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道颖颖】方瑞:张英家训的修身养性思想及其时代文化内涵

安庆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家道颖颖】方瑞:张英家训的修身养性思想及其时代文化内涵

安庆师范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

张英家训的修身养性思想

及其时代文化内涵

方瑞

有清一代,桐城派作为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其博大丰厚的学术思想、文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桐城清河张氏是享有盛誉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居乡有贤名,为官有官声,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世家。以张英、张廷玉为代表,素有“父子宰相”、“兄弟翰林”之称,父子宰相为人谦逊沉稳,为官襟怀坦荡,才高识广,在诗词书画等方面也有较高造诣。张英结合官宦仕途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以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汇编而成《聪训斋语》,直抒箴言诫语,言辞精辟简洁,多引用名言警句,说理通俗易懂。《聪训斋语》《恒产琐言》记录了做人处世的经验教训与价值准则,更是长辈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诲,实现家学延续,子孙累世受益。

安庆师范大学

01

张英家训蕴含的修身之道

张英的《聪训斋语》从日常生活出发,于琐事细微处着手,阐释生命至理,“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家训详尽论述了持家、治国、读书、养身、教子、交友、处事、做人等内容,文字隽永,意涵深远,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读书至勤。张英看来,一个家族要福运延绵,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他认为“读书固所以取科名,继家声,然亦使人敬重。”读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科举题名和显赫功名,当老一辈退出历史舞台后,家族仍然兴旺繁荣。桐城至今还流传着“穷不丢书”“三代不读书,一家牛马猪”等谚语,充分说明桐城人心目对于读书的高度重视。家族萧条落败者,必无读书之人;家族兴盛发达者,必有读书之人。张英认为读书方式和方法极为重要,读书要勤,“一月之内,必加温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对书本内容进行分析领会和深度思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十岁以前和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具有明显差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背诵。”孩童时期记忆力好,可以读词语古拙深奥的六经、秦汉之文,背诵后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用。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要读书就读好书,“读文不必多”,应该掌握正确的选书标准,“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词华者”,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贪多务博,过眼辄忘,及至作时,则彼此不相涉,落笔仍是故吾。”对于经典名篇务必达到背诵的程度,如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就难以做到下笔如有神。张廷玉受父亲的影响,也十分喜欢诵读名人名篇,尤其喜爱欧阳修、白居易、苏轼等先贤的文章,其家训多次提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每遇到欣赏的语句和名言警句就摘录下来,及时记录心得体会,也为诗文创作积累素材。

(二)守田至俭。在漫长的封建农耕文明时代,田地是保家之本,是经济的重要来源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张英注重农田维护和农业生产,认为守护田产对于家族的兴衰具有重要意义,富贵皆为过眼烟云,“独有田之为物,虽百年、千年而常新。” 《恒产琐言》中详细阐述了“居家治生之理”,告诫子孙不能卖田经商,“欲保产,当使尽地利。”务必加强田间管理。“所侍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子弟应察田庄、勤耕读,深刻体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艰辛,从而去除恶习,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桐城张家可谓是位高权重,但家族却十分的低调朴素,张英的父亲一件羊裘穿了三十年也不换。张英夫人不喜佩戴饰品,爱吃素食。一次,有亲戚派下属来看望,张英夫人正在缝补一件旧衣,下属不知道她就是张夫人,便问她张夫人在哪里,张英夫人起身答到自己便是,下属非常惊讶。张英返乡后隐居在郊外的“双溪草堂”,书斋的门联是“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强调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恪守勤俭节约。他不讲求锦衣玉食的排场生活,认为仆人婢女无需太多,“但有得力二三人,训谕有方,使令得宜。” 张英“生平最喜陆梭山过日治家执法” ,认为父母应“教之俭用”,每月生活费用要精打细算,节约日常开支,做好科学安排。将勤俭的内涵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到“俭于饮食”“俭于嗜欲”“俭于言语”“俭于交游”“俭于酬酢”“俭于夜坐”“俭于饮酒”“俭于思虑”等八个方面。次子张廷玉谨遵父辈教导,虽位极翰林,居住于皇帝赏赐的庭院,但日常生活依旧朴素节俭,以至于同僚和亲朋讥笑其吝啬。

(三)积德至善。张英认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普通人,都要培养品德,只要“不骄盈、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则人之钦重,较三公而更贵”。张英祖父张四维为人宽厚,“每闻乡人言其厚德,邑人仰之如祥麟威凤。”张英寿诞没有大摆宴席,而将相关费用购置衣物,施于饥寒交迫之人,积德行善,。自己素食布衣,但遇到他人救助,都会倾囊帮助,多行善事义举,张英夫妇以身作则,以言行影响其后代。张廷玉听说桐城洪水泛滥,粮食歉收,便捐谷开设粥厂,救济灾民。张英品格高尚,谦逊礼让,“予于归田之后,誓不著缎,不食人参” ,以一位普通山间老人的身份与百姓交往,遇到担柴的劳动人民,主动退避让路,做到“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告诫子孙虽出身显贵,更要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读书不仅是求学为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工具,其实际意义更在于对自身道德情操的塑造。张英要求后人通过读书加以修身,遵循为人厚道,谨言慎行,不可过于苛刻,处事须外严内宽,“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 张英凭借过人的才华、处事勤勉和廉洁品质而不断获得提拔重用,他为国家社稷保荐清正廉洁的官员,自己的亲朋好友没有因为他而得到职位升迁。张廷玉也严格要求子孙切勿沾染赌博习气,不能成为纨绔子弟,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渟也成为清代名臣,自己也成为清朝唯一得享太庙的汉臣。

(四)择交至贤。所谓君子之交谈如水,张英对于交友还刻有一章,上有“保家莫如交友”。张英认为人生发展最为切要的在于择友,“择交之说,予目击身历,最为深切。”并将立品、读书、养身、俭用作为立身之本。在二十岁左右“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彼此砥砺,相互倾诉,择友就显得尤为关键。怎么才能判断择友为贤呢?“亦即前四件能行者,为良友;不能行者,为非良友。”符合择优四个标准的是良友,否则就是恶友,应该尽快远离。张英认为朋友不在于多,不妄结交,“交友两三人足矣!”朋友的繁杂琐事是一种负担和牵绊,“寡交择友,则应酬简而精神有馀”,做到门无杂宾,从而避免了“酒食之费”“应酬之忧”“称贷之事”“关说救援之事”。如果结交淫朋匪友,必将受到教唆,如同遇到有毒的草和令人作哑的泉水一般,切莫不可近交,应当避而远之,防止家道败落。张英识察年羹尧为人骄横,性情暴躁,告诫张廷玉要尽量与之疏远,果不其然,年羹尧后来不得善终。张廷玉深受其父亲影响,“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 在朝为官善交友,慎交友,做到充满善意,宽以待人,不与贪图享乐之人,与好问是非之人交往。

安庆师范大学

02

张英家训彰显的养性之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如有所作为,必定从自我的修身养性为肇始,孜孜不倦追求内在修为。张英家训除了阐述修身之道,在颐养性情方面也有许多明确要求。

(一)淡饮食。健康是人生的基础,只有健康的体魄才有条件做其他事情,而健康则是与饮食息息相关。饮食文化蕴含了古人养生智慧,古语有云“病从口入”,现代人也常说“病都是吃出来的”,主张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张英主张淡饮食、忌肥腻、忌多品、不饱食,认为“燔炙熬煎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肥腻食物容易粘连塞积,不容易消化,日久积塞就会引起腹痛气塞,如果恰巧遇到冷热侵入,就会生病。张英引用陆游诗句“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来说明肥腻食物不利于养生的道理。“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种类繁多的山珍海味,看似是人间美味,实则损伤脾胃。“炊饭极软熟,鸡肉之类只淡煮,菜羹清芬鲜沽渥之,食只八分饱,后饮六安苦茗一杯。”饭菜以清淡、软熟为主,容易消化,蔬菜要新鲜,不能暴饮暴食,为肠胃增添负担。张英喜饮茶,尤其偏爱六安瓜片,浓茶可以除了提神之外,还具有消食保健功能。张廷玉虽从小身体虚弱,也能够节制饮食,用餐不过量,对于油腻的美味佳肴,自我控制口舌之欲,所以很少生病,得以高寿。古人注重饮食文化,对于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充分认识,现代人提倡素食,努力解决常见的“三高”问题,这与古人提出的饮食保健有诸多契合之处。

(二)谨起居。张英认为“安寝,乃人生最乐”,健康长寿不必搜寻灵丹妙药,而要“觅睡方”,保证良好的作息和睡眠才是身体健康的可靠保证。张英借用桐城先贤何如宠听从他人建议改变作息的故事,告诫家人要早睡早起,否则家里的仆人无人管教,家中狼藉一片,被人盗空也不可知。对于睡眠的见解可谓十分透彻,“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能“长夜酣饮不休”。张英返乡居于山林之中,“日出则起”,感受天地最为清爽的自然之气。张廷玉年轻时曾失眠,有一点声响就无法入眠,后来经他哥哥建议,入睡时背诵《论语》等洒脱诗文,“慎起居,节饮食,时时儆惕”,果真熟睡好眠,身体也逐渐强壮。“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父子宰相家训中强调了健康睡眠对于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极为重要,而现代人的熬夜习惯对人体生理机能造成严重的损害。结合养生之道形成生活习惯,起居有常,保证各个脏器功能的稳定运作,恢复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将会受益终生。

(三)怡山水。“张英家族几代人亲近自然,以山林为乐,形成了张英家族比较固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张英历经三朝,为政务日理万机,鞠躬尽瘁,难以得闲游山玩水,享受自然之美,但他寄情于山水、花木、田园,“求所谓烟霞林壑之趣,则仅托于梦想,形诸篇咏,皆非实境也”。张英号乐圃,晚年又号圃翁,告老还乡后在城中营建“五亩园”,用朝廷的赏赐在郊外购置芙蓉岛,造良田,挖池塘,种树木,别号“赐金园”,品水草清香之味,观睡莲含苞欲放,赏竹叶含露欲滴,实在是了却人生梦想的一大快事。张英不善于迎合奉承,认为应酬只能徒增劳累,“惟思退处山泽”,在芙蓉岛构筑小楼,名曰“佳梦轩”,在山清水秀中得以放松身心。“予无嗜好,惟酷好看山种树。”在京城苦于没有空旷的土地,为“酣赏饱看一花一草” ,只能在书房、卧室放置盆植,并悉心培植看护,“予生平嗜卉木,遂成奇癖,亦自觉可哂”。养生重在养心,养性又与养生彼此关联,两者相互促进,观赏山中美景是张英的最爱,认为那种“山色总是如此,何用日日相对?”的思想是错误认识。龙眠山色四时之景不同,天气也变幻莫测,“佳山胜水,茂林修竹,全恃我之情性识见取之。”即便是同时登山赏景,也因观赏者的志趣学识各有不同,所得感受也有高下苦乐的迥然差异。

(四)常和悦。张英追求清心寡欲的平静生活,以平和心态求得内心的自在和满足,“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念,尽享人生乐趣,“圣贤仙佛,皆无不乐之理。对待人生挫折际遇,“讲求安心之法”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凡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只以五官四肢应之”。为守护内心的平静,避免受到外界烦扰的影响,设置稳固的心理防线,自然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求得心情宁静之真乐。在《聪训斋语》开篇就提到:“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读书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灵得到安宁,忘却生活烦恼和忧愁,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完满状态,“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不读书的人“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 读书人可以从书中看到世间百态,品读古代圣贤的生活苦难和品质历练,勤奋读书的真正目的“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而是在于锤炼心性和品行养成,从诗文到山水,从山水到管弦之乐,更是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人生志趣。张英家训中提到读书可以修养性情,强调诗文创作和练习字体对于性情修炼的重要价值,读书创作不仅锤炼高雅情操,而且可以享受超越诗文本身的愉悦欢喜。

安庆师范大学

03

张英家训沉淀的文化之蕴

张廷玉从小谨遵其父张英的教诲,秉承《聪训斋语》训示,后将自己日积月累的心得感悟加以归结,由侄儿整理而成《澄怀园语》。父子宰相所著家训主旨相似,都涉及修身养性、做人处事、读书学习,同时也是家族教育理念的接续传承,饱含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人深省,后人从中获益良多。

安庆师范大学

(一)齐家治国的修身文化。古代名人家风内涵丰富,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六尺巷……名人轶事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榜样,大都离不开谦让、诚信、节俭、孝顺等核心品德,古人对这些个人品质道德十分重视,人们对家风的理解自然就逐步转化为对美好道德品质的向往,对良好生活作风的践行。古人认为“家正国清”,家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紧密围绕着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家邻和睦、修身处世等方面,但核心始终强调家国同构以及中华文化推崇的家国情怀张英家训中将个人前途、家族兴衰、国家命运密切关联,注重家庭教育熏陶,将个体成长成才上升到家族集体意识的高度,以优秀的家风家训引领世代相传的文化风尚。读书可以平心静观古今之事,张英熟读苏东坡、白居易、陆游诗文,体会他们人生遭遇,从中感悟古代名人志士的艰难坎坷和心理历程,从而汲取精神力量,对于自己遇到的种种挫折和不公遭遇也“可以涣然冰释”[1]3。张氏家风以家训为基准,由读书为出发点,对于子孙教导甚笃,其后世纷纷走上仕途且贤明声名远扬,可见张英修身养性思想对于家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桐城大街小巷流传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俗语,并将“穷不丢书”垂为家训,贫穷富贵不能夺其志,充分认识到品格修炼的重要价值,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读书是古人对文化人生的价值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知识,也是用于生活实践,学习传统五常,用仁义礼智信来严格规范自己。学子从个人出发,挖掘自身潜力,通过求学苦读,在科举考试中蟾宫折桂,名列巍科,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寻,影响作用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谦逊礼让的和谐文化。从社会层面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弘扬家训家风精神是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古代盛行谦和礼让的文明之风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在现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之所以延续不衰,与其很强的包容性密切相关,与人为善、和睦友邻等都是名门望族看重的家风家规,“和而不同”的礼让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清代宰相张英的家人因宅基与邻居产生纠纷,相持不下,张英尽显宰相气度,一纸家书化干戈为玉帛,家人看诗后,立即主动退让三尺地基,邻人见状深为感动,也随之把地基退后三尺,这就让出了一条宽宽的“六尺巷”,由此产生了六尺巷的千古美谈,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张廷玉受父亲影响也十分廉洁礼让。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亲自阅卷,发现一份答卷字迹工整,思路清晰,于是评为一甲第三名,探花。考卷打开后,雍正帝一看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甚感欣慰,遣人告诉了张廷玉,张廷玉听见后立即面圣,跪请皇帝以天下寒士为念,将儿子的名次降低,将探花让给他人,雍正被其深明大义所感动。邻里间如能相互理解、互相谦让,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礼让”这一文化传统成为流传久远的美好期待,与人为善的准则成为人与人交往的精神标杆。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视家庭内部的融洽相处,营造和睦的家庭文化氛围,百善孝为先的孝贤文化深植于中国人的内心,孝顺是感恩之心,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远处求神,不如孝敬上人”,如不孝顺再怎么拜佛求神保佑也是没用的。长幼有序是重要的家训文化,族规家谱总是明确要求后辈要“顺父母”“敦孝弟”,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众人仁爱,对朋友诚信,对国家忠诚,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遵循。

(三)自律节欲的廉洁文化。古代知识分子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价值追求,通过科举入仕展现社会担当,实现为社稷分忧的宏伟抱负,这与家风家教理念一脉相承。“名画法书及海内有名玩器,皆不可畜。”所谓无欲则刚,节制口舌之欲、财物之欲、声色之欲,则能够增强自律意识,做到洁身自好。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决不用官银媚上官” ,强调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清白,张家“廉俭礼让,聪训传家”的崇高品质在桐城当地也被传为佳话。张家除了张英、张廷玉在京为官,子孙们静待桐城耕读传家,并没有居家搬迁至京城,当地人对于张家“廉洁”的品质十分敬仰,同时将之作为教育子孙的素材。“好官必不爱钱”是近代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的名言,意为清正廉洁的官员不会见利忘义,贪爱钱财。晚清名臣曾国藩极力推崇张英家训,“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之《聪训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希望后代勤劳节俭,不要骄奢淫逸,不留钱财给后代,留下了大量谆谆教导的家书和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习近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法违纪的重要原因。”当政者不能八面威风,而要秉持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胸怀,恪守清廉为官的职业操守。

安庆师范大学

张英人生阅历丰富,历经世事,体味人生百态之后教导后世子孙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得出治国持家、立身做人、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其修身养性思想对后来家庭教育起到启蒙导引作用。张氏父子致力于传承先辈生活经验,追求向善高洁的精神,包含对子弟教育的现实感悟,对官宦仕途的深刻见解,对持家治国的卓越理念,对为人处世的哲理见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桐城孕育的家风家训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习传统家训文化一方面是开阔眼界,获取知识,增进能力,另一方面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通过精神力量抵挡外界的物质诱惑,进而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传统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END

图文来源 | 中共安庆师范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综合网络

本期编辑 | 校新媒体中心 仰帆帆

校对 | 校新媒体中心 李晓冉

审核 | 钱敏 范龙超 文雯

往期回顾

安庆师范大学

师大的风采,我想用歌词分享给你~

安庆师范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师生高度关注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安庆师范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安徽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安庆师范大学-【家道颖颖】方瑞:张英家训的修身养性思想及其时代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