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位“乡村”广播员,从事播音工作半辈子之久,一颗热爱的心从来没有变过。
李万双,洪雅县瓦屋山镇应急广播站工作人员、文化站工作人员、义务外宣通讯员。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为乡亲们广播各种资讯,并主动向外界宣传家乡,其拍摄的新闻图片、视频及文字稿件被各级媒体采用数百篇,多次被洪雅县委、县政府评为外宣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
他说,在群众眼里,我永远是个“广播员”,不管走到哪里,村民都喜欢和我拉家常,他们也非常乐意给我讲述心中的想法和需求。我希望能一直坚守在这条战线上,为繁荣乡村文化继续耕耘。
1986年,22岁的李万双被招聘到他所在的炳灵乡广播站工作。如今,原炳灵乡、张村乡和吴庄乡3个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乡合并组建了瓦屋山镇,他就成了瓦屋山镇应急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在“主播”岗位已坚守33年的他,每天的工作不仅包括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农业技术、应急知识等传递到22个村的喇叭里,还要负责喇叭维修以及镇文化站等工作;同时,工作之余他还主动向外界宣传家乡,受到广大村民欢迎。
作为一名山区广播员,从1986年至今,李万双的初心从未改变。尽管收入少,但他却在一间简陋的播音室里,用一支笔、一个话筒,以及一腔热情,支撑起瓦屋山镇广播站,将党的声音传遍山里。
“70年代,当时还在念小学的我,望着家里墙壁上挂着的一个有线广播喇叭出神,对里面发出的好听声音很好奇。”回忆起和广播的初次结缘,李万双笑着告诉记者,为了寻找喇叭的声音来源,他搬来一条高板凳,爬山去左看右看,忍不住伸手去摸了又摸。
也就是从那时起,李万双便与广播喇叭结下了缘分。听着喇叭里播出的节目内容,他总是意犹未尽,心里想,哪天他也要写出点东西来让播音员念。为此,他便开始提笔学写广播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了“本台通讯员李万双报道”的字眼。“当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李万双表示,再加上他会修喇叭,此后,写稿子、修喇叭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1986年,农村有线广播进行升级改造,当时的乡广播站站长王寿培发现了他的这个特长,便找到李万双问了几个广播方面的专业问题。“王站长发现我在此方面有些天赋,写的广播稿件也很有新意,便邀请我到广播站帮忙了。”李万双介绍说。
年轻好学的李万双很快就掌握了线路架设维护、机房操作与维修等专业知识,无论哪个村的广播线路有故障,哪家的电视信号不好,他都会及时帮助解决,受到了领导和村民们的称赞。由于成绩突出,1989年2月,他被县广播电视局评为广播稿件采写先进个人。
与广播结缘至今,李万双已经在岗位上坚守了30多年。虽然直到现在还只是一名临时工,收入低、工资少,但因为对广播电视宣传的喜爱,他从不计较物质获得。
“我做播音员不是为钱,图的是宣传党的政策,帮助乡亲们了解信息。”李万双说,在偏远乡村,广播就是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让大家精神有所寄托,还能让大家能直观地了解国家大事、乡里乡亲的新鲜事文明事,“同时,通过广播还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并能服务乡亲,我感到挺开心、也挺充实。”
担任广播员期间,李万双每天定期播放新闻、农业科技知识、安全隐患提示等村民关心的内容。有时谁家的小孩走失了,他也会帮忙通过喇叭寻找。
“如果没有广播,乡镇干部就要进村挨家挨户宣传政策,遇到暴雨预警等突发情况,还要及时入户告知村民。”瓦屋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瓦屋山镇辖12个村68个村民小组,共有1920户,7800多人,以往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低,使得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窄。而只靠乡镇干部入户宣传政策法规,既增加工作量,又收效甚微,广播站的存在,架设起了党政机关与群众之间便捷沟通的桥梁。
除了热爱广播员的工作外,李万双还将他拍照、摄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他用手中的钢笔、相机和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瓦屋山镇历年来发生的大小事情、风土人情及群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宣传家乡及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打开李万双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上千篇美文美图,篇篇记载着瓦屋山的美丽画卷。在镇文化站工作过程中,李万双发现,瓦屋山镇的魅力需要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瓦屋山,助力其发展。于是,他发挥自身笔杆子作用,努力搞好宣传,时时分享自己亲身体验文章,做到文图并茂,他所拍摄的照片经常在各级报刊上刊出,拍的视频也被中央电视台及省、市、县各级电视台采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十多年的坚持,让李万双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回想几十年前播放的内容,对比现在的内容,我真是觉得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这个普通农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好。”李万双高兴地说,接下来,他会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让乡亲们更多地聆听党的声音,感受到文明的滋养。
<文章与素材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
你有什么疑惑或者
下期你希望看到什么内容,
都可以在对话框中给小影老师留言哦,
我会仔细一一回复,
千万不要吝啬你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