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时济 破浪前行 聚焦皖西学院近年来的改革发展

皖西学院官微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风正时济 破浪前行 聚焦皖西学院近年来的改革发展

2021年10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以《风正时济 破浪前行——聚焦皖西学院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为题,用整版的篇幅,介绍了皖西学院近5年来的改革发展成就,全文如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皖西学院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尚能 博学创新”的校训,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动改革发展,努力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地方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艺考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学校按照党和国家要求,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始终确保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学校党建事业改革发展,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相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制定《皖西学院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顺畅、保障到位的党建工作机制,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实施逐级责任制,从学校党委到二级党组织到基层党支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各二级党组织的实际出发,从在职教工党员、离退休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实际出发,找准工作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制度的出台为强化工作措施提供了坚强保障,切实做到领导负责、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通过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宣讲团、专题报告会、专题培训班、读书班等形式,学校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大宣讲、大培训、大调研、大落实。围绕“讲严立”“严强转”等专题警示教育和“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师生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校深刻认识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督查考核机制。2018年,学校建成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统筹管理,编撰“每周舆情”简报,舆情信息工作连续3年获得安徽省表彰。

立足舆情系统,建立校内意识形态阵地内容建设校级抽查和部门自查机制,并强化讲坛、论坛管理,严格落实“一会一报”制,开展出版物清查工作,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场所形成出版物定期排查机制。2020年,学校高质量完成安徽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反馈问题**和省级教育部门意识形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出台相关制度20项。

以“三全育人”为核心

夯实思政教育主阵地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学校致力打造十大育人共同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人才培育、学校发展的深度融合,让“三全育人”成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学校将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基调,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在文化融入、活动引领、课题研究中深挖优质红色资源潜能,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植入青年学子的心中,大力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大学生。今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总结验收。

学校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在全国高校首创思政导师制。投入50余万元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外部环境改造和教师教学、办公条件改善。学校还与六安市宣传部门共建皖西文化研究中心、六安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获批横向研究项目12项,研究经费45万元,2020年获批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皖西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项目获批省质量工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政法周末大讲堂”入选首届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并在全省推广。

2017年,学校入选省首批易班建设试点校;2018年,入选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2019年,入选省首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试点校;2020年,入选省高校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项目建设单位。

学校借助各类试点校建设,打造新生入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易班思政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深入推进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2017年,学校荣获安徽省心理危机干预学会先进单位;2018年,学校被评为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心理健康普及先进集体,一名学生获得“首届全国百佳心理委员”提名奖;2019年,在全国青少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展示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三等奖和安徽省第十四届“苏滁杯”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创业大赛金奖;2020年,22名辅导员获得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实操证书,学生获得“全国百佳心理委员”一名、提名奖两名,获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本大赛优秀奖,选送的创业人物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百名创业人物典型。

艺考

学校大门

以“三个特区”为抓手

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近年来,皖西学院牢固树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双轮驱动,扎根大别山,一步一个脚印,探索了一条革命老区高校的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特区”“科研创新特区”“人才特区”的“三个特区”发展理念,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待遇,使“特区”在学校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人才人事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了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推进转型发展。2014年,学校正式启动“专业特区”建设,在本科专业中遴选产学研基础良好、教学改革成效明显的专业,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评聘、教研与科研课题申报、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鼓励二级学院大胆改革和创新,并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成效,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新体系逐步形成。新设对接区域产业链的应用型专业9个,本科专业数量增至67个,新增国家一流专业一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立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41门,获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一项,省级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6项。

学校择优遴选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旅游管理4个专业进入“特区”,经过多年创新发展,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丰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多元主体、全程育人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建成了霍山石斛示范园以及含有581种植物的大别山药用植物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40余个。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的基本原则,设立“科研创新特区”,将科研工作深度融入地方主导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别山上”,打造应用型科研高地。

学校主动对接安徽省与六安区域发展重大需求,重点打造建设独具特色的“特区”载体,将“科研创新特区”打造成学校应用型科研的制高点,取得了良好成效。“大别山林下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科研创新特区,推出了一批以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为典型代表的标志性成果:获批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制定两项国家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产业年产值10亿元;“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5年来,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安徽省社会科学奖、安徽省创新争先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等各类省部级奖励17项。

2016年,学校出台了《“人才特区”建设暂行办法》,正式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实施“大别山学者计划”,精准打造人才高峰与学科专业发展高地。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及其补充规定,提高了紧缺人才的待遇。同时,学校大力实施“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构建了以能力为主线、融多种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双能型”教师综合认定考评标准及激励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艺考

秋染银杏大道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学校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化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实施大学生体育与艺术教学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育形成对接六安市主导产业的九大特色专业群,有效支撑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发展需求。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优化课程体系,发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育人作用,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课程育人功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着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三级大创项目体系,打造“双创”训练平台;完善学科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整合校内外“双创”资源,打造创新创业育人平台。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省级创业学院、省级众创空间等6个省级创客实验室,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17项、省级500项,积极承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与全省项目对接活动,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别奖项227项、省级奖项2068项,总参与人数2万余人,“十三五”收官之年,在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本科)中排名244名,新建本科院校排名12名,国创项目论文入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学校搭建了“三开放、三共建、四合作”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体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反馈系统。“双能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7%,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应用性研究的专业教师500余人。培育打造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建设1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获批教育部门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两项。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获批省教育部门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两项、省科技部门海外引才引智项目两项。国外大学在学校建立首个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国(境)外19所高水平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或备忘录,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艺考

宁静的校园

以“双色发展”为牵引

深化产学研合作

皖西学院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大别山特色资源,走出“双色”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着眼于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改革发展添砖加瓦,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加强合作,在石斛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勇担服务社会的使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以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为标志,科研平台屡获突破;以共建研究院为依托,服务地方工作不断推进。以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在皖西红色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深入开展社会服务。

学校把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生动教材,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用红色文化涵养和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红色文化“一六八”育人模式,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大思政建设的坚强内核。2018年以来,红色文化系列研究获省、市研究经费100余万元,先后出版《皖西红色文化人物故事读本》《六安革命文学史》等专著,投入70多万元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展厅,将学生入馆教育纳入了开学第一课。

作为皖西地区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始终扎根大别山,通过校政、校地、校校、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凸显亮点和特色,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在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注重对地方新兴产业及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的难题攻关与突破,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走出一条协同创新促多赢、产学研用融合结硕果的坦途,进一步提升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依托教育部门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校级科技扶贫项目开展科技扶贫。通过特色养殖种植业项目立项,发挥大户带动作用,帮助困难户增产增收;援建6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稻虾养殖和禽类养殖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还组织师生积极开展支教活动,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募集爱心图书和体育用品,丰富边远农村学生的课堂和课余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以“人才强校”为战略

助力内涵式发展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弘扬新时代教师道德风尚,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力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校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出台《皖西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体制机制。开展“年度师德建设月”“师德警示教育”“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师德教育宣传和师德典型选树活动,实行全员签订“师德承诺书”,加强师德年度考核,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学校一人入选教育部门首批“教育世家”、安徽省“教育世家”,两人获评安徽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两人获评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卓越教坛新秀”,84人获评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学校还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聚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2016年以来,学校不断调整提高人才待遇,创新工作机制,增强人才引进“磁性”,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获批省级人才团队9个、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组建并聘任“大别山团队”一个,聘任“大别山学者”5人,聘任“大别山工匠”一人,培养和引进一、二、三类人才5人,获批省领军人才等省、市级人才称号38人次;博士教师已达230人,比5年前增加了两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推动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和岗位分级聘任工作,全面落实岗位聘任制,明确岗位职责,激发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

学校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四化一体”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服务能力。5年来,学校为276名青年教师配备了导师,选派103名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遴选134人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访学研修,立项资助138名教师开展省、校级人才培育项目研究,506名教师被认定为“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双能”素质得以显著提升。

学校持续加强思政教师队伍招聘工作,着力配齐配足思政工作队伍。目前,学校专职思政教师已达62人,专职辅导员已达117人,超额完成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目标任务。

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发展释放新活力,及时增设岗位总数、调整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突破学校事业发展、人才晋升的瓶颈;积极推动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和岗位分级聘任工作,激发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活力;建立完善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岗位管理机制,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纪律监督,严格规范开展人事招聘和职称评审工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日常考勤管理,严格巡查公示,全校上下形成了勤奋务实、纪律严明的良好工作风气和工作秩序。

2016年以来,学校启动并实施年度综合考核工作,实行目标导向、注重实绩、分类评价、量化打分的原则,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分配挂钩,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艺考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奋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皖西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皖西学院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省内同类院校一流、部分学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大学生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杜晓凡

审核/夏春阳 周宗龙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安徽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微高校-院校号-皖西学院官微-风正时济 破浪前行 聚焦皖西学院近年来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