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种苹果树的夫妇》
植树节到了。大家有时间的话,多去种树。
之前美国NASA官网显示,中国和印度,二十年间,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逊雨林。
如果不够直观,可以看看我国现在的毛乌素沙漠。
时间倒回几十年,可是这样子的。
所以啊,没有树,生存环境会变得十分恶劣。
没有树,世界绘画多么的单调
不仅如此,很多绘画也会消失,世界会变得索然寡味。
外国
如果没有树,梵高的杏花是开不起来了。
△梵高《杏花树》
荡秋千,只能在铁架子上了。
△弗拉戈纳尔《秋千》
不存在森林,可能也不会有熊。
△希施金《松树林之晨》
住的地方,不会这么风景如画。
△约翰康斯太勃尔《干草车》
男男女女,不会有这样陶醉的景象。
△莱顿《陶醉》
不会存在这么美的林荫道,只有公交和马路。
△莫奈《圣日耳曼森林中的林荫道》
在城市里放松身心是不可能的,每天面对水泥房子,人都要抑郁了。
△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日》
中国
如果没有树,展子虔的这幅画,可能不会出现。
△隋·展子虔《游春图》
山都是光秃秃的,中国有没有山水画都不一定。
△萧照《秋山红树图》
放个马,可不会有这样的景观。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局部
这种S型的构图会消失,只会有老鹰叼着野兔。
△崔白《双喜图》
书屋前,都是光秃秃的。
△马远《梅花书屋》
办公场景,不会这么美。大概率和我们现在的写字楼差不多。
△周文矩《文苑图》
以上可见,树对生活环境以及艺术的影响。
下面再来说说树,是怎么影响中外绘画的。
树,影响中外的绘画
外国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是画树高手。
他有一句名言:“树的每处分枝合起时,与原来的树干一般粗。”
△达芬奇手稿
这一时期,画树追求科学性。另外多以宗教、神话故事为主。
比如波提切利的《春》、弗罗芒《摩西和燃烧的荆棘》等,树仅仅作为陪衬。
△波提切利的《春》
△弗罗芒《摩西和燃烧的荆棘》
17世纪中叶,出现了洛兰的《帕里斯的评判》、霍贝玛的《林荫道》,等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
树在风景画中,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克劳德·洛兰《帕里斯的评判》
△霍贝玛《林荫道》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兴起,原本宁静的田园生活被打破。画家们对未来感到担忧和迷茫,同时对过往充满了眷恋。
这一时期,画家笔下的树随处可见。比如卢梭的《梦》,柯罗《蒙特枫丹的回忆》。
△卢梭《橡树》
△柯罗《蒙特枫丹的回忆》
印象派崛起后,欧洲的风景画色彩表现,变得更加多元。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塞尚《大松树和圣维克多山》,是其中代表作。树本身美丽如画。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塞尚《大松树和圣维克多山》
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的巡回画派兴起,风景画既写实,又抒情。
萨夫拉索夫《白嘴鸦飞来了》,一片萧索之中,暗含着无限的希望。
△萨夫拉索夫《白嘴鸦飞来了》
中国
在中国,画家笔下的树,通常用来托物言志、烘托氛围、表达情感。
苏轼的《枯木怪石头》,寄托逸趣,树磊落不群,奇奇怪怪,令人联想起苏东坡的不合时宜的感觉。
△苏轼《枯木怪石图》
也有用来烘托氛围的,比如宋徽宗的《听琴图》,我们会觉得地清境绝,非常古雅。
△宋徽宗《听琴图》
马远的《岁寒三友》,则是表现志趣,松、竹、梅寄托着他高洁的情操,以及一种超逸的追求。
△马远《岁寒三友图》
也有用来表现天人合一境界的,松风是天地之音,高士静听,自有一种超尘脱俗之感。
△马麒《静听松风图》
从上可知,树和中外的绘画,一直密不可分。
再来分享一个西溪艺得美术馆的《植树节》视频。
完整版,可点击“阅读原文”或下方小程序,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