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2023年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招生专业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西安文理学院2023年招生专业,西安文理学院2023年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和师范教育的专业特色。现有教职工114人,专任教师83人,教授17人,博士占比72.3%。学院建有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平台8个,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等省市级重点学科3个,建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等科研创新团队6个。近五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授权专利130多件,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获省市级及学会科技成果奖10余项。学院建有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6项,获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获陕西省一流课程3门,陕西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获陕西省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奖2项,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并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全球20余所知名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及合作。近五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400余项,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9项,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为94.5%,考研上线率达30%、录取率达20%。经第三方机构对160家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

专业介绍

自动化(四年制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面向智能制造产业自动化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自动化工程专业知识、先进技术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智能制造领域自动化设备的工程设计、安装调试、生产管理、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自动化专业始于1980年西安大学,2007年本科开始招生,为我校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相关知识,能够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或博士占比50%以上,专业依托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积极推进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制工作,多方位多渠道激发学生参赛热情,为学生参赛提供协助。专业承担了全校“全国大学生智能制造挑战赛”的组织工作,连续7届组织百余支队伍代表学校参赛,共计获得全国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西部赛区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近五年,学生就业率93%以上,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课程设置]

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及PLC、检测与转换技术等。

[实践环节]

工程认识实习、电工实训、金工实习、电装实习、生产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训、电气CAD实训、PLC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就业方向]

就业去向主要是在自动化系统集成、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制本科)省级一流建设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先进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机械工程相关理论、先进技术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新建本科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培育)专业,2020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05年至今,已招收17届共计1500余人。专业师资团队共25人,教师中副教授以上占比70%,博士学位超过60%,校级教学名师2人。专业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械工程市级重点学科和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3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批校级一流课程4门。聚焦区域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主要培养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成形技术、机械控制工程、数控技术、机械CAD/CAM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实践环节]

课程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计算机绘图综合训练、典型零部件拆装与测绘实训、金工实习、电装实习、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机电液综合实训、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再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机械装置的开发与制造、安装与调试、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智能装备的编程及操作,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就业单位包括机械制造、智能制造企业、高新技术领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从事机械设计开发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大专院校专业教师等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地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立足“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相关技术开发,具备机器人系统的模块级开发、编程调试、智能运维、科学研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专业特色]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2017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新建本科专业,2019年获批西安市重点扶持专业,2020年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才交流基地建设试点院校,2020年获批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站点院校,2022年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院校之一。2017年至今,已招收6届共计400余人。专业师资团队共16人,副教授以上占比56%,博士学位超过60%,校级教学名师1人。专业依托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教育部“互联网+”智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和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10余项,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校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聚焦地方装备智能制造业人才需求,主要培养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相关技术开发,具备机器人系统的模块级开发、编程调试、智能运维、科学研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课程设置]

机器人运动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及PLC、机器人感知技术、工业机器人在线编程、离线编程及仿真、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器人机构学、机器人夹具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

[实践环节]

专业认知实习、电装实习、金工实习、计算机辅助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机器人系统集成课程设计、基于项目的专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自动化生产线调试、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调试、模块级开发、系统集成设计、仿真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及机器人关联和设备的运行维护、研发和管理等领域的工作。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

新工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在光电信息行业及相关领域尤其是智能制造产业中从事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归属电子信息类专业。依托我校“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和“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两个平台建设。坚持面向“新工科”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统领,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光电产业需求为导向,瞄准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新兴产业对于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需求,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培养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具有光电系统设计分析、研发和应用能力,融合“光、机、电、算”专业能力。主要培养方向为“光电传感与检测”。毕业生能在激光制造、光电显示、电子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光学设计、光纤通信等硬科技行业工作。专业师资副教授以上占比达60%,博士占比达80%,教学成果丰富,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3门。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专业承担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近5年来,学生在此项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省级奖励63项,国家级优秀组织奖1项,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奖4人。连续5年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成绩位居西北地区同类高校首列。

[课程设置]

C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激光技术及应用、光电检测技术、虚拟仪器、光学设计、现代光学测试技术、光电图像处理等。

[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光学技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综合课程设计、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光学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基于项目的专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激光制造、光电显示、电子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光学设计、光纤通信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测试、生产、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通信公司及政府部门等,从事光电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工作。

物理学(四年制本科)

师范类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满足教育改革需要,适应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精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良好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范专门人才。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担任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能胜任物理学或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专业特色]

西安文理学院物理学专业由原西安教育学院和西安联合大学物理学专业合并组建,1958年开始招生,为国家一级学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学专业秉承学校“师范做优”的学科专业定位及物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师范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向,多年来致力于为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物理学师范专门人才,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各中学及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本专业以师范生培养为目标,与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育实习基地10多家;近年来建成《中学物理教学法》陕西省教育开放课程1门,学生在全国性教学比赛中获奖30余项。在科研上,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多项。本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目前拥有专任教师2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10人,专业带头人李院院教授现为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以及西安市5211计划引进人才。为适应高素质的师范生培养,聘任陕西省中学物理教学名师等20余中学骨干物理教师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一对一进行教学实习指导。

[课程设置]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计算物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法等。

[实践环节]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专业考察、教育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基于项目的专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也能胜任物理学或相关科技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许多毕业生现已成长为基础教育的教学骨干。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智能感知工程(四年制本科)

新工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市级重点学科,面向区域电子信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立足西安、面向陕西,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电子信息、装备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测试安装、运行维护、项目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西安文理学院于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该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一级学科为“仪器科学与技术”。该专业面向区域电子信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感知、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等多种核心技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面向信息感知技术、信息转换技术、分布式传感技术、数据采集与前端存储及处理技术、数据无线传输技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及科技公司等。

[课程设置]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智能感知技术基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导论、智能仪器设计、视觉感知与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

[实践环节]

专业认知实习、电装实习、金工实习、传感器课程设计、智能系统课程设计、科技竞赛训练、创业创新训练、嵌入式智能系统实训、智能检测系统设计、生产实习、基于项目的专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面向信息感知技术、信息转换技术、分布式传感技术、数据采集与前端存储及处理技术、数据无线传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数据与网络接口技术、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包括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及科技公司等。

本专业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理论、前沿技术与应用能力,能从事装备制造与再制造领域的材料研发、工艺设计、结构与性能检测分析、装置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从事新材料研发、工艺设计与开发、生产管理、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办学过程中秉承西安文理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形成三大特色与优势:(1)凸显“科教融合、项目驱动”育人理念,专业注重借助科研项目整合资源,搭建师生“教学做”创新实践平台,基于“全程导师制”吸引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学生考研就业能力。近五年,学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5-42%,30%以上毕业生进入研究所、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钢铁及石化、半导体材料、航空航天及其他制造业),整体就业率95%以上。(2)倡导“以赛促教、知美并行”培养模式,打造“五大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竞赛,参赛形式灵活丰富,将知识、实践和素质并行。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奖项56项,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申报专利发表论文20项以上。(3)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专业建立一省两市五校教学科研平台,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16家,全博士师资队伍21人,与西安交通大学建立联合研究生培养平台,着力为国家装备制造、先进智能制造业培养优秀人才。

[课程设置]

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材料表面工程基础、逆向设计与增材制造、材料力学与物理性能、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失效分析与防止、材料腐蚀与防护等。

[实践环节]

金相制备与检测、金属材料热处理综合实训、材料测试综合实训、表面工程课程设计、逆向设计与增材制造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装备制造、半导体、生物医疗、冶金化工等材料相关行业,从事材料工艺设计、结构与性能测试分析、产品销售与质量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建有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装备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植入器械优化与成型重点实验室等省市重点实验室。获批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西安市机械工程重点学科、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获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1个、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2个以及校级科研团队3个。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并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全球20余所知名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及合作。

一、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11月获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立项,2016年11月通过验收,实验室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再制造工程分会理事单位、西安市机械工程学会智能再制造分会理事长单位。实验室聚焦表面工程及装备延寿技术、再制造及增材成形技术、再制造智能化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建有一支“大师+骨干”“固定+流动”的研究队伍,研究人员55人,其中正高级18人。实验室有金属3D打印机、增减材一体机、多弧离子镀膜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价值达2000余万元。

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5项,其他各类科研立项223项,科研经费3850余万元,发表论文428篇,其中被SCI检索159篇,EI检索36篇,国内核心178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专利155件,其中发明专利42件;获各类省市奖项16项;产学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与企业共建有长庆油田智能再制造中心和全国首家煤矿设备专业再制造基地——神南再制造产业中心。三年累计成果转化实现新增经济效益逾3.46亿元。

实验室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重点支持机械和材料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训、毕业设计和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近三年,组织参观实验室60余次,科普知识讲座19次,本科毕业设计230余人次,设备操作使用培训86次,学习工艺流程35次,学生获全国3D打印等各类专业竞赛奖52项。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四主体一联合”非开挖水平定向勘察智能装备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由陕西非开挖工程有限公司和西安文理学院联合申报组建。主要依托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和“西安市非开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国内非开挖装备智能化技术,主要在工程勘察、管线智能探测以及地下管网检测与修复等方面开展研究。目前中心已有校企合作研发团队3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13人、博士20余人。中心围绕“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积极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团队目前有三个研究方向:(1)地下非开挖仿生两栖机器人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2)管道内径缺陷检测机器人设计;(3)不锈钢油管内表面强化技术与耐腐蚀性研究。研究中心致力于为非开挖行业提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积极跟踪和掌握非开挖行业领域新工艺发展动态,为同行业提供技术咨询及配套服务,组织开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最终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集研究开发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基地。

陕西省装备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

装备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由西安文理学院和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而成。主要涉及激光熔覆及激光合金化涂层技术开发、铝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技术开发、PVD硬质膜研究、逆向设计与寿命评估、增材新工艺和设备开发、智能制造过程的智能感知与监控、装备智能诊断与健康监测、再制造质量控制与评价等。近年来签订横向项目45项,合同经费1000余万元,成果转化10项,受理授权专利20余件,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1)装备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主要研究装备再制造及增材成形技术、再制造新材料、表面工程及装备延寿技术、再制造产品检测与评估;(2)装备智能化技术,主要研究装备智能化升级、装备多源信息智能感知、装备制造在线监测等。

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获批于2018年9月,致力于把智能制造和工业4.0规范无缝融入到增材制造及工艺装备中,解决装备制造行业复杂零部件快速成形所需的控形控性优化技术及其产业化和智能化技术瓶颈问题。研究方向包括: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的机理研究,增材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增材制造智能结构优化设计。

目前,实验室拥有近净成形系统、金属增材检测设备、残余应力仪等设备,总值600余万元,能够满足从材料制备、组织观察到性能检测的所有实验环节。实验室与西安市增材制造企业密切合作,紧密围绕石油、风机、煤炭等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的增材制造、增材再制造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推广,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增材制造工艺科研成果。

西安市植入器械成形与优化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植入器械成形与优化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11月经西安市科技局批复认定为西安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康拓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联合模式成立。实验室基于制约植入器械定制化和安全化的市场需求,结合西安文理学院学科优势和西安康拓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开发优势,围绕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聚焦钛镁合金和聚醚醚酮PEEK两大类医用材料,重点解决植入器械特色产品快速成形与性能优化工艺过程控制关键问题,致力于成为西安市医疗器械领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示范基地。

本实验室致力于把先进增材制造及表面强化技术无缝融入到植入器械的生产工艺及装备中,引领植入器械国产化发展,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制造产业升级,开展应用示范。主要研究手段有金属3D打印、微弧氧化和物理气相沉积技术,还包括过程传感技术、物理过程仿真、计算材料学、特征分析算法、大数据挖掘等。具体研究方向与内容包括:(1)钛合金人体植入物快速成形过程监控及质量控制研究;(2)聚醚醚酮PEEK及钛镁合金等材料表面改性及其机理研究;(3)植入器械的强度优化与可靠性设计。

二、省市级重点学科

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重点学科

陕西省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是2011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重点学科,主要从事原子与分子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微结构、原子分子高分辨光谱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学科研究团队有教授7人,副教授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西安市“5211”人才1人,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余人。学科团队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6项,地市厅局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专利30余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中国教育学会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陕西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西安市机械工程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市级一流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再制造加工成形技术和装备智能技术。本学科获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个(工程机械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2个(智能再制造技术青年创新团队、智能增材制造技术青年创新团队),陕西省教育厅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1个(装备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0余项、地市厅局级项目8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2800余万元;发表SCI/EI论文1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授权国家专利100余件。团队获陕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陕西省石油学会一等奖1项,陕西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此外,团队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教师教学竞赛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教指委委员2人。

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

西安市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于2018年12月立项建设。张运良教授担任学科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学位占比40.9%。经过几年建设,团队建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测量大数据、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学科聚焦地方经济和仪器仪表行业发展需求,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截止2022年底,培养青年教授、副教授8人;获批省部级项目6项、地市厅课题12项、横向课题30多项,科研到账300多万元,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0余件,出版专著5部、教材3部。

三、科研团队简介

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

西安文理学院与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工程机械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刘凌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该团队主要开展“装备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和装备智能化技术”方向研究工作。先后获批陕西高校“装备表面工程与智能再制造技术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陕西高校“智能再制造技术”青年创新团队、“西安市新能源驱动非公路智能自卸车创新联合体”、西安市机械工程一流学科。

该团队以装备关键零部件再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表面工程与延寿分析等技术为特色,开展工程机械、风机零部件和石油注水阀再制造技术等成果转化,在退役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等大型高附加零件的修复以及表面强化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在西安市重点发展的高端智能再制造中的作用和潜力。同时,以装备智能化升级、智能监测与控制等关键技术中,联合区域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智能装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近亿元。

陕西省教育厅“智能再制造技术”青年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一流专业,从事装备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装备智能技术相关研究。团队带头人为刘凌教授,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7项、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1800余万元;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部;主要科研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地市厅局级及行业学会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陕西省教育厅“增材制造工艺智能化”青年创新团队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校增材制造工艺智能化团队主要致力于把智能制造和工业4.0规范融入到增材制造工艺创新开发中,聚焦解决我省增材制造产业在复杂零部件快速成形所需的控形控性工艺优化技术及其产业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瓶颈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增材制造控形控性机理研究、增材制造工艺匹配智能算法研究及增材制造工艺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

先进制造技术校级科研团队

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围绕我省急需解决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团队技术攻关,与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中科非开挖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萨默尔机器人公司等企业紧密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团队发表科研论文1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科各1部,获批省部级项目9项,地市厅局级项目13项,与企业签订横向项目12项,其中百万元以上横向项目2项,到账经费400余万元,获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申请国家专利12件,授权发明专利3件。团队的科研成果在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总体收入达6140.24万元。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6人。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7件,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30余项,产生国家级大创项目6项等。

先进表面工程与装备延寿校级科研团队

以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和西安市植入器械成形与优化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支撑,在激光强化、失效分析、硬质膜等方面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为学校和西安市相关领域的技术变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地厅级项目7项,与校企业签订横向项目36项,到账经费累计465.6万元,相应成果形成了新材料产业规划建议,被市级以上政府采纳的调研项目数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获市级以上奖项或科研成果奖励4项,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已进行成果转化,转化金额累计10万元。

团队围绕我省急需解决的装备制造领域用表面防护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与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广硬质膜表面强化技术,研发高速激光熔覆及激光合金化材料和工艺,解决了一批钢铁、石油、煤炭等领域典型的材料表面防护难题,形成国内领先、省内特色的表面强化研究团队。

智能感知与控制校级科研团队

智能感知与控制校级科研团队于2020年由西安文理学院立项建设,依托西安市机械工程和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重点学科。团队成员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由杨森林博士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团队瞄准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产业等重点和新兴产业群的战略布局,聚焦西安地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西安地区先进制造和传感器等产业链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撑。经过为期3年的建设,团队成员中4人晋升高一级职称,培养本科生130名、申报获批智能感知工程新工科专业并于2021年9月招生;主持科研项目30多项、到账240多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项、横向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 4篇、CPCI-S 4篇、核心二6篇、普刊4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2项,知识产权成功转让1项;获得科研奖励4项,其中地市厅级3项、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二等奖1项、完成科研成果登记6项,科研成果为企业增加5000多万的产值效益;积极服务西安硅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维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科技企业,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西安市科技人才服务企业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积极支持秦创原发展,在秦创原现场签署横向技术开发项目1项、转让知识产权1项。

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

西安文理学院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始建于2001年,2016年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机电工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53名,其中正高6名、副高17名,博士16名、硕士31名,企业兼职技术人员5名。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下设实验教务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中心面积总计8900多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3500多万元。中心主要承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七个本科专业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实验教学任务;中心还承担全校工科专业金工实习、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实践创新活动。

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中心

西安文理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于2022年建成“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中心”。该中心将人工智能控制算法与工厂数控加工进行融合,打造具有现代化的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生产线。通过该项目平台,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体验当代智能工厂的智能化生产方式。该产线主要服务于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技能拓展和毕业设计等,培养更加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四、教学成果

特色专业

(1)省级一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新建本科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培育)专业,2020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05年至今,已招收17届共计1500余人。专业师资团队共25人,教师中副教授以上占比70%,博士学位超过60%,校级教学名师2人。专业依托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械工程市级重点学科和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3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批校级一流课程4门。聚焦区域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主要培养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生产管理及产品运维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市级重点扶持专业:机器人工程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2017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新建本科专业,2019年获批西安市级重点扶持专业,2020年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才交流基地建设试点院校,2020年获批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站点院校,2022年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院校之一。2017年至今,已招收6届共计400余人。专业师资团队共16人,副教授以上占比56%,博士学位超过60%,校级教学名师1人。专业依托陕西省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教育部智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和西安市智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教学及科研资源丰富。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10余项,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校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聚焦地方装备智能制造业人才需求,主要培养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相关技术开发,具备机器人系统的模块级开发、编程调试、智能运维、科学研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教学团队

(1)《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020年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该课程是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团队成员有王红英教授、张伟教授、张变莲副教授等,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不断提升学生利用工程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持续融入新工科育人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塑教学内容,延伸教学过程至课内外,强化生生、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体现了高阶性和创新性。

(2)《物理教学法》省级线上一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由李院院教授、刘晓燕副教授、曹欣伟副教授、张雷、任杨5人组成。该课程揭示物理教学规律,是一门理论兼应用的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近3年教学团队在相关领域完成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多项、发表教改论文多篇。

(3)《电气控制与PLC》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李国柱、边培莹、雷俊、段颖妮、范璟等。该课程是我校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继电接触控制系统设计和PLC控制系统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应用PLC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团队坚持OBE教育理念,引入新技术和学科竞赛增加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挑战度;采用项目方式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整体,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直接在实验室实施项目教学、学做一体;并将BOPPPS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

教学平台

现为卓越际联科技有限公司Java中级开发工程师。本科期间连续两年获Robocon比赛国家级三等奖。工作期间多次指导实习生并获优秀导师称号,带领所在工作小组处理突发事件3次,获得弹性计算最佳新人称号,阿里83行代码大赛排名前五百。

张三乐,男,本科就读于西安文理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现为深圳科创学院在孵团队联合创始人,团队获得大疆、云鲸、正浩等公司天使投资人李泽湘教授种子轮投资,产品预计今年投入市场。本科期间获得青少年VEX亚洲公开赛一等奖、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三年连获Robocon比赛国家级三等奖。目前,创业项目获2021XbotPark机器人部落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最佳项目奖一等奖,最佳洞察奖。

官网发布缓存图:西安文理学院2023年招生专业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U2NzUzMQ==&mid=2650457687&idx=1&sn=bd1c77217e0f6546ba5fadd4e43e5326&chksm=83aef513b4d97c05d738cbee8c634198dad30910fd06d043dde5569fe353d376127d086feaba#rd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陕西本科院校-西安文理学院-招生专业-西安文理学院2023年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