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巡礼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一流专业巡礼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共有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专业介绍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源于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前身)1980年创建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全日制本科专业,1982年接受世行贷款进行了实验室建设,1985年起开始了与德国的合作共建;2006年、2010年先后与德国高校实施了2+3、3+1等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入选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与德国大陆集团、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开设“大陆班”,首创了国际化的校企合作“双元制”新工科试点。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如图1所示。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1 专业沿革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师资队伍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始终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并将其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教师按照模块化课程群的特点,优化教师结构,组成知识、年龄、职称、责任互担、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12人,博士生导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坛新秀1名,本专业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有多名教师先后赴德国进修学习,成为教学、科研骨干。近三年未出现重大师德师风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教学改革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本专业依托中德国际合作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地方企业,成立了国际化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近年来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如下:

一、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本专业遵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以需求为导向来对接区域产业,每年定期邀请企业、同行高校共同建立了人才培养方案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机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一直与德国汉诺威、埃姆登应用型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展开合作共建,借鉴博洛尼亚进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以能力输出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并以工程应用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合理科学地构建了模块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参与研究的“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并成为2016年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特色品牌专业。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2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深度产教融合的“双元制”新工科育人机制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2010年本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试点专业,构建了大陆马牌轮胎(合肥)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锻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校企合作网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聘请合作网络内的20多位企业专家担任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深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

2016年8月份,合肥学院与德国大陆集团及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创建“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形成了国际化的新工科校企合作新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全程共同参与,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2016级首届“大陆班”21名同学:其中6位学生赴汉诺威德国大陆集团总部、德国埃姆登应用科学大学;15位同学进入大陆马牌轮胎(合肥)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训。中德教师及企业专家每年均进行约7-9次的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学研究。为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新产业人才需求,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狠抓内涵建设,开发智能制造拓展模块,形成交叉学科特色。

本专业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新工科专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支持,已发表相关教研论文5篇。“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2017年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新理念、全过程、一体化——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2017年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打造成果产出导向的模块化“金课”体系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课程体系是专业导向型的“技术逻辑体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将其分解成子能力,缜密分析子能力对应的知识点,组合成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具备了能力的循序渐进及其系统性。机制专业所有学位课程共130门次全部采用了信息化教学,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施资源智能推送,10门实践课程进行了实验微视频制作,均上传至“合肥学院在线学习平台”,学生访问量达238413次。打造模块化“金课”共14门,打破了课内课外界限。参与研究的“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于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加强模块化课程教材建设,并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前后出版各类模块化教材、讲义20余本,《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工程力学》等为省级规划教材,于2016年通过校方组织的“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建设”的检查验收。

四、激发学生“内驱力”,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推动信息化课堂教学革命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模块化的教学改革以来,教学过程向激发学生“内驱力”转变。按照博洛尼亚进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负担(workload)被引入学分体系,课堂教学注重翻转课堂,组织学生团队合作,实现项目制管理。鼓励学生组建社团,目前有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大学生科技社团各5个,为此还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吸引上千人次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等各类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变仅末端考试为全过程管理,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及自主学习、项目训练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了“N+2”的评价体系。本专业教师参与的“新建—新兴—新型:突破同质同教构,推进八个转变,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探索实践”于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本专业依托“精密复合加工中心”、“工业4.0与智能制造中心”平台及在建约2000平方米的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精密加工工程中心罗熙淳教授(皖江学者)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制造加工中心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拥有一台三方共同研发的超精密加工机床,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1000万元用于教学和科研设备仪器,近年来到账累计研发经费2000余万元。与德国艾姆登/里尔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合作研发风力发电机绿色能源装置的相关核心精密部件,与江淮汽车集团合作研发汽车精密零件,协同开展技术创新,产教融合,为区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课程建设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本专业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提交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已被受理,目前在积极准备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刘丹萍老师在全校课程思政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第1名好成绩,谷曼教授申报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正在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毕业生培养质量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专业毕业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创新方面,本专业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每年有上百人才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多次获得省部级各类奖项和表彰,如图3所示;实践能力方面,本专业实践类课程占42.71%,贯穿学生四年学习过程,包括第二课堂、课程设计、认知实习、企业实践和项目训练、毕业实习等;社会责任感方面,系部团总支每年组织2000余人次参加大学生各类志愿服务系列活动100余次,包括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社区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国家、省部级部门的表彰。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3 第二课堂学科竞赛

近三年来,本专业每年约有毕业生180人左右,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在省内就业人数超过70%,就业企业包括大陆马牌轮胎(合肥)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专业相关度达80%以上,符合我校办学定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境内外升学率高,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进一步深造,包括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每年均有数名毕业生获得校级、省级优秀毕业生,如图4所示。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4优秀毕业生

本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如2005届毕业生杨贤亮,现为安徽悦众车身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2010届毕业生蔡明虎,现为合肥华升泵阀股份有限公司“蔡明虎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合肥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安徽省五一劳动模范,安徽省人大代表候选人。

学校、系部坚持落实毕业生持续跟踪调查工作制度,实行毕业生问卷、实地调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请毕业生对系部和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图5毕业生调查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感、创新实践能力强,对系部和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评价较高,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很受用人单位欢迎。这表明,本专业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同时根据毕业生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能力体系,增减课程、更新内容,以“发挥已有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实现差异发展”原则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END

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

合肥学院新媒体团队

微信公众号|HFUU1980

QQ公众号|HFUU1980

资料来源|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编辑|庙雅卉

审核|蒋苏敏

投稿邮箱|hfxywx@hfuu.edu.cn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安徽本科院校-合肥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合肥学院招生办公室-一流专业巡礼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