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后,各类状元都会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仿佛这些都是自家孩子一般。而双一流、985、211等高校亦是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热议。
相较于学神级别的状元和各类重点大学,基数更大的二本院校学生更像是“沉默的大多数”寂寥无声。
二本院校的学生们
在我国的高校体系里面,“二本”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相比于很多211、985院校,二本学生身上既缺乏光环,也没有话题性。
去年,广东F学院的黄灯老师出了本书《我的二本学生》,关于二本学生黄灯老师是这样描述的——
“就像一堆被打湿的柴火,你怎么点都点不亮。”
“人生没有戏剧性,也没有太大野心。”
黄灯老师的话或许有些片面,但很真实也很残酷。受教育环境的差距,带来影响是天差地别的。
黄灯老师在书里说,她身边的二本生,按部就班,很少和老师争论学术层面的问题。“反正现实的东西,他们会一项一项去完成,不会去做一些特别叛逆的事情。”
回顾60、70后这辈父母、老师的教育,我们也不难寻出些许根源。多数父母和学校,都偏爱“规训”式教育。在家里,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就像从小训乖了的孩子,在思想自由的大学氛围里,却又期待他们翻身而起,挑战权威。
当然,二本学生本就是个庞大的群体,个体差异千差万别,黄灯老师的话也并不能直接代表整个群体。
20年前的大学是怎样的?
20年前的大学,是什么样?
在包分配年代,连专科生都不愁没有好工作,名校生就更抢手了。十五六岁的青年若能考上师范、财税中专,同学和邻居能羡慕好几个月。
1999年,国家开始大学扩招计划,招生规模从过去的二三十万,一下增加到150万人。如果说,90年代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扩招后的大学教育,则变成了大众教育。
学历本印得多了,学历自然也就不值钱了。
深圳某中学,就招北大硕士当老师;杭州的街道办,也来了一群北大研究生。硕士学历尚且变得普遍,普通二本就更司空见惯了。
黄灯老师在《我的二本学生》中,亦有二本生对于学历、工作的描述——
“对于那些二本学生来说,如果能够考公务员,应该已是非常好的出路。但对重点大学的孩子来说,他有更好的选择,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对于二本学生来说,公务员几乎是最优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它只限专业,却不限985、211,‘只要本科就行’。”
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二本学生碰到的情况,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一般情况下,更愿意聘用名校生。
难道,二本学生就业真的没有出路吗?
就业难、考研难不是二本学生独有的问题
的确,二本学生在客观存在的学校“鄙视链”中并不占据优势,在按照学校排位一刀切的粗暴筛选中很容易成为受害者,但就业难或考研难可不是只有二本学生所面临的。
每到毕业季,“最难就业季”一词就是新闻标题中的常客,每一年都是最难就业季,更有调侃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而考研人数的猛增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高校毕业生人数)
在就业方面,二本学生未必没有优势。
二本院校往往具有浓郁的职业教育色彩(非科研导向型)。在其主打专业上,不仅和业界有着深厚的渊源还有较高的认可度,这种“对口”衔接给学生带来的优势甚至不亚于一本综合型学校的学生。
譬如,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等皆是如此。在阿里不止程序员,产品、运营甚至HR,基本上各种类型的岗位都有“四非”学生存在。
从实际来看,二本学生并没有像黄灯笔下那样前景暗淡。
从2014年至今,仅从F学院考研至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的不下10个人,颇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之感”,但也足以励志。毕业后留在广深一线城市金融机构的也绝不在少数。况且就业和考研的结果也和个人有很大关系,不应该单纯归结到学校出身上。
二本生,路在脚下
学历歧视存在久已,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大众对二本学生的偏见,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努力充实自己。
今年7月10日,来自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万仲禹连发10篇SCI、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的消息引发热议,冲上知乎热搜榜第二。
一众网友纷纷质疑文章“灌水严重”,面对热议和质疑,当事人万仲禹(知乎网友@Molecule)也在知乎上进行回应。
“我也想在读博期间做出真正hard core的成果,很多人会骂我水,这一点我也猜到的,我也愿意接受你们的谩骂,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对一位本科生的学术成果作如此苛责。”
“我大学四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2个月,我想支撑我走到现在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念告诉我把书读下去,读到博士,去做一些真正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二是已毕业的优秀的学长们,他们带给我一个可能,告诉我可以做到什么样。“
最后,万仲禹表示,“我亲自来写这个回答,也希望成千上万的二本学生看到,我们没有985/211的条件,但不代表二本的学生没有梦想,没有权利去追求科学的真理。”
的确,绝大多数二本学生,确实已算不上什么“天之骄子”。但也有不少二本甚至三本的学生,不为自己的出身纠结,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这些人来说,二本学历虽然不是一块好的敲门砖,但也绝对不算绊脚石。
「网友一」
本科大学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医学院,曾经一直以为,像我这种从小镇来的年轻人,能回到家乡所在的市区市医院工作,就谢天谢地了。
后来我觉得人生不该这样随便。2013年我考研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然后2015转成硕博连读,2017年的时候我拿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
我很理解很多二本院校出身同学的不安,感觉很像6年前那个在一个二本院校中不安的自己,一直碌碌无为却又无法真正放下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想说的就是,每个人可能都会有那么一瞬间的顿悟,请珍惜这种感觉。
那一瞬间会给你一种向上奋斗的力量,请用半年、一年的时间去彻底执行它。等考研这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生后面的路就像一次又一次地回放当年,每一次就都能咬牙冲过。
「网友二」本科毕业于一所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二本院校,是那种你只要刚刚过了二本线就能进去的那种。
那时宿舍里有五个女生,其中有三个是天天追剧,上课也是能不去就不去,反正考试之前有划重点,也没有挂科。
后来大学毕业不好找工作,回到老家,托各种关系勉强找到一份跟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一天到晚坐办公室没啥事干,基本是在瞌睡中度过,月工资2500。
就这样过了3个月,觉得自己离曾经的梦想渐行渐远,有些不甘心,于是准备开始考研。
终于,在2015年9月如愿开始上研究生,专业和本科时的一样,软件工程。2017年10月工作定了下来,月薪15000。
「网友三」
我深知自己的学校是二本,在学历方面一定是拼不过人家重点大学的。因此,我很早就开始在旅行社实习,后来跟着学院的老师创业开了一家小公司。疫情之前,公司营收不错,我也很早就实现了经济独立。20年赶上疫情,我们这一届毕业生许多至今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
但在疫情冲击下,旅游业严重受创,许多旅游公司倒闭,同学们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转行进入一些专业不对口的行业。比其他同学幸运的是,我还有一些过去的积累,创业公司还可以维持,随着旅游业缓慢复苏,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在我看来,创业对于学历不佳的同学来说,也许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据我了解,当初选择创业的同学都做得不错。我也向学院老师建议,在就业指导规划中,加入创业咨询和扶持计划,引导更多二本学生在差异化的竞争中,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很多时候,大众都会选择的道路,看似比独辟蹊径更轻松舒适,但其实走得人太多,内卷程度更高,未必比少有人走的路更容易取得成绩。当然,创业不容易,它门槛高,风险大,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修行。
白岩松曾说过:“中国非名校的大学生占比超过90%,他们不是211不是985,也不是现在的双一流,但是他们几乎100%是未来国家各个地方的基石。”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一句话而丧失自己的信心。我们也可以同样站得很高、看得很远,我们同样也能过得幸福、活得自在。
下载优志愿app
快速查找院校、专业分数线!
输入考分,智能推荐能上的大学!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12所名校建立“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十年最有前途的专业准高一到高三暑期逆袭计划,学霸都是这样炼成的!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vs高职专科院校,哪个更加适合你?如何选择?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