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的技艺之辩,虽谈不上有多大的声量或吸引过多少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但凡经历过艺考一役的人,在当时一定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让即将进入到艺考进程的考生和即将打算入行的年轻从业者,做好适当的心理建设。
艺考考的更多是技术还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从思想维度上,我们首先要有跨艺术门类的学术思考,能让我们以更广域的知识圈层,去寻找答案;再者今天会由广院老师带着我们以理论结合实践的融合心态,来尽量客观地看待近十年来播音艺考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下内容来自广院孺子牛老师,感谢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思考、进步。
早年从事艺考教学工作时,90后的同学们常常会给予我评价说“老师的课真是干货满满,收获很大”。如是说的原因,一来,我的课堂节奏快,教师会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赶上班级团队的工作步调,三个小时转瞬即逝,大家既学了又练了,氛围还很热烈。另一个原因,恐怕在于课堂上大量考试技巧的引入。这么做,可以让学生明白着力的落点在哪,教师以确实的量化手段,让他们开始明晰地制定接下来的学习计划,而不是用“要走心”“评述要再加强”诸如此类的玄乎话术让学生继续迷糊。可以说,对技巧,尤其是应试技巧的照拂,构成了我早期艺考课堂的教学核心。
之后,随着我考研,回到中传攻硕,到英国读二硕,再又读博。我对于艺考技艺之分的思考愈加深入,并开始尝试着在课堂上做出改变。
一方面,广播电视报纸盛行以来形成的所谓的职业主持人群体,正在受到网络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同时,短视频、移动传播的大行其道,正在重构Z世代的知识脉络。学习的方式在变化,他们的职业观念也在经历混沌。作为师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回答学生们的“我现在学这个还有没有意义”“我和自媒体网红有什么区别”“我大学毕业了能做什么”“社会以后还需要主持人吗”等等这些问题。
这个互动模块,不单单是对艺考教学里学生艺术修养培育、艺术内在意象的外化等部分的正向回馈,更为重要的是,当同学们一旦对这些“(当下的)人生终极难题”有了积极的解释时,他们会把这份自信和果敢悄然渗透进专业学习之中,把看上去普适的应试技巧充分个性化,并与职业目标相融。最后,当他们站上考场时,成为那个自带光环、独一无二的自己。
正因如此,当00后的朋友们开始成为我课堂座上宾的主力后,我很欣喜地听到,同学们不再以“干货满满”来一言蔽之,而是“除了怎么拿高分,老师还会教我们思考以后做什么样的媒体人”“我不再害怕艺考考官对我的考量,因为我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我从不认为艺考教学只应被归纳到纯粹应试主义的范畴,正相反,这个行业,或者说教学过程,有着显著的过渡和引导特点,即,为年轻爱好者点亮语言艺术之光。与此同时,把这束光亮与学生个体的能力、性格相结合,再以现当代播音主持、媒体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所串联,最终,实现艺考育人为本、专业拔尖的理想目标。
是技术还是艺术,你怎么看?
本文内容来源广院孺子牛(ID:gyrzn2020),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粉丝群聊
/添加客服微信号:byzc2003 →备注“入群”
设置星标
/点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设置星标
2023播音主持艺考生要注意这六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