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环境和语境是变了,但新闻记者以不变应万变的仍然是:拥抱现实的热情,直面人生的勇气,开掘生活的冷静。
写这个题目可以说蓄谋已久,但真动笔时还是挺纠结——准备挨骂。声讨者中可能还有对元宇宙、直播带货、视频变现等特别感兴趣的研究者,因为在逻辑和赛道方面,“网红记者”与这些热点多有相似之处。
事情的起因可能地球人都知道:1月10日,一则#王冰冰塌房#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一名网友在百度贴吧里发布了一条“重磅”帖子,并宣布对王冰冰脱粉。在这条帖子里,他公布了自己扒出来的王冰冰私人信息。(这名网友在网上随意曝光个人隐私和没有考证的信息是违法的,笔者绝不赞同这种做法。)
“国民初恋”人设崩塌,这还了的。于是,不少媒体挺身而出对网曝者口诛笔伐。这种道德的愤怒当然无可非议,怜香惜玉更是可以理解,但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问题应该思考呢?我的思考是:
(一) 当“网红记者”颜值被过分夸大时,这是网红,不是记者。
有人考证,2020年9月22日,央视新闻的B站官方号发布了一条名为《总台记者王冰冰:“快乐小草”,再也不用担心会“秃”了》的视频。这条播放量高达640万、弹幕数超过2.1万的视频,让笑容甜美、亲和力十足的央视记者王冰冰迅速出圈,成为人们眼中的“国民初恋”“央视小仙女”。
坦率地说,这种蹿红的方式很可疑,因为这不符合人们对新闻的认知,更与对名记者的期许相悖。从中国的彭子冈到国外的法拉奇,从炮火连天的喀布尔的央视女记者到哭了个震动全国的“小莉帮忙”,这样的女性名记者有谁是靠脸吃饭的?新闻的本质属性与娱乐性的“笑容甜美”真的没啥关系。
(二) 当“网红记者”比照流量明星时,这是网红,不是记者。
为了证明“网红记者”的专业能力,有人列举了王冰冰的出镜表现:一条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公益新闻。在这条长达6分钟、一镜到底的视频里,王冰冰不仅展现了专业的记者功底,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保护现状。一方面,身着亮黄色衬衫、带着甜美笑容的王冰冰,犹如一阵清风,打破了观众对新闻记者着装单一化、表情严肃化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王冰冰将晦涩难懂的科技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出来,也正是这种接地气的表述方式,迅速拉近了观众与主流媒体的距离。
可惜的是,网曝和人肉搜索从来就不相信专业能力。既然是娱乐性的出场,就得给娱乐化的退场买单。
(三)当“塌房”类的“网红词”用来形容“网红记者”时,这是网红,不是记者。
百度对“塌房”的解释是:塌房一词起源于饭圈。比喻自己喜欢的事物(尤其是偶像)毫无征兆地被卷入负面事件,并伴随其形象受损、粉丝流失等。“塌房”一词原作“塌房子”,于2019年上半年出现在豆瓣等平台上,随后开始在饭圈和整个中国互联网上传播。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该词演变为“塌房”。其衍生义是指当知名偶像爆出丑闻,并且随媒体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就会产生舆论焦点,吸引吃瓜群众。
请注意:这里不断出现的饭圈、偶像、粉丝等娱乐热词十分扎眼,如果是自媒体的“网红记者”本无可厚非,但主流媒体不是自媒体,放低身架不等于降低档次,新闻娱乐化的旁门左道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新闻传播的环境和语境是变了,但新闻记者以不变应万变的仍然是:拥抱现实的热情,直面人生的勇气,开掘生活的冷静。
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ID:qnjzbj),作者:时统宇,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粉丝群聊
/添加客服微信号:byzc2003 →备注“入群”
设置星标
/点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设置星标
蔡紫采访冬奥会运动员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