的创作,多年以来
艾轩在写实油画领域探索很深
他通过对西藏人民的描绘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厚情怀
但作为当代写实油画的“盟主”之一
艾轩的绘画道路也并不是
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
已经七十四岁的他,在过去的岁月里
也曾历经磨难,才攀此高峰
也许艾轩的故事写下来
才是一本厚实的励志奋斗史
1947年,艾轩出生,在这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父母的失和,让幼年的他游离失所,缺乏关爱,在各种腾挪中,艾轩孤单寂寞的长大,却也没能换来太多的注视。
小小年纪的艾轩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拿起了画笔。后来提及自己走向绘画的原因,他只是说,多少跟父亲曾经从事过画画有关吧。
艾轩幼年的学画之路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而显得波折起来,自学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走,七八岁时父亲又被打为右派,艾轩只能小心翼翼的生活着。
艾轩和何多苓
直到他15岁那年,他辗转听到北京有个“少年之家”,只要能进那里学习画画,就能考上美院附中,艾轩自己拿着自己的画跑去那里找老师。
老师说学生招满了,艾轩执着的让老师看他的画,不看,就站在寒风中等,再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被他打动了,老师看了之后惊讶于艾轩出色的天赋,让他如愿进了少年之家,一年之后,艾轩也顺利的考上了美院附中。
在央美附中时的艾轩
附中一年级,艾轩就赶上了“四清运动”,本该无忧无虑全心学习绘画的附中时代也成了劳动的时代,各种劳动都一一实践,在这些过程中,艾轩忍受了辛劳、痛苦还有各种各样的眼神,这样的磨练让他在以后的日子从容的面对来自各界的眼光,再低的社会角色于他都没有任何的影响。
附中的三年尽管时间被占用,但还是学到了很多绘画基础方面的知识,这个阶段对艾轩来说,其实是一个重要且难忘的时代,也是他真正开始走向绘画道路的开始。
附中毕业,艾轩又赶上了“知青下乡”,在张家口的农村,艾轩遇到了学画以来最大的障碍——不准画画,在当时看来,画画那是“资产阶级业务风”,是坚决要禁止的。
但在这四年里,艾轩利用各种偷偷摸摸画画的时间,将自己的绘画技法和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之前在附中没有得到解决的绘画问题,艾轩也一一自己找到了答案,绘画变成了艾轩的信仰,这种信仰牢不可破,艾轩在这样的时间中成熟起来。
回头看过去,艾轩的学画过程似乎一直伴随着“自学”,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有人指导、带领方向。
下乡结束后艾轩回到城里当兵,在成都军区创作组,画画的时间多了起来,艾轩也开始成为一个专职的画家,真正的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家之路。
在四川成都部队时身为行军画师的艾轩
艾轩早期的油画作品
1981年艾轩的作品《志愿者》获得了全国美展二等奖,三十多岁的他开始在画坛名声鹊起。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延续了这种的题材进行创作,但他也敏感的发现了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直到一个机缘巧合,他才真正的下决心改变,迎来了自己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彻底转型。
一个朋友邀请艾轩去四川美院参观,艾轩去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艾轩停下了手中的笔,和很多美院的朋友一起吃饭、喝酒、聊天或者看他们画画。
艾轩第一次体会了那种真正的散漫和自由,这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神经一直紧绷的艾轩来说,是一次真正的解放和松缓。
他自己都从来没发现他是那样的真实鲜活,不为外界所制约,头一次,艾轩决定要为自己开始画画了,不再是躲避父亲冷漠眼光的挡箭牌,不再是证明自己的“奖状”,也不再是让周围人羡慕的工具,艾轩要开始为自己做些事情了。
艾轩抛弃了往日积极的画风,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西藏,他开始一趟又一趟的进出西藏,不再描绘积极向上的题材,西藏作为一个寄托,开始变成了他画面中的符号。
艾轩在藏区瓦切村和小朋友合影
藏民的形象开始深印在艾轩的画布上,初看他的这些作品,很多人会把艾轩对西藏的描绘看成写实的风景或者人物画,因为他们是那样的自然和生动。
但是仔细看下去,画中的那些眼神,纯粹而宁静,充满着渴望,那些人物的脸庞也显得那样的不沾尘气、如梦似幻。
“有一种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潜在的感觉,我以往没有被发掘出来的,在藏区被发掘出来了。我心中常想,有一个孤寂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给它,在纷扰中寻找到一份宁静,在西藏,我找到了这种感觉。”
下面这幅作品这幅素描《圣山》,是冯小刚在2010年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2072万高价购买艾轩的作品,创下个人拍卖价格新高。
艾轩在油画写实的物象中,寄托了自己的思绪和感情,他用借景写情的方法,创造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有意境的画面,这幅圣山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艾轩这种人物形体的描绘,看似具象实则抽象,掩藏在写实下的是他个人的意愿和理想,他将自己的情感转换为具象的形体,是他内心的独白,是他自我的完全释放和体现。那些纯净的眼神,正是艾轩澄净内心的写照。
艾轩的写实作品不同于以往西方传统意义的写实,他几乎是完全自学成才的“艾轩”式的写实。
他的写实不是一板一眼的对着模特的描绘,也不是描绘之后的简单加工,艾轩是对题材的重新创作,即使是存在的人物,也再将其变为自己的那种“虚构”。
这种“再创作”并不因为“虚构”而苍白无力,反而因为其中完全艾轩式的存在,使得这样的画面感人起来,抒情而孤寂,又带着不可琢磨的神秘。
他的画面多安排单个人物,并且喜欢半身像构图,这样的距离对于人物的肢体语言以及表情的呈现,正好达到了一个极好的“尺度”。
而在这些藏族组画作品中,藏族老人,小孩,妇女,以及男人都曾出现在其中,而刻画小女孩以及少女的篇幅数量最大,也是最能引人注目的部分。
画面中独具藏民精神面貌的人物,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草原,甚至被冰雪逐渐覆盖的千里雪域中,人烟稀少,入眼处萧瑟无比,扑面而来的便是无尽的孤独感。
在人物和背景的结合之下,这些画面仿佛给观众展现了一个个真实又生动的藏民故事,在艾轩的画中,也隐藏着一首略带感伤的诗,述说着一段淡淡的寂寥,不得不说,这意境很美,他画的是画,也是一首诗...
从九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末,艾轩的作品开始更加频繁的作为母题出现在作品中。
这时候艾轩作品的风格也从现实主义中慢慢脱离开来,情感的叙述更加加强,人物的描绘尽管依然“强大”,但是夺人眼球的焦点却已经从唯美的人物形象转变成了画作中强大的情感流露。
藏族女孩等形象也转变成为艾轩借物抒情的载体,其意义比上一个阶段更为丰富和完整起来,不再单一。
这个阶段是艾轩风格形成的重要奠定期,也可以说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艾轩的风格真正确立了起来。
2000年之后,艾轩在经历了风格的转变期之后,开始进入更加沉稳的思考时期,他开始糅合过去自己创作的各种题材跟风格,人物形象和情感并重。
此时的作品彻底摆脱了过去非常现实的情感和描绘基础,而开始具有超现实主义的韵味,唯美依旧,但是却因此罩上了一层奇妙的外衣,这层外衣是飘忽的发散的,是艾轩心态的变化,是一种放下了愁绪,更高远的眼光。
2008年开始,艾轩开始了水墨创作,题材仍是西藏人物风情。
艾轩的写意水墨,绝非一般水墨画家标榜的文人墨戏,他画水墨的态度一如写实油画般严谨,自我要求依然不懈,每一幅水墨,都先得做出许多草稿,加以归纳、构思才会进行创作。
在他笔下的水墨画西藏女孩,依然有一种摄人魂魄的美感和韵味,尤其是画面女孩纯净的眼神,有点空洞,有点漠然,有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始终能打动人的内心......
“水墨画和我的油画一样,只是媒介和表现形式略有区别,但是绘画是一样的,都是我通过最朴素的形式表达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而在他的素描草图中,在人物服装上的笔墨不多,甚至有一些可以几笔之下就匆匆带过,但是人物的双眼以及神情,却一定要投入的刻画。
纵使无需色彩的点缀,黑白灰之下的人物们,已经焕发出了特属于个人精神面貌的独特气息。
艾轩笔下的作品
正是凭借一双双清澈的双眼
吸引无数观众的瞩目
但能将这样的情感付诸于作品当中
其间的实力足以令人赞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