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大雪迅速又快乐地造访了北京的天空,以及朋友圈。
美院人的朋友圈也被刷屏了,除了雪中校园,就是对于北京迟来的第一场雪的各种感慨。
不过很快,因为微博传来消息说是人工降雪,大家都大呼被骗,仿佛是一位自诩天生丽质的女星暴露了整容真相一般,人工雪不受待见的程度直逼雾霾,联想到也许就是为了减霾才降了这么一场雪,这完全就是长成雪花样子的霾啊。
不过身为美院人,最擅长的应该的就是为每件生活中的小事加上艺术的滤镜,探究生活中的一切艺术化的可能性,人工增雪,或者说人工天气这件事,真的就那么没有诗意吗?
学艺术的人提到人工天气,大概没有人不会想到《闪电的原野》这件经典作品。
这件作品,是大地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德·玛利亚,在1967年的新墨西哥州创作的,他埋下了400根钢桅杆,每根都有一个针样尖端,排列如一张巨大的钉床,覆盖了一块巨大的平原。每根钢杆都能起到将空中的雷电引到荒原上的作用,从而在合适的条件下,制造了一种局部的人工雷电气候。被引来的闪电成为原野这个巨大的画布上落下的笔划,一种极致的视觉语言元素。即使没有雷电闪耀,这些排列有序的金属立柱,仍然显示出与大自然并立的人工力量。
大地艺术也叫地景艺术,始发于美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艺术运动,其表现为大地景观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这也是一种在自然界创作的艺术形式,创作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环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机材料,以及水等。其创作旨在对地景的讨论,作品经常出现在对公众开放,远离都市文明的地区,大地艺术作品时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变、侵蚀的客观属性,从而导致很多早期作品仅仅短暂地存在,如今只能在纪录片或者照片档案中找到。
大地艺术经典作品《螺旋形的防波堤》
大地艺术可谓代表着将自然语言纳入艺术作品的步伐,且材料的时间性带给了作品无限的变化魅力,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而许多经典作品都对当今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克里斯托夫妇的包裹系列作品:
《被环绕的岛屿》
《被包裹的峡谷》
《包裹海岸》
《包裹德国国会大厦》
再比如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朗的系列作品:
美国艺术家 迈克尔·西泽尔的系列作品:
甚至近年来有些大地艺术作品直接就与公共景观工程结合:
美国越战士兵纪念碑及公园
如果你是一名风景园林或者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你可以在朋友圈大声宣告,今天的人工降雪不过是你们专业祖师爷们玩剩下的创作方法而已。怎么样?这个逼格够不够高呢?
视觉艺术领域也有类似的骚操作,虽然展览场地不像荒原那么大手笔,运用的视觉元素却是至尊绝对,有一位名叫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艺术家将太阳搬到了泰特美术馆里:
不仅是太阳,几乎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气候手段都被他使用过。
瀑布:
彩虹:
海市蜃楼:
甚至是雾霾:
看过这些作品之后,是不是觉得连雾霾都瞬间变得可爱多了呢?下次雾霾刷爆朋友圈的时候,相信你一定能找到作为艺术生独特的视角来欣赏和吐槽。也希望不管是什么天气,大家都能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给平凡的生活加上一层艺术的滤镜,不管什么天气都是朋友圈最酷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