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头像教学一直是整个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有衔接几何石膏、静物素描的作用,又是半身带手与全身人像基础。因而,教好它与学好它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就高考美术而言,素描头像是我们每年经常碰到的考题。相对于半身带手、全身人物像,它是简单得多;但尽管如此能够切切实实画好的为数仍然不多,而存在的问题倒是方方面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 “大的基本形特征” 总是把握不住。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两眼的视线不统一,观察头像不整体,其距离画得过宽必然会拉宽脸部基本形,过窄脸部的基本形就会变瘦。
2、五官画得过小,脸部就会挤成一团,造成脸部臃肿;五官过大,脸就会相对变小,从而使得它容不下五官,因此,头像也就变成了畸形。
3、当眼睛移动向右时画左眼,移动向左时画右眼,画出来的两眼必然不会在同一视线上。
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
1、调整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看形不看线。
2、看形要花时间去比较线,找出大小、长短不一的正确比例关系。
3、固定焦点透视的变化,观察形体时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位置,注意形体整体关系与透视变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绘画进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基本形不准时,我们就应该马上停下来,从画面整体性把握的角度,来认真思考,反复分析基本形大动态的变化,以及形体整体调子的轻重变化。
二、“花”与 “乱”的缺点在画面中表现也很突出。
产生花、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是由于过于刻画局部而没有顾及到其它部位的相互关联造成的,东一块西一块杂乱无章。
2、是由于铺调子的色度不够均匀
解决它的办法有:
1、铺暗部调子时用笔一定要均匀,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调子的同时要注意与结构相结合。
2、如果亮部的斑点过多就用橡皮把它轻轻擦掉。如果暗部过多则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揉,以使得它的调子更趋于统一
3、就是作画时必须避免盲目用线,注意到线条一定要表现到形体、体现到结构的转折。
三、“腻”与“木”也是我们画面中常犯的错误。
腻是指脸部找不到明显的形体转折面,到处都磨得光光滑滑的而且还没有色度变化,木跟腻的画面效果恰恰相反,它的毛病在于过分夸张形体的转折面,好像是用由一块块被割成的木头组成的。
解决的办法是:
1、人物都是有骨有肉、有方有圆的形体,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时,该方的画硬一点,该圆的画软一点,亮部转折轻而准确,用笔用线得当,其毛病是可以克服的。
2、作画的过程中,如果不是为追求某种形体转折风格的话,还应是提倡正确的处理画面的“前、中、后”三度空间。
老师,画素描的时候头部的体积总是画不出来,请问老师该注意哪些环节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注意头部顶面侧面底面几个大面的交代,这几个大面之间的转折部分多刻画,显现出面与面的转折。可以多练一些比较小的头像练习,不能刻画细节的那种。这样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头部的整体空间上。
怎样处理揉擦和排线之间的关系,哪些地方需要排线,哪些地方需要揉。
一般揉擦在暗面或者远处虚的地方,揉擦的效果和排线的效果放一起会产生一种对比效果。揉擦的地方显的模糊,排线的地方显的清楚。所以一般在一个色块的边缘排线塑造颜色形状,色块的里面揉擦区分色块与色块的深浅。
一开始学生的画面比较僵硬死板
老师调整后,用揉擦的方式使得画面变得轻松,质感也更加接近真人皮肤
一开始的画面中,线条没有糅合在块面里,画面显得非常粗糙。
你怎么看待画照片对于教学的作用?
对于初期刚接触头像的学生,照片是个不错的入门课程,因为照片中的形象不乱动,形是固定的,一般照片都是灯光照射效果,光影也比较明显。而且大家统一画同一张照片,问题和优点容易比较。老师也容易讲问题。但是不能画多,毕竟照片是平面的,不方便学生理解和意识到立体空间的存在和重要。
考试现在大多都是头像,长期的静物素描对于考试来说有什么帮助
首先长期作业可以画出足够深入具体的画面,这使学生对深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短期作业很容易画的不足不够不深入,明明还要刻画,总是误以为画完了。其次静物素描中各个静物的质感不同,长时间的观察刻画可以帮助练习学生区分不同质感的刻画手段。这对头像的帮助是很大的,细腻的皮肤,光滑的或者油油的鼻头,干裂的嘴唇,透明的黑眼珠,等等,都需要画静物总结经验。
很多地方的联考都是考默写,但是默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比较死板,怎么样才能画的生动一些。
多写生,多临摹写生出来的作品。
写生的作品,神态和表情都比较生动
边缘线总是处理不好,经常画的很死板,老师画面处理节奏感比较好,请问老师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心得。
临摹是一个比较好和非常见效的学习手段,边缘线的处理建议临一些大师的线性明显的素描,认真学习和尽量理解边缘线的变化原理。然后在绘画练习中认真观察多实践,会比较快的解决和进步。
最后当然是素描组的经典作品啦!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