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科大 | “碳仨小子”的台前幕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在科大 | “碳仨小子”的台前幕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家好,我是19级少年班学院的童新阳,本项目可以用居家的条件把厨余垃圾转化为碳量子点……一些本来很前沿的理念,其实在家中也可以很轻松的实现。”

2021年8月27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落下了帷幕,由童新阳、葛子健、刘煜超三位同学组成的“碳仨小子”团队也将获得特等奖的喜讯带给了化学实验中心的老师们。

点击视频

更加精彩

“最初的团队并不是我们三个人。”童新阳告诉我们,去年其他三位同学为了这次比赛组建了小组,但随着疫情突然爆发,比赛遗憾地取消了。几位组员因为临近毕业,不得已退出了团队,他们便找到了童新阳来“接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童新阳

“记得当时我正在麦当劳吃饭,”葛子健回忆,“看到隔壁恰好有两名熟悉的科大同学,便过去聊天聊着聊着他们问我,有个比赛你想不想参加一下?”葛子健笑称,正是这场看似无心的闲聊,造就了“碳仨小子”的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葛子健

当详细了解了整个比赛流程后,葛子健得知设有答辩环节,他想到了刘煜超,“我觉得他表达能力很强,而且他住在我斜对面,我俩很熟嘛,就招募他进了我们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煜超

成队后,三人最初沿着小组原先的选题展开研究,但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这个选题的实验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很难做出创新。

经过一番慎重思考和讨论后,组长童新阳毅然决定推翻原来的选题,去寻找一个更具创新性,令人更感兴趣,更有科普价值的选题。

“刚开始我们想到了荧光材料,因为这种材料视觉效果很棒,我觉得会很有意思。”但是大多数荧光材料制备过程中会常用一些有毒有害的试剂,这让童新阳三人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少了不少的选择。“我们最终选择碳量子点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合成过程十分绿色环保。”至此,团队的名称也正式改为了“碳仨小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面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科普对象,三人做出了分级科普的计划,而碳量子点原材料易获取的特性,也让它在众多材料里脱颖而出。“ 碳量子点和一般的荧光材料不同,它的原料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碳材料,例如果皮,菜头之类的厨余垃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经过多次推敲后,团队最终敲定的实验方案,就是通过灼烧果皮等厨余垃圾,用烧焦的灰烬作为原材料来提取碳量子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本科生单独做课题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在提到做实验的时候,葛子健说道,“这个课题要我们自己去从头开始探索,每个步骤都要反复实验,记得当时经常在实验室待到晚上11点,其中的过程还是蛮难熬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实验花絮

“我们三人主要负责实验方面的工作。”刘煜超提到,“而团队的指导老师们也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心血,平时对我们也很照顾,有的时候答辩搞得太晚了,姚老师或者李老师就会拉着我们去吃点好吃的。”

姚奇志和李玲玲是“碳仨小子”团队的指导老师,姚奇志老师主要负责统筹项目,李玲玲老师则给团队最终的汇报作品提出了很多创意支持。

7月24日,“碳仨小子”团队到达了华中赛区初赛所在地——武汉。“碳仨小子”被安排在25日上午进行答辩,答辩分为两轮,如果第一轮成绩很好或者很差,就不必参与第二轮的答辩。

“我们25日上午十点就答辩完了。”刘煜超告诉我们。按要求第二轮答辩时长变为7分钟,团队三人担心需要进行第二轮答辩,于是一直练习到大约晚上九点。

“这时候,通知来了,告诉我说我们不用答辩了。但是组委会没告诉我们是因为成绩靠前不用答辩,还是因为成绩不好被淘汰了不用答辩……”

虽然比赛结果还不明了,但趁着当下无事,“碳仨小子”和指导老师便在第二天清晨与东湖的朝阳,约了一场相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摄于武汉东湖

闭幕式那天,三人和老师们在台下等候组委会宣读获奖名单,遵循惯例,组委会按照成绩从后到前的顺序宣读获奖的队伍名字。“那天下午念了很久,我们都没听到我们的名字,当时不知道他是按什么顺序念的名单,还以为出了bug。”

刘煜超对此记忆很深刻,“他念最后一页之前,顿了一下,念到了我们。” 最终,三人以第一轮高分成绩,带回了初赛的一等奖。

“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因此这场答辩还是蛮顺利的。”刘煜超和队友总结初赛答辩的时候这样说。三人都没什么团队答辩的经验,于是格外谨慎,拉着指导老师做了很多次模拟答辩。“评委老师的问题基本上都在我们的预设范围内,而且老师人也很和蔼。”

青岛决赛临近九月初,疫情出现了死灰复燃的态势,决赛不得不改为线上进行。

“听到改成线上了,就想,海鲜大餐没了……”刘煜超略显遗憾的说。

为了保证线上答辩的效果,三人合计,借教室精心做了很多场外的布置。

“我们外接了摄像头和收音麦,又拜托负责电教的老师帮我们将后场电视投影在大屏幕上,来保证整个答辩过程细致稳定。”

“结果呢?”

“一遍过。”

“一遍过?”

“对,而且是857支队伍里总分第一拿的特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作为19级少院的同学,童新阳本学期升入了大三。材料物理方向的大三生活略显忙碌,但他依旧会偶尔抽点时间,在他喜欢的歌剧世界里,让自己放松一下。

18级的葛子健和刘煜超,则双双保研到有机化学方向的实验室,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四生活。可能某天下午,你们会在食堂门口路遇刚刚结束健身的葛子健;或者晚上回寝室的时候,看到急匆匆出门去实验室调反应的刘煜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场比赛,更像一场相遇,让分属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领域的三位同学,相遇在一起,作为一个团队,共同探索未知,克服困难,创造了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难忘经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媒体中心出品

部分图源:“碳量子点”视频

鸣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采访:刘雨嫣 刘展铭

摄影、文字:刘展铭

视频:张博禹

编辑:刘展铭、刘雨嫣

统筹:刘雨嫣、姚琼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安徽本科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在科大 | “碳仨小子”的台前幕后