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象仪》by 张博文、苏伊杰、赖祥建、黄海峰
《皿》by 向婷婷,郑觐文,黄威娜
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五号宇宙”
乌托邦实验,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
12位青年艺术家
通过4组科幻新媒体装置
展开了人类社会
是否为“第二十六号宇宙”的实验猜想
*本次艺术实验项目免费向公众开放
视频来源于“X情报社”
并选择“混合现实”技术为主要表达媒介,分为四个小组,以不同的话题为切入点,展开了各自的探索与创作实践,最终以四种不同的作品形式引导观众观察隐藏在现实中的异像及超现实话题。
《异象仪》by 张博文、苏伊杰、赖祥建、黄海峰
现在登录“二十六号宇宙”
开启科幻畅想
《异象仪》
作者:张博文、苏伊杰、赖祥建、黄海峰
指导教师:郑靖
根据对“二十六号宇宙”的猜想,总结出“观”与“反观”的主题。通过一个特定的仪器来表现出跨越时间维度的独特观察视角,不同时间坐标下的我们与“他们”相互观察着。
《皿》
作者:向婷婷,郑觐文,黄威娜
指导教师:郑靖
一直以来我们是否生活与别人的监控下却浑然不知,我们命运中的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是否都被它人掌控着,我们是否只是一件件实验品,是否一直处于被观察之下,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在装置语言下表达单人观测的角色感并在空间中营造被观测的状态,使用混合现实技术重新解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Mirror》
作者:张培羽,郑钰炜
指导教师:郑靖
你在看镜子的时候镜子也在看你,利用镜子中观测到的世界与你真实看到的不同引发反思--我所处世界真的就只是我看到的样子吗?
《梦蝶》
作者:彭乐乐 黄颖诗 文华月
指导教师:郑靖
人观察世界时以自我视角为中心,时刻是观察世界的发起者,而觉察到的事物则始终受到自身感官的限制。
当这层限制被打破,在被转换的视角下,人是否会发现那些不曾察觉的正观察着自己的他者呢?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正如庄周梦蝶,不知孰主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