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腔”是贬义词,你还要学?

播音主持艺考网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播音腔”是贬义词,你还要学?

中国播音主持网

中国播音主持网

视频:抖音(ID:ygxmx666)

此前,有网友发布了一段李瑞英老师讲课的视频,视频中李老师直言“播音腔是贬义词”、“播音是不能带腔的”。引发了网友关于“播音腔”的讨论。

中性词

“播音腔”这个概念专业里其实很少使用,播音理论中也从未阐明。

张颂老师的著作《播音主持艺术论》一书中收录有他在1988年关于“播音腔”的一篇简论。他认为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播音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以体现自身的特色,区别于日常谈话和相声、评书、话剧等其他的语言艺术形式。

确实,如果从广义的概念来说,比如以“播音腔”来体现播音语言的特点“三性三感”(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等方面。概念虽仍比较模糊,但也是合理的。

贬义词

而李瑞英老师说“播音腔是贬义词”,正是因为在当下,大多数时候讨论的“播音腔”已经偏离了播音的“内核”,或者是对“三性三感”片面的理解,变成了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甚至成为了“播音中的固定腔调”,不论什么稿件、对象、场合都用一个腔调去播音,语气、节奏、基调缺乏变化,学了播音反而变得“不会说话”了。

初学播音时,简单的“模仿”,往往学得就是这样一个贬义的“播音腔”,当然这或许是很多艺术、技术学习必经的一个过程,也是对“播音学”不断“认知”的过程。

由“说人话”到“不说人话”,再到“说人话”,这个过程是很难一蹴而就的。

浮夸

我们谈论“播音腔”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种主观的、片面的,甚至是想象中的“腔调”或“专业范儿”,而且这种“认知”很可能已经被扭曲、夸张,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事物本身。

当我们凭借着这种想象中模糊的“感觉”去播音,甚至把“腔调”变成了播音所追求的“目的”,就可能使播音变得“浮夸”、“做作”,而说话真正的“目的”已无暇顾及。

如果说播音要“带腔”的话,那也是为“传播目的”服务的。脱离“传播目的”,单纯的追求“腔”,甚至把“腔”变成了“目的”,这就本末倒置了。

偏见

当我们对一个行业,一个地域,一个群体,了解的越少,“偏见”往往就会越深。

行业外对播音员“播音腔”的“刻板印象”可以说根深蒂固,当然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

大众所谈论的“播音腔”通常与“播音专业”没有多少关联,比如认为“端腔拿调”就是“播音腔”,甚至“发声靠后、压低喉头”都是有专业范儿。

借鉴

作为播音学习者则应避免被“表象”所困扰,尝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借鉴”是学习播音重要的途径,当然也很容易“照猫画虎”。但若注意“广度”和“深度”,是会有很大收获的。

任何作品都有不足,任何老师都有短处,不能只会批判,不懂欣赏。借鉴要“广”,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借鉴也要把握“深度”,一个作品,十位老师播音,就可能会有十个“形式”,“形式”背后的“为什么”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去多思考的。

朴实

练习吐字发声、语言表达,自然不是为了“专业范儿”,不是为了一开口就要显得“操练有素”,而是在日常的言谈中,在不经意间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如果说有“播音腔”,那也一定是经过专业训练之后“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装腔、卖弄”。

创新

当之前《新闻联播》主播上新时,有网友评论“多年没看联播,还是熟悉的感觉”,看到这样的评论确实啼笑皆非。

其实,不能怪观众不看,学播音专业的、从事播音工作的朋友,可能一年也看不了几回传统媒体新闻或其他节目。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求:坚持移动优先,坚持改革创新,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

随着内容、资金、技术、人才向新媒体倾斜,“新媒体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必然优先于传统媒体播音主持,而且这是重要的、紧迫的任务。

几十年来,我们谈论的“播音腔”无疑是传统媒体播音主持的概念。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不论播音腔是“中性词”、“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这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矛盾。

“媒体融合”的改革创新,或许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本文内容来源播音缘(ID:boyin8),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粉丝群聊

/添加客服微信号:byzc2003 →备注“入群”

设置星标

/点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设置星标

中国播音主持网

中国播音主持网中国播音主持网

央视主持人刚强幕后主持残奥会

中国播音主持网

中国播音主持网

中国播音主持网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艺考号-播音主持艺考网-“播音腔”是贬义词,你还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