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党性修养 弘扬时代家风
王玮
家庭是个人情感的归属港湾与成长课堂,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与和谐源泉,是国家的组织单元与富强根基。古往今来,不同文化和民族都对家庭进行了理性思考与热情礼赞,中国文化尤其重视家庭在人生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家庭由于成员之间的传承与影响,就会形成具有家族特征的家教;家教在社会与集体中的传承与扩散,就会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的家风。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意义,在不同场合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的重要思想。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与思想过程中,认真品读体会《清正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中的典型案例,进一步认识到好的家教家风对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而坏的家教家风对个人与家庭都会带来无尽伤害。
01
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家风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来自于传统、植根于时代,总是在文化脉搏中实现着自身的新陈代谢,在社会浪潮里不断增添新的元素,在历史与现代的张力中构建了一种精神形态与行为模范,彰显着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价值缩影。与传统家风不同,共产党人家风历经了革命、战争、改革与新时代建设,不仅承载着对于幸福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更加寄托着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对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坚守。
共产党人不仅有着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小爱,更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将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时代背景下统一起来,将传统的家教家风与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祖国需要的节点上协调起来。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出生在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门第,是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六世孙,是著名美学家、北大教授邓以蛰的三子。优越的家庭条件、严格的家教传统、深厚的家风渊源,使邓稼先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长为一名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毅然回到祖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来指引自己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人生道路。为研制原子弹和氢弹,邓稼先远离家人、隐姓埋名,长达28年。
像邓稼先这样,《清风传家》一书中所讲述的于敏、黄旭华等人都有着类似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是真正领会了家庭所具有的精神内核,是真正感悟了家教所赋予的时代使命,是真正秉持了家风所倡导的价值要求。他们用新时代理想信念为传统家风植入了精神支柱,使传统家风跃出了小家小户的狭窄空间,而迈入了国家和民族的空阔天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挥洒汗水与智慧。
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没日没夜地计算数据。
02
传统道德是新时代家风的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其中就有来自对家庭、家教、家风这一文化有机组成成分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先秦典籍《礼记﹒大学》明确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将“齐家”作为“八目”之一,即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是沟通个体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与关键纽带。这种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优势,是中国人家国情怀认同的基础与根系。
家庭不仅是房屋住所的物质空间,也不仅是情感交流的抽象体验,而是沟通个体与集体、联系传统与时代、维系理想与现实的生活共同体与集体无意识。这种共同体与无意识,既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传承与弘扬,更是通过身教、示范进行感染与熏陶。《清风传家》记录了张富清老人深藏功与名的感人事迹。张富清老人出生在一个日寇入侵、战乱频仍的年代,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事业,毅然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作为突击队员的张富清,迎着敌人的炮火与战场的硝烟,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立下了一个又一个战功。当脱下军装、复员转业,他来到远离家乡的湖北恩施最偏远的来凤山区,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60年来,他不是没有遇到困难,而是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最朴素的本色。当县里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看到一枚枚勋章、证书,张富清老人的孩子才与其他人一起了解了这一切。功成不居、谦退平和,是家风绵长的教导;而将为党尽忠、为国尽职、为民尽责当做党员的天职与义务,更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张富清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03
廉洁清正是新时代家风的风骨力量
家庭从其组建、诞生之日起,就在憧憬、追求着幸福。关于幸福的认识和理解,却由于物质条件和生活处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富裕的家庭越来越多。但是,个人党员干部沉迷于职位岗位的提升、经济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思想修养的锤炼,放松了党纪党规约束,也淡漠了家庭家风要求,不仅没有收获幸福与成功,反而背离了家庭和亲属的瞩望,损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家庭、家教、家风之所以历久弥新、精益求精,是因为其中有一种风骨和力量,能够清醒地看待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客观地分析家与国、义与利、取与予、得与失之间的辩证关系。皖江文化、桐城传统尤其强调勤俭惜福、清心养德的要求,很多名人文士在家编文集中都有《诫子书》《家训》等内容。清朝名臣张英有六尺巷的美谈,在《聪训斋语》中指出“一切事常思俭啬之义,方有余地”,并撰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任须求己莫求人。”进入新时代,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以“两个务必”为内核的西柏坡精神依然没有过时。
在《清正传家》《严以治家》中,很多党员干部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有着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家庭也收获了和谐与幸福;而少数党员干部被眼前利益冲昏了头脑、在家人亲情面前迷失了原则,在小事小利上放松了警惕,在大是大非上放弃了职守,个人滑向了犯罪深渊,家庭也面临着破裂、瓦解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传统家庭、家教、家风有着坚韧的力量和悠久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以党性原则与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用奋斗实践和鲜活事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中建立新功勋、谱写新篇章。
END
图文来源 | 中共安庆师范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综合网络
本期编辑 | 校新媒体中心 夏自豪
校对 | 校新媒体中心 孙雪
审核 | 钱敏 范龙超 文雯
往期回顾
安庆师大版变装逆袭大挑战,等你来战!
征集令 | 安庆师范大学校内楼宇等你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