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予我们生命的体验;“她”使我们茁壮成长;“她”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开导;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困难和曲折,是“她”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下面就和小艺一起来看看那些名画中最温情的“她”。
达·芬奇《岩间圣母》
画上的情节取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三章《耶稣受洗》故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中间的圣母一手扶着约翰,另一手去抚慰耶稣,体现了人间伟大的母性的力量。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
这幅圣母像上一共画了三个人物,圣母、耶稣与约翰。但人物没有一点宗教标签。圣婴与约翰都画成幼儿形象。年轻的圣母,就象带着两个孩子的民间母亲。构图取金字塔式,据说这是他效法达·芬奇的结果,因为这种构图在当时正是达·芬奇的成功首创,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感。这个时期拉斐尔画的圣母与圣子,都以风景为背景,人物的数目也雷同,而且具有共同性的母爱主题。
波提切利《唱歌的天使和圣母子》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圣母具有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略微伤感的情调。在达雷姆美术馆收藏的《唱歌的天使和圣母子》中,圣母表情严肃,而且稍带忧虑,好像在为基督要遭受苦难的未来而担忧,传达出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爱意。
伦勃朗《伦勃朗的母亲》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伦勃朗在25岁时为他母亲创作了这一幅肖像画。作品中一个虔诚的妇人披着红色天鹅绒外套,包一褐色头巾,坐在一块断壁上读《圣经》。伦勃朗为母亲画的另一幅肖像画,记录了她人生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时的她早已失去了女人的美丽,伦勃朗刻画出了她的每一条皱纹、每一点苦难。他笔下的母亲虽然沉默又冷静,却有极深的感染力。
丢勒 《母亲肖像》 现藏于柏林丢勒美术馆木刻陈列室
这幅《母亲肖像》是丢勒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两个月,用炭条为她绘制的肖像,画中的母亲饱经风霜不再美丽动人,却透露出慈爱和真情。题有“这就是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母亲,1514年祈祷周前的星期二夜间二时逝世,享年63岁。”这幅肖像画,是现存的唯一一幅丢勒母亲的肖像,也见证了他对母亲的尊敬与热爱。
安格尔《母亲肖像》
1814年安格尔的母亲安妮去罗马探望他时,安格尔为母亲画了这幅肖像。安格尔希望母亲看上去像能从画布上走下来,肖像充满了传神逼真的特色,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爱,都交融在画面里。
杜米埃《带孩子的洗衣妇》
杜米埃最熟悉也最关心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疾苦,他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个极为平凡的生活场面——母亲带着孩子洗衣服。画家运用激荡坚实的笔触和沉稳厚重的色块、粗犷的线条,塑造了为生活而奔波的母与子。母亲挎着一篮子洗好的衣服,带着不能离开她的孩子急速地奔跑着,画家着意刻画了人物奔走的动势所体现的内在精神。表现出了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母亲,是一个不辞辛劳的劳动者。她健壮的身体隐含着她具备克服一切困难、承受一切重担的能力,是法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如同一座纪念碑。
弗朗索瓦·米勒《喂食》 现藏于法国卢浮宫
这幅画描绘了三个孩子在等待母亲轮流给他们喂饭,反应了当时的农村贫苦家庭的生活状况。凡在农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画面中描绘的情景,从中体会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爱。
惠斯勒《母亲》
惠斯勒最有名的肖像画就是这幅《惠斯勒的母亲》:67岁的母亲侧脸端坐,脚踩在脚凳上,目光凝视前方,很难揣测在想什么。据说,惠斯勒那天在等模特,但模特没能到达,于是妈妈同意代替模特坐在那儿让儿子作画。正是这种血缘情感上的密切关系,使母亲常成为惠斯勒描写的对象,也只有母亲,才愿意这样为孩子静静不动数小时。
保罗·高更 《母亲肖像》
文森特·梵高 《母亲肖像》
曾在法国南部同住的高更与梵高,都通过照片描绘过自己的母亲。高更为母亲所画的肖像,来自于她年轻时的一张照片,高更故意将母亲的面部特征进行夸张,嘴唇画得更厚,鼻子画得更宽,这也许是为了强调他母亲身上的西班牙异域血统。梵高则觉得母亲原始的黑白照片太单调,所以按照记忆来描绘心中的母亲形象,给母亲画上了淡绿的面孔与深绿的眼珠。两位艺术家都通过照片与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将对母亲的思念与爱意定格在作品中。
阿希尔·戈尔基《艺术家和他的母亲》
《艺术家和他的母亲》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阿希尔·戈尔基通过画笔记录的他和母亲的合影。原照片本是寄给阿希尔远在美国的父亲的,最后却因母亲的去世成了阿希尔日后怀念母亲的凭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籍亚美尼亚族人遭受大屠杀,戈尔基的母亲带着孩子们逃亡到俄国的亚美尼亚。戈尔基和妹妹随后和他们的父亲在美国团聚,但他的母亲却死在了逃荒路上。这幅绘有母亲的画作,阿希尔用了十多年不断地重画又涂改,就如同不愿承认母亲和家园已经离他而去。
弗洛伊德《母亲的肖像》
这幅作品是弗洛伊德为母亲画的十多幅画像其中的一幅,也是画家为母亲所作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母亲身上那白色的衣裙套装,给人一种纯洁与高贵的感觉,这是画家对母亲的崇敬之心,也是对母亲情感的一种特殊描述。
大卫·霍克尼《我的母亲,博尔顿修道院,约克郡,1982年11月》
艺术家们迥异的生活境遇和成长经历,常常在他们的母亲肖像中表露无遗。在画作《我的母亲,博尔顿修道院,约克郡,1982年11月》中,画家大卫·霍克尼用一种照片拼贴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穿着廉价雨衣的美国女人,她看起来非常孤独。画面一角,画家穿着昂贵皮鞋的脚故意被画入画中。画家想用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体现他和母亲的困境,以及在生活中面临的绝望,霍克尼甚至在他父亲的葬礼上画母亲的肖像。
看完了西方绘画中的母亲,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画中的母亲。
宋 王居正 《纺车图》
这是一幅北宋的风俗画,画面细致生动,图中一位妇女双手引着线团,另一个妇女一边摇着纺车,怀里还照顾着一个婴孩,身后还有个用线牵着蟾蜍玩的小孩。不仅现代的妇女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古代妇女也是如此,母亲注定是个辛苦的角色。
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
图中表现的是宋代市井中就有的木傀儡戏表演,记录了傀儡戏艺人携妻带子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大骷髅背后另有一妇人,怀抱一婴儿,正在吮其乳汁,妇人双目注视前方发生的事情,神态安详。一个小儿被小骷髅吸引昂首伸臂,小儿身后有一妇人,做阻拦状,怕其受伤。
清康涛《孟母断杼教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图的中心位置,孟母侧身立于织机边,左手指机,右手执刀,似在训教;右下方,孟轲面朝母亲弓身拱手、毕恭毕敬地站立,那神色专注的样子,未脱顽童天真稚气,表现出对母亲极其恭顺。作者通过对画面精心的构置,充分发挥人物画“造情”、“造境”之功能,鲜明地揭示了绘画的主题。
清 任颐《弄璋图》
“弄璋”是中国民间对生男孩的古称。意思是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后来把生下男孩子就称为弄璋之喜, 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
丰子恺 《小弟弟睡着了》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丰子恺《我的母亲》
罗中立《春蚕》
大家是否记得劳动节时小艺讲过的罗中立作品《父亲》?其实,罗中立还创作了“母亲”,这幅作品叫《春蚕》创作于1983年。《春蚕》描绘的是传统中国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分工,罗中立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表现了一位母亲形象。
母亲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
祝各位伟大的母亲
节 日 快 乐
精彩视频图文
揭秘,中外画家如何死磕出夏日光影?(独家视频)
劳动光荣!皇帝也要自己种地...(独家视频)
世界难题!谷雨中的“雨景”要怎么画?(独家视频)
惊奇,东方的春天竟然比西方多一个半月!(独家视频)
大发现!女权主义的秘密原来都藏在名画里......(独家视频)
本图文目的为提升大众艺术知识,并非商业目的。部分图片是网络上未申明版权之图片,如有图片版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