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季 | 合肥学院2021年新专业揭晓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招生季 | 合肥学院2021年新专业揭晓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智慧交通专业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一、专业背景

我国从2012以来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住建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预计所带动的投资高达40万亿。2017年我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进智慧交通发展的行动计划》将智慧交通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2017年我国智慧交通行业市场规模约1167.1亿元,同比2016年的1014.8亿元增长了15.0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交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部署上的重大需求。

随着国家战略层面愈发重视智慧交通产业的发展,智慧交通专业人才的需求空前巨大,智慧交通专业已成为各大智能交通企业和阿里、滴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重点发展行业,如图1所示,其均把智慧交通专业人才列入迫切引进的重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校设置智慧交通本科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我国智慧交通人才缺口将达30万,以安徽省为例进行分析,目前安徽省约有智能交通企业140多家,其中亿元级智能交通企业共有科大讯飞、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面向我国交通强国对智慧交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合肥市已是“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和“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合肥市智慧交通产业也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智慧交通专业人才需求在安徽省内也是迫不及待和供不应求。

作为定位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合肥学院设置智慧交通专业势在必行,能够面向安徽,辐射全国,培养智慧交通行业迫切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合肥学院2020年7月积极筹备申报智慧交通专业,依托合肥学院的办学特色以及多年来在智慧交通专业所积累的师资力量、实验条件、专业课程等办学条件,合肥学院申报的智慧交通新专业于2021年2月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成为全国首个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的智慧交通本科专业。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1 智慧交通行业发展(来源于网络)

二、专业特色

智慧交通专业人才属于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交通工程等多个学科相互交叉培养的结果,为了满足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合肥学院在制定的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案中贯通了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交通工程专业之间的壁垒,通过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的学习交融与实践指导,培养智慧交通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合肥学院设置智慧交通专业的特色是以城市道路交通大数据与智慧信控和轨道交通智慧运营与控制两大方向为引领,整合原有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增设所需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基础课程,贯通专业与市场、产业间的壁垒,培养具备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服务于智慧交通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能够在与交通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设计院及研究所等部门从事智慧交通投资咨询、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系统设计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形成服务于地方和全国智慧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合肥学院智慧交通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总结如图2所示。

此外,合肥学院开办智慧交通专业也具备鲜明的中德合作特色。2015年李克强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视察合肥学院,并参观“中德共建合肥学院三十周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新路”成果展。李克强总理宣布在合肥学院设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合作基金,由此合肥学院秉承优质的“中德合作”传统,大力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依托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与德国西伟德集团联合组建“合肥学院-西伟德建筑及材料研发中心”。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已成功引进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1人,打造了中德合作育人“交通规划与控制”教学团队,另外还聘请了德国宇航中心交通系统研究所Alexander Sohr教授、Xiaoxu Bei博士、德国交通安全协会主席库尔特伯德维希教授等3位客座教授,为智慧交通学科建设组建稳定的德国高级人才团队。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2 合肥学院智慧交通专业特色与定位

三、专业师资

合肥学院开办智慧交通专业已具备优质的师资力量基础。为了满足智慧交通专业建设和教学所需的人才要求,合肥学院近年来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以及国内外知名的智能交通企业优先引进了有智能交通行业背景和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优秀人才,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人力资源,打造学科交叉型、创新型智慧交通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已组建一支思想素质高、年龄结构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队伍29人,涵盖了交通工程、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智慧交通所需的专业。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有18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为62.1%,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和高级工程师2人。另外还特聘了德国宇航中心交通系统研究所Alexander Sohr、Xiaoxu Bei以及德国交通安全协会主席库尔特伯德维希等3位客座教授,以及安徽省交规院、合肥市建委、合肥市轨道公司等企事业单位20名高工及高管为校外指导老师。上述人才团队为智慧交通新专业建设和教学构建了重要的人才团队基础。为了保障智慧交通专业的良好发展,设置了专业主要带头人6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各2人。专业带头人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通工程、数据挖掘与智能计算、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交通仿真与网络通信、交通数据分析与智能控制等领域,长期从事智慧交通相关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智慧交通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以及公安部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并在每年安徽省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斩获好成绩,如图3所示。合肥学院在智慧交通领域所具备的优质师资力量能够为智慧交通新专业建设和教学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3 智慧交通专业师资成果

四、专业课程

合肥学院开办智慧交通专业已设置完备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满足智慧交通专业建设和教学所需的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德国教学理念,合肥学院已完成了智慧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根据地方产业用人需求完成了智慧交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智慧交通所需的交通工程、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交叉学科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模块。其中,在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已开设了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与控制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等核心专业课程,其中已建立了《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规划》等5门线下“金课”示范课程,《交通工程学》等3门双语课程,以及《交通数据挖掘技术》和《交通通信技术基础》等3门交叉学科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已开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微机原理以及电子电路等核心专业课程,其中已建立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3门线下“金课”示范课程和《微机原理》等2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已开设了数据通信与网络、物联网概论以及网络协议编程等核心专业课程,其中已建立了《数据通信与网络》、《物联网概论》等2门MOOC课程。以上课程共建成了10门模块化教材和30门模块化教学讲义,能够为智慧交通新专业课程设计和学生能力培养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智慧交通部分专业课程见表1所示。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表1 合肥学院智慧交通部分专业课程

五、实验室条件

合肥学院开办智慧交通专业已具备坚实的实验教学条件。合肥学院拥有国家级“产教融合建筑与交通工程实验实训平台”、省级交通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省级轨道交通结构安全远程监测研究中心,省级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技术应用工程实验室和“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拥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18个专业实验室、机器视觉应用等4个学生创新实验室、移动APP开发等5个大学生创客中心。为了满足智慧交通专业建设和教学所需的实验条件建设,2017年依托合肥学院实验室建设项目进一步开展了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和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目前可用于智慧交通专业教学的实验设备共计约1140.4万,其中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包含平面交叉路口模拟沙盘、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机、中心控制系统软件、感应控制演示沙盘、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汽车驾驶模拟器等设备合计约212.7万;交通大数据中心包含高性能运算终端、移动调试终端、移动互联网开发平台、计算资源节点、超融合服务器系统、大数据磁盘阵列、大数据应用开发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深度学习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等设备合计约927.7万;依托“产教融合建筑与交通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建设项目,将进一步加大智慧交通实验室建设投入。合肥学院已积累的实验教学条件已为智慧交通新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坚实的实验场地、设备和数据资源。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4 合肥学院智慧交通专业实验平台

六、就业前景

合肥学院开办智慧交通专业已具备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就业渠道。合肥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宇航中心交通研究所、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科大国祯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庐峰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安徽达尔智能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颇具实力的智慧交通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紧密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和学生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丰富合作内容,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校企联合模式。除此以外,还与安徽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政设计研究院、安徽省路桥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国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通过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机会,直接进入从事智慧交通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或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使其提前感受工程一线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促使学生在上升过程中及时调整思路,取长补短,从而能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未来的工作场合中。上述条件能够为智慧交通新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就业渠道,为服务地方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力量。主要就业领域是面向智慧交通行业需求的轨道交通和智能交通领域,人才就业围绕道路交通大数据与智慧信控和轨道交通智慧运营与控制两大方向。学生毕业就业5年后能够独立进行智慧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运营与管理,能够成为项目的技术骨干,胜任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岗位工作,并具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的能力。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5 合肥学院智慧交通专业就业岗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一、人才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媒介融合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兴专业。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扎实新闻理论基础和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1.政策牵引:国家重视网络新媒体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1)国家重视网络新媒体行业发展布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等理念,提高认识、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2)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2.0”,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3)《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指出,需要新媒体人才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助推智慧社会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

2.媒体发展:媒介技术推进与产业发展亟需大量全媒体人才

(1)新媒体行业崛起,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以BAT、字节跳动为主的互联网巨头及以万家热线为主的本土媒体平台的新媒体人才需求每年数以百万计;

(2)传统媒体转型,急需优化融媒人才结构。互联网的冲击迫使90%以上主流传统媒体搭建台、网、端、微全媒体矩阵,“互联网+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

3.市场需求:互联网行业发展对新媒体人才提出迫切需求

(1)数字经济发展为新媒体人才培养提供机遇;

(2)互联网应用的社会化急需适应媒体融合“策、采、写、编、发、评、用”功能需求的新媒体行业专门人才;

(3)安徽省内本科新媒体毕业生目前每年仅千人左右,但安徽面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媒体人才缺口却激增到数十万人,并呈上升趋势。

二、就业前景

1.融媒体编辑、记者、主播

在报刊、出版、广电等传统媒体内部从事数字新闻采编、数据可视化设计以及视频直播、主播等新媒体业务工作。

2.新媒体创意策划

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及营销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打造产品模型,形成创意思路,包括文案撰写、微博微信图文生产、短视频创意策划与传播等工作。

3.新媒体设计与研发

在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动漫游戏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从事数字音视频制作、新媒体广告设计、动漫与游戏开发等工作。

4.新媒体市场运营

从事新媒体产品运营(线上线下)、客户关系管理、品牌延伸、移动电子商务等工作,定期分析运营数据,输出数据效果反馈,提升用户粘性与活跃度。

5.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处理

对网络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获取信息与知识,帮助用户寻找数据间的潜在关联,对信息进行精准搜索、智能推荐等。

6.新媒体传播与管理

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垂直领域各行业,主要从事新媒体端口信息发布、组织管理、舆情危机应对、媒体公关等工作。

7.新媒体产业研究

面向升学或深造,为学生未来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的产业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

三、师资建设

本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

目前本专业共有32名专任教师,结构合理,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的53%;学历结构上,硕士以上为27人,其中博士17人,博士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53%;此外,海外背景8人,占比25%;行业经历11人,占比34%。

有60%的教师具有行(企)业经历或相关资格证书,且具备专业的互联网思维和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近五年,本专业教师主持获批各类省级教改项目近20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与人才项目20余项,发表CSSCI论文50余篇。同时,专业确立校媒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坚持内培外引、双聘双挂、专兼结合的建设路径,努力构建多媒体、多层次的融媒体协同育人平台。近年来,专业聘请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等媒体专家客座教授20余人,接纳了30余人次媒体专家到校挂职授课,打造了10个校媒协同育人平台,《新闻采访》等10余门专业核心行业专家课程。专业相继也派出11位教师赴安徽新媒体集团等媒体单位挂职锻炼、做博士后研究,优化了“双能型”师资结构。

四、教学环境建设

1.实验室建设

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有“新闻数字采编实验室”“新闻传播多功能实验室(演播厅)”,投入600余万元,总面积600多平方米。在本专业已具备的校内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继续打造服务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智慧融媒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室,以继续加强智慧融媒时代与新闻教育技术标准对接要求,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企业项目嵌入的发展需要。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2.教学设备

用于该专业的教学设备总价值共590万元,教学实验设备数量(千元以上)共583件。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安徽新媒体集团、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合肥电视台、万家热线、安徽生活网、合肥论坛、凤凰有道等7家媒体单位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计划未来每年新增2-3个专业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五、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思路

大力推进专业特色建设。对照国家标准,结合行业和高校调研,突出融媒体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2.核心课程

立足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根据媒体、企业的需求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需要,开设《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融合新闻学》《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数据新闻》《新媒体基础写作》《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电视编辑与制作》《影像特效制作》《Cinema 4D动画设计》《数据新闻》《INDESIGN&FANTART设计》《数字多媒体创作》《智慧营销》《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20门专业核心课程。

六、专业特色

1.立足新文科建设,建立跨学科师资队伍

基于传媒行业融合发展需要、新媒体领域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内生定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打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建立了一支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为开展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培养适应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新媒体人才的能力需要为导向,专业确立了“技术融合”“内容生产”“市场运营”“组织管理”等4大核心能力模块,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锤炼前瞻性技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全媒体传播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新媒体技能素养。

3.以产教融合为重点,构建一体化实训体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聚焦产教融合,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与新媒体机构、新技术公司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以项目为驱动构建“课程项目→校内实践→产业实习”三级一体化实训体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业务能力。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END

合肥学院新媒体团队微信公众号|HFXY1980QQ公众号|HFXY1980

资料来源|合肥学院招生办

编辑|徐晓颖 侯玉林

审核|徐晓颖

投稿邮箱|hfxywx@hfuu.edu.cn

本文及图片转载自合肥学院微信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安徽本科院校-合肥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招生季 | 合肥学院2021年新专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