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共有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
PART 01
背景
专业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以安徽“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三重一创”建设项目及战略新兴产业需要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借鉴国内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培养具有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能力的一线工程师。
专业前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方向),2006年开始招生;2010年获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独立招生;2016年进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2019年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PART 02
头衔
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
PART 03
师资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4人(不含公共课教师),同时聘请了校外企业或行业专家11人作为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队伍中,教授6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6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比79.2%,中级占比20.8%。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5.8%,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50.0%
专职教师队伍中,35岁及以下教师占比16.7%,36-45岁教师占比58.3%,46-55岁教师占比20.8%,56岁及以上教师占比4.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中青年教师成为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PART 04
教学
本专业围绕地方重点产业领域,按照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原则,坚守“应用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探索新型工科专业建设。
(1)校企合作制定专业能力规格,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围绕安徽省软件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适应产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规格。规格分3大部分,11个方面,包括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及政策法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与开发设计、管理与沟通合作、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等。
(2)以能力为导向,反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工程应用型能力规格,从企业需求出发反向设计,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
8门专业课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及规范,建立企业真实案例库,出版13部应用型系列教材,自编15部模块化讲义,获批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
(3)融通线上线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融通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向学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在“学银在线”建设2门MOOC课程,累计访问量26万人次;新建5间智慧教室,近20门SPOC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造了充满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的魅力课堂。
(4)倡导“以学为中心”的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转变传统“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制度上将学分计算从“课时”改为“学习量(Workload)”,有效规划课内、外学习,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主学习考核方式,实现从单一知识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转变。
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实施“开放实验室”制度,近3年实验室开放37434人时。
(5)建立多层次课外平台,提升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组建“卓越IT工程师俱乐部”,根据学生年级、兴趣和能力,设立大数据、Robocup、区块链等14支团队,并将第二课堂纳入毕业学分,打造分层次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年参与学生数达200余。
(6)对接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依托德籍教授Thomas Weise带领的中德应用优化研究中心,与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合作,联合巨一自动化等3家本地企业和斯图加特大学、弗朗霍夫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共建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引领推动我省数字经济产业升级,对接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学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7)实施九学期人才培养进程,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
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在大二大三之间引入一个包括暑假共10周 “认知实习”学期,变传统八学期制为九学期制。通过派往企业实习,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理解,达到认知社会、认知专业和认知自我的目的。认知实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保证了个性化成长。
(8)实行“3+1”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工程能力提升
实行3年校内+1年企业的人才培养。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循序渐进、分步进阶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有机结合。近三年与20多个合作企业共同完成314名本科生的企业实训。
PART 05
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离散结构、电路与数字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编译技术、软件工程、面向过程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等。
PART 06
就业
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我系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和获得学位比例都保持在较高水平。2018-2020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6.95%、97.67%和99.10%;2018-2020年的获得学位率分别为90.08%、95.34%和97.30%。
近年来,专业毕业生先后就职于阿里巴巴、中软国际(合肥)EEC、文思海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杭州亚信软件有限公司、安徽晶奇科技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汉得信息有限公司、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触控科技有限公司等。
近年来,部分专业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深造院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延世大学(韩国)等。
PART 07
特色
(1)率先开展“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借鉴德国能力输出、过程管理、产学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从产业需求出发反向设计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围绕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
围绕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建成安徽省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合肥市制造业车间智能物流技术中心等高水平产学研平台,与科大讯飞、CononoGmbH(德)等27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成工程实训基地,形成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打造“俱乐部”制创新创业体系,激发学生潜能与学习内驱力
2010年组建“卓越IT工程师俱乐部”,面向不同年级和兴趣的学生,打造分层次、分方向的创新创业体系。2008年率先将科技竞赛计入毕业学分,打通课内、课外,鼓励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潜能和内驱力。本专业“MT战队”连续三年获Robocup世界杯第七、六、季军,取得国内最好成绩。
PART 08
专业荣誉奖项
专业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PART 09
优秀学子和校友
优秀学子:邱浩伟,中共党员,合肥学院2017级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软件工程2班学生,合肥学院第十七届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屡次获得“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并获合肥学院团校第二十期青马班优秀学员,合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第八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省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优秀校友:杨正,合肥学院2018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校时,曾参加双百大赛、Robocup世界杯比赛,曾获世界锦标赛第6。现工作于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美团),任高级研发经理。
END
合肥学院新媒体团队微信公众号|HFXY1980QQ公众号|HFXY1980
信息来源|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
封面来源|陈晨
编辑|徐晓颖
审核|徐晓颖
投稿邮箱|hfxywx@hfu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