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舟,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7月毕业留附中任教。1995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1999年起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2003-2007任教于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主题阐释
前言
整个艺术史是基于不同观看方式的历史。时代的更迭导致观看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创作者审美意识的变化,赋予了艺术作品不同的精神风貌。
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尤其是油画),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同时在自身的文化习惯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及至当下,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视觉语言与西方艺术融合接轨的同时,其精神内蕴逐渐凸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质——比如追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空灵”等东方文化特有的审美价值。当然,除了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同,由此各自持有的观看方式亦不尽相同,导致在作品的指向上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所形成的轨迹,以及和西方艺术的差异性,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和借鉴的路径。
艺术家何红舟作品欣赏
印染厂工人
布面油彩
160cm×120cm
2021
乐葵与文森
布面油彩
100cm×100cm
2020
红舟绘画的题材多半是肖像和人体。这个题材从他1988年的毕业创作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这样一个看似狭窄的领域里,他有自己认定的抱负。他的画有情节,但绝不止步在写实性的叙事上,而更多的是借此题材表达他对油画语言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状态的看法。
红舟十分在意笔下对象的精准,同时警惕着由于过度精确而滑向描摹的边缘的危险。因此,他的画从不流于小笔的精雕细琢,哪怕刻画再精致,也是用大笔“带”出形的精准,是在“绘”的过程中用笔“带”出来的洒脱,并在寻求形态和笔锋双双饱满的建构之中,达到他心中对绘画界定的高度。这样的画是最难的。好像董其昌的画,也好像王蒙的画,不险峻,不张扬,也不靠奇山怪石、奇葩异草的烘衬,而是以温厚内敛的笔墨学养诠释着对绘画的理解;也像魏晋时的小楷,平和,醇厚,有节制。这真是艺术中的高难境界。——孙景刚《“蜀道”之难》节选热土
布面油彩
180cm×90cm
2004
醉汉
布面油彩
90cm×60cm
2003
学生肖像
布面油彩
180cm×90cm
2018
女大学生
布面油彩
200cm×110cm
2011
博罗利亚的街景
布面油彩
60cm×40cm
1995
泛舟尼罗河
布面油彩
100cm×100cm
2018
圣托里尼的黄昏
布面油彩
60cm×80cm
2018
斯德哥尔摩街景
布面油彩
60cm×90cm
2009
雨后的卑尔根港
布面油彩
60cm×90cm
2009
雨中即景
布面油彩
60cm×50cm
2009
湖畔
布面油彩
50cm×60cm
2011
威尼斯小景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04
塔里木河边的村道
布面油彩
50cm×60cm
2019
胡杨林边
布面油彩
60cm×80cm
2019
湖光
布面油彩
60cm×80cm
2019
上海老街
布面油彩
80cm×80cm
2010
万松岭
布面油彩
60cm×50c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